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高考“文言體”的作文獲得高分,你就要讓孩子報國學班了嗎?

看到高考“文言體”的作文獲得高分,你就要讓孩子報國學班了嗎?

張中行的《文言與白話》

今天在得到上聽了一本《文言與白話》的書,聽完這本書之後,就閉上了酸澀的眼睛。在閉上眼睛的那一剎那,高中上語文課的情景就映入腦海。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文言文,逐詞逐句地給大家翻譯,講通假字,講同音字,講古代的意思。只不過大部分同學都在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有的同學把小說藏到課本里看,有的同學在做其他課的作業,還有的同學在發呆地看著前面的女孩兒。

在我的印象裡,我一上語文課就犯困,基本上都是在打盹兒,或者在白日夢裡。對文言文一點興趣都沒有,滿篇的之乎者也,看不懂,也不理解為什麼要文縐縐。在這個提倡用白話文寫作的時代,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看到高考“文言體”的作文獲得高分,你就要讓孩子報國學班了嗎?

竹簡上還能作畫嗎?

這裡首先要看看文言文和白話有什麼關係?

在我的印象裡,文言文就是一種古代的官方語言,是士大夫階層掌握的通用語言。但是書中說,在先秦時代,文言文和白話文一度是相當接近的。根據語言學家的考察,當時的書面文字,就是對口頭語言的精簡。

不過我對書中的觀點還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第一,在先秦時代,還沒有錄音設備,不可能會有日常聊天的記錄,也無法找到當時的語音記錄。

第二,既然無法找到當時的語音記錄,只能從記錄的文字中找到可能是白話的文字,書中也是從《尚書》裡的《盤庚》推斷出來的,但是這裡就存在著非常高的不確定性。

第三,在先秦時代,紙張還沒有發明出來,文字只能記錄在竹簡上,也就是說當時記錄的成本非常高,從這個角度來看那篇文章中很有可能不是白話,很有可能是刪減版的白話。

也就是說文言文本質上是一種書面的精簡版語言,有點像西方發電報一樣,儘可能用少的字代表多的意思。至於口語上,還是愛怎麼說就怎麼說。這只是我的一個看法,不代表書中的觀點。

書中概況來說,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的書面漢語,以及後來仿古作品裡的語音。在秦漢時期,文言文就已經固定下來。而白話一直只存在於平時的溝通中,幾乎沒有人用白話寫文章。

看到高考“文言體”的作文獲得高分,你就要讓孩子報國學班了嗎?

滕王閣還記得那個英年早逝的少年嗎?

既然已經知道文言文與白話的關係,那到底該不該學文言呢?尤其是孩子要不要學文言呢?

不知道當下的高中語文課本中還有沒有文言文,我們當時還是收錄了很多篇經典的文言文,讓我仔細想想,看看還能記起來多少篇?學過:《滕王閣序》、《醉翁亭記》、《過秦論》、《出師表》、《捕蛇者說》,只能記得起這幾篇了。

不過這裡的學文言文是指特別報班學課本以外的東西,對於額外學的東西,就需要結合興趣和目的來看。如果立志要進入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方向,或者需要了解古代典籍,那麼就必須要學文言文了。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對文言文特別有興趣,那麼也可以學。

如果大學裡有相關的選修課,可以去選修體驗一下,自己覺得喜歡就可以繼續深入,不喜歡的話也不用浪費時間。學習文言文確實可以保存文化遺產,不學的話可以把精力花在其他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看到高考“文言體”的作文獲得高分,你就要讓孩子報國學班了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對於文言文能不能提升語文成績,有什麼額外的幫助?書中沒有正面回答,但是張中行寫過這裡的文章。

總體來說,應該是有好處的。這裡用了“應該”二字,表明還是需要看自己的悟性。文言的詞語豐富,行文簡練、有很多種靈活的變化,這都是現代文寫作應該吸收的,能提升寫作水平。

但是當下看到的很多文言文寫作,其實都不是純粹的文言文,有種剛學會說中文的外國人,是不是的還在中文中蹦出幾個英文單詞。

學習什麼東西都要求能夠入門,如果只是簡單地學了一個皮毛,那麼對自身反而有害。文章寫得不好,其實和學沒學文言文沒有太大關係,反而很有可能是讀書太少,讀的質量不高,更有可能是寫作練習太少。

如果你真的要學文言文,那麼只要把目標定為能夠讀懂古代典籍原文即可

。畢竟寫文言文的場合基本上沒有了,閱讀文言文的需要還是有的。

對於要想能讀懂古代典籍,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只能靠多讀來實現熟練,靠熟練來實現精通。好在文言文不都是枯燥的,讀的時候就可以多找點自己喜歡的內容。

看到高考“文言體”的作文獲得高分,你就要讓孩子報國學班了嗎?

寫的確實挺好

對於這點我還是有點體會的。話說對於《金 瓶 梅》還是非常好奇的,很多人都說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值得一讀。於是我就在蝸牛讀書中把這本書讀完了,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文言文也太麻煩了,但是文章的情景感很強,只要順著文章的思路,是完全能夠看懂文章的意思。

等我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真心後悔自己讀《金 瓶 梅》晚了,如果高中的時候就讀過的話,也許高考的時候語文能多考一兩分。

最後,還是拿張中行對語文教學的建議結尾,他說:“就國家說,應該使任何人都有學文言的機會,但同時容許任何人有不學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