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高考“文言体”的作文获得高分,你就要让孩子报国学班了吗?

看到高考“文言体”的作文获得高分,你就要让孩子报国学班了吗?

张中行的《文言与白话》

今天在得到上听了一本《文言与白话》的书,听完这本书之后,就闭上了酸涩的眼睛。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高中上语文课的情景就映入脑海。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文言文,逐词逐句地给大家翻译,讲通假字,讲同音字,讲古代的意思。只不过大部分同学都在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有的同学把小说藏到课本里看,有的同学在做其他课的作业,还有的同学在发呆地看着前面的女孩儿。

在我的印象里,我一上语文课就犯困,基本上都是在打盹儿,或者在白日梦里。对文言文一点兴趣都没有,满篇的之乎者也,看不懂,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文绉绉。在这个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的时代,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看到高考“文言体”的作文获得高分,你就要让孩子报国学班了吗?

竹简上还能作画吗?

这里首先要看看文言文和白话有什么关系?

在我的印象里,文言文就是一种古代的官方语言,是士大夫阶层掌握的通用语言。但是书中说,在先秦时代,文言文和白话文一度是相当接近的。根据语言学家的考察,当时的书面文字,就是对口头语言的精简。

不过我对书中的观点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第一,在先秦时代,还没有录音设备,不可能会有日常聊天的记录,也无法找到当时的语音记录。

第二,既然无法找到当时的语音记录,只能从记录的文字中找到可能是白话的文字,书中也是从《尚书》里的《盘庚》推断出来的,但是这里就存在着非常高的不确定性。

第三,在先秦时代,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文字只能记录在竹简上,也就是说当时记录的成本非常高,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篇文章中很有可能不是白话,很有可能是删减版的白话。

也就是说文言文本质上是一种书面的精简版语言,有点像西方发电报一样,尽可能用少的字代表多的意思。至于口语上,还是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只是我的一个看法,不代表书中的观点。

书中概况来说,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汉语,以及后来仿古作品里的语音。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就已经固定下来。而白话一直只存在于平时的沟通中,几乎没有人用白话写文章。

看到高考“文言体”的作文获得高分,你就要让孩子报国学班了吗?

滕王阁还记得那个英年早逝的少年吗?

既然已经知道文言文与白话的关系,那到底该不该学文言呢?尤其是孩子要不要学文言呢?

不知道当下的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没有文言文,我们当时还是收录了很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让我仔细想想,看看还能记起来多少篇?学过:《滕王阁序》、《醉翁亭记》、《过秦论》、《出师表》、《捕蛇者说》,只能记得起这几篇了。

不过这里的学文言文是指特别报班学课本以外的东西,对于额外学的东西,就需要结合兴趣和目的来看。如果立志要进入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方向,或者需要了解古代典籍,那么就必须要学文言文了。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对文言文特别有兴趣,那么也可以学。

如果大学里有相关的选修课,可以去选修体验一下,自己觉得喜欢就可以继续深入,不喜欢的话也不用浪费时间。学习文言文确实可以保存文化遗产,不学的话可以把精力花在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看到高考“文言体”的作文获得高分,你就要让孩子报国学班了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于文言文能不能提升语文成绩,有什么额外的帮助?书中没有正面回答,但是张中行写过这里的文章。

总体来说,应该是有好处的。这里用了“应该”二字,表明还是需要看自己的悟性。文言的词语丰富,行文简练、有很多种灵活的变化,这都是现代文写作应该吸收的,能提升写作水平。

但是当下看到的很多文言文写作,其实都不是纯粹的文言文,有种刚学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是不是的还在中文中蹦出几个英文单词。

学习什么东西都要求能够入门,如果只是简单地学了一个皮毛,那么对自身反而有害。文章写得不好,其实和学没学文言文没有太大关系,反而很有可能是读书太少,读的质量不高,更有可能是写作练习太少。

如果你真的要学文言文,那么只要把目标定为能够读懂古代典籍原文即可

。毕竟写文言文的场合基本上没有了,阅读文言文的需要还是有的。

对于要想能读懂古代典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只能靠多读来实现熟练,靠熟练来实现精通。好在文言文不都是枯燥的,读的时候就可以多找点自己喜欢的内容。

看到高考“文言体”的作文获得高分,你就要让孩子报国学班了吗?

写的确实挺好

对于这点我还是有点体会的。话说对于《金 瓶 梅》还是非常好奇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值得一读。于是我就在蜗牛读书中把这本书读完了,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文言文也太麻烦了,但是文章的情景感很强,只要顺着文章的思路,是完全能够看懂文章的意思。

等我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真心后悔自己读《金 瓶 梅》晚了,如果高中的时候就读过的话,也许高考的时候语文能多考一两分。

最后,还是拿张中行对语文教学的建议结尾,他说:“就国家说,应该使任何人都有学文言的机会,但同时容许任何人有不学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