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小坎说影


【雅致有趣的一首诗《春山夜月》】


您好,“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句。这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一首诗,出自于这首名叫《春山夜月》的诗。


《春山月夜》整首诗文是这样的


在理解这句诗文意思之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整首诗的内容。

全诗如下: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作品欣赏


先从诗文的题目来看,”春山夜月“,指明了时间和地点,春天时节,在山中游玩,作于明月高照的夜晚时分。

从第一句诗文“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这句的意思是说,在春天的山里,风景怡人,胜景难却,以至于赏玩的我,到了夜幕降临时还不愿意归去。足见作者在大好的春光里,游览美好的自然风光,流连忘返,雅致较高。从而交代了我为什么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意思是走到溪边,用双手捧起一捧水,月亮就好像在我的掌心里边了,跑到花前摘一朵鲜花,美美地闻起来,那花的香气,弄得我的身上的衣服也跟着花香四溢了。从这一句诗文描述的情景,我们可以读到,诗人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王国维说“有我之境”及“无我之境”,及有趣的一颗灵魂。“掬水”,“弄花”,把诗人好玩,童心天真烂漫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一个欢天喜地,活泼可爱的诗人仿佛就在眼前。

第三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什么意思呢?诗人写道,我的兴致来啦,看这山里的春光风景,也就没有什么远近亲疏的区别,但是如果离开的话,我还是舍不得这一山的芳华和美好。似乎告诉我们,恋恋不舍的诗人,感叹春光明媚,光阴珍贵。


第四句“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诗人最后这句的意思是,忍不住望着远方,看见钟鸣的地方,楼宇高立林深之处一片苍翠。“深翠微”三个字,表达了诗人心头的情愫升华。繁花落尽之时,一切终将归于安静和静谧的山林之中。为整首诗,瞬间上升了一个精神的高度。令人读完,不由陷入深思当中。春光易逝,且行且惜。


综上赏析,这首《春山夜月》是一首较为经典的唐诗,他告诫着人们,春天的风景美好,时光却是短暂的,有行乐需及时的高雅情趣,也有深层的感叹,明媚的春光短暂,多么的令人欢喜,又因为短暂相守离别不由令人莫名地忧伤。


但无论怎样,我们还应当活在当下,享受那最美的春天。不是么?我的解读大概是这样,不知您有何新的见解呢?不妨也来解读分享一下!


西西阅读空间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原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首《五律》。描写的是春山月夜郊游,乐而忘归的逸兴。

于良史的生卒年代不详,其籍贯和身世也难以查考。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曾作过侍御史。追随“大历十才子”,他的诗清雅,工于形似,也有不少描写风景的好句子,《全唐诗》中收集了他七首诗。《春山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原诗如下: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椈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词语赏析:

“胜事”,美事。

“深”,指深深掩隐。

三、试译如下:

春天夜里在山林游玩,

有很多美丽的景和物,

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

一直玩到了深深夜晚,

连回家这事都忘记了。

在这时候用你的双手,

捧一捧清澈的山泉水,

那轮晶莹剔透的月影,

便在你手中轻柔依偎,

抚摸一簇鲜艳的山花,

衣衫沾满浓郁的芳菲。

春游的雅兴十分浓烈,

哪管它路途是远是近,

已经到该回家的时候,

可怜惜这芳菲的花草,

她却让我百般地沉醉,

懵然间从远处夜风中,

传来一阵悠荡的钟声,

放眼远处的楼台琼阁,

深深地掩入在山林里,

一片朦朦胧胧的黛翠。

四、赏析

这首诗题目本来就富于强烈的诗意,诗人用淡雅的笔触,意境幽深地描写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读者含情地在吟咏中,浓浓的芳菲香气四溢,这时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儿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这时只觉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听到暮钟悠悠地传来,远处的楼台琼阁依稀,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夜景色,让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本诗的警句。将月“捧在手中”,是视角的虚幻,“弄花”而“香满衣”则是嗅觉之感,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幻一真,人情物态两相交融,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第二联的“掬”、“弄”二字在诗中特别传神,是此诗的精妙锤炼的精华。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深厚。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者从亲身感受春山夜景,创作出这篇《五律》诗,是从实践中而得来,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创作,因此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向往这春山的夜景。

作者从郊游春山夜晚表达出祖国山河的多彩和壮丽。


高楼避愁


问题:“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回答问题

大唐,无疑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无疑是华夏民族的一张名片。在那个时代,群星辈出,将中国诗歌推向了一个巅峰;在那个时代诗人云集,涌现出多少名垂千古,耳熟能详的诗歌大家。

然而,就在这个时代的万丈光芒之下,难免淹没了很多杰出英才,耀眼的光芒固然光彩夺目,但只要是星辰总会发出光芒。我们绝不能漠视他们的存在。

时至今日,就如同当今的“娱乐圈”,盛世纷争。有很多戏红人不红的艺人一样,同样唐代诗坛也有类似“诗红人不红”的例子:

  • 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林升;
  • 写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
  • 写出“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赵嘏;
  • 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许浑;
  • 写过“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刘方平。……

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位诗人,同样属于此类,他名不见经传,几乎可以说被历史遗忘,但所谓雁过留鸣,我们可以不闻其名,但他的诗句不可不为后人共鸣。

唐代诗人——于良史。

于良史何许人也?大家很陌生。

对于这位诗人,史册上只有极为有限的一点记载。他的籍贯与生卒已无法考见,后人只知道他生活于公元756年至761年,大约在唐隶宗前后,曾任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文秘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于公元756年——758年,最高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尽管如此,他的五言诗却清丽超逸,对仗工整,甚为清雅,其诗作多写景物,且构思巧妙,形象逼真,主题大多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

其诗风与唐末“大历十才子”十分相近,在《全唐诗》中,虽然于良史存有诗篇仅仅只有七首,但每一首都出手不凡,均为上乘佳作。

尤其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为经典,为后世文人墨客所称道。

题主所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便出自《春山夜月》,是很有名的千古流传之佳句。

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称:《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中“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二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盛中晚唐诗歌界限的标志。

如此看来,这位诗人又是一颗淹没在万丈光芒中的一颗星辰。

《春山夜月》鉴赏阅读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释义

春回大地,便有很多赏心悦目的事值得体会。诗人满怀游春兴致来到山中,赏心悦目,欣慰无比,当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用手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月影,一轮明月便在手中。摆弄春夜里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馨香萦怀。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如是说(结束语)

  • 诗意于此

试想清风朗月,欲触摸那轮悬挂夜空的月亮,只需掬一捧眼前清水,月亮的莹莹华光就会于掌心荡漾,不觉间花瓣拂过,沾落衣襟。这淡定宁静的意境,豁达平和的心态,窃人情思,香熏欲醉。

不由人捺不住漫漫逸致,一捧清水遥遥的月儿就在手中,生命如神妙的花开,流动着花香的神韵。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 禅意于斯

那是怎样一种自在和谐的意境——天人合一,想必应是最理想的境界。水花现实之境,月香来自心中,水月和花香的垂悯,恰如临水照影,花前问露,这更是一种心禅。心安然了,景致就深了。

  • 禅意诗意合二为一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才能月在手,弄“花”方可香满衣。这是一种因果的自然。若无水可掬无花可弄,那月照何处香洒哪里呢?一切在心,在心的平衡点,只要心中有水心中有花。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