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看病不如狗洗澡

作者:医殇宏哥

来源:医闻社

唯有尊重医生,生命才会被尊重!

医疗行业里关于医疗价格技术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 前段时间,关于治疗新冠肺炎要花多少钱的问题,就在网友中引起很大关注。

人民日报:人看病不如狗洗澡

一位轻症小伙在医院住了33天后顺利出院,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看病花了多少钱,他只记得刚刚住院的时候交了5000块钱,住院第四天时已经显示欠费1000多元。

后续医院也没有继续让他缴费,出院时医院还说要退回当初垫付的5000块。 4月11日国家医保局向媒体透露,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2.15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元,有的甚至超过百万元,医保均按规定予以报销。

从医保局披露的价格我们能看出,治疗新冠肺炎对个人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只不过这次国家举全国之力来为疫情兜底,民众可以安心住在医院,直到把病治好!

但是这些高昂的医疗费用当中,是否包含了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价格呢?

医保局专家熊先军表示,全国4万多名医务人员带着设备器材驰援湖北,为患者提供了超常规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这些成本很难充分体现在上述费用中。

此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这笔高昂的治疗费用并没有包括医疗人员的医疗服务价格。

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费,一直以来都被忽略不计。

01 关于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问题,小编想起了几年前,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在医疗界反响巨大的文章:《人看病不如狗洗澡》。文章提到,人的生命宝贵,但是看诊费居然还比不过给狗洗一次澡的费用,医生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人民日报:人看病不如狗洗澡

网友晒了一张宠物医院的收费清单:

专家诊费200元,彩超500元,心电图200元,血压监测50元,生化检查600元,总计1550元。

不知这只狗得了什么病,检查化验费居然花了上千元。而且光是宠物医生的诊费,就远远超过了很多三甲医院的大牌专家。 洗一次澡,小狗50元,大狗100元;看护一天,小狗50元,大狗100元。而在北京的三甲医院,护理一名重症病人24小时收费9元,静脉注射2.2元,吸痰1.5元,膀胱冲洗10元。相比之下,护理病人还不如护理宠物。 人的生命如此宝贵,而医生的劳动却如此廉价,实在不相匹配。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充分暴露了国内医疗价格的扭曲。

该文章吐槽了医生诊疗费便宜,呼吁大家要尊重医务工作者的劳动。

不过,该观点也遭到了一些网友的反驳,他们并没有尊重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观念,反而把救死扶伤,无偿治病救人时常挂在嘴边。

人民日报:人看病不如狗洗澡

这些反对的观点也体现了国内部分民众对医疗行业的固有认知:只看得到有形的药品耗材,看不见附加在这些医疗实物之上无形的智力劳动。医护人员的技术不值一提。

02 正是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之下,无论医生的身份有多高,技术有多牛,一旦诊疗费、技术费涨价,就变成了不体谅民间疾苦的原罪!

人民日报:人看病不如狗洗澡

所以才有了之前发现钟南山院士的诊疗费“高达”1200元后,很多人开始在网上四处讨伐钟院士的闹剧,似乎钟院士的“罪行”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

殊不知,医生这个行当,本身就是靠技术吃饭的。一位医生,需要在学校刻苦学习多年医学理论,需要在临床摸爬滚打,苦练多年,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医疗技术。

而要想成为像钟院士这样的医学界的权威,还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苦练几十年,在某一领域做出被同行认可的大量创新! 所以患者能被医学界权威诊治,即使是区区几分钟问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可不是1200元可以衡量的。

因为这几分钟里包含了院士这几十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极其珍贵的临床判断,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

03 遗憾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判断中,民众普遍只对价格敏感,对价值视而不见!

在一些患者眼里,医生治病做手术,只是“动动手”而已;护士的日常护理,更是直接被视为“打扫卫生”。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世上最可悲的事情,也许就是你刚刚完成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工作,一走出病房,迎面走来一个病人劈头盖脸地骂你为什么不去刷下马桶!

人民日报:人看病不如狗洗澡

(2月20日,湖北官员朱某怒斥护士不刷马桶)

受到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影响,我国医护人员不受尊重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些人的眼里,医疗行为被视为了简单的体力劳动,护理技术就是打打针、刷刷马桶,和智力劳动毫不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完全得不到尊重,辛苦付出被患者轻视,高超技术被市场无视,那么试问谁还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呢? 有人可能会说:医院和宠物医院有本质的区别,宠物医院以市场为导向,公立医院以有限的公益为导向,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但是不要忘了,

公立医院这种以压低诊疗费用的做法,是以牺牲医疗群体的正常利益为前提的。

国家虽然有拨款给公立医院,但是这种拨款在平常年代是有限的,根本做不到像疫情期间给病人兜底那样的大支出,医院为了弥补损失,只能将其转嫁给医护人员,让他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加倍的活儿。

我们不能用一个群体的牺牲来满足另一个群体的利益。唯有尊重医疗人员,尊重医疗的技术价值,才能让医疗环境更加和谐。

换句话说,唯有尊重医生,生命才会被尊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