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何以為家?法庭上一個年僅12歲的男孩贊恩,他要向法官狀告自己的親生父母,而狀告的理由卻是:“他們生下了我“。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贊恩只能很小就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甚至不惜用一些違法的手段。贊恩在法庭上說到: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電影的場景和背景看起來與我們相距甚遠,在現在這個年代,人人都過著幸福的生活,在我身邊接觸的每一個人,都是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訴求,引人深思。如果父母享有生育的權利,那麼孩子要求「幸福的權利」呢?文明的落幕,真的對我們無關緊要嗎?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心情是複雜的。有沉重、認同、反思。小男主人公,面對自己的至親妹妹被摧殘,卻不能做什麼的無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某一面。初生牛犢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是面對生活,自己鼓的勇氣總是被摧殘得體無完膚。有人說在父親鼓勵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更樂觀,面對困難會更有韌性,不知道是不是醬紫,我也不知道,我父親從沒鼓勵過我,也沒讚美過任何人。“起訴父母生了自己”,這種說法讓我眼前一亮,很新穎,也很殘忍。通部影片都透露著一種絕望。殘忍、絕望的不僅僅是現在受苦,生活得不體面,完全沒有自尊,而是生活中完全沒有希望。“放羊是為了什麼,娶媳婦。娶媳婦是為了什麼,生娃。那生娃是為了什麼,放羊……”無盡的絕望,讓那些堅強的孩子,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你死我亡。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社會構成依次有三個層次:政治,文化,技術。如若想改變這種命運,一般的幫助,救濟,根本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原因很簡單,你無法參與他們的政治,更無法動搖其文化根基。這種命運,只能靠匍匐地上的螞蟻,不忍命運,朝天空的蒼鷹多望幾眼。所謂革命的重量,是需要一代一代人付出血的代價的。這是根本原因。至於生孩子的問題,是這種文化積澱下的必然產物,一種看似有爭議的社會現象。他呈現的只是冰山一角,太多太多的現實,讓人驚愕。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儘管很多中國家庭,並沒有像《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裡的父母一樣,貧窮困苦到連最基本的物質保障都無法提供給孩子,但是依然有一些共同點:這些父母都有一種要處置孩子的身份、權力的衝動,要把孩子當成一種商品或是工具。這些自私地把孩子當成工具的家長,有什麼資格稱之為父母?還有市面上流行的感恩教育,在動情演講下,孩子給父母下跪,痛哭不已。不過是給孩子強化一種觀念:父母為你犧牲了太多,你才是欠債要還的人。給一個生而自由的孩子,扣上一幅名為“報恩”的枷鎖。似乎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名正言順成為要債人。可是如果孩子能夠在出生之前看看父母的品德,有多少孩子會拒絕出生,或重新選擇父母?強迫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某種想法來成長運作,或者為了解決自己經濟上的困難,把孩子當成商品買賣。雖然很多孩子在物質上並不缺吃穿用度,但是在精神上卻備受壓抑。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在電影中另一個角度映射了當今社會的發展,文明好像進展了,文明的生育率反而下降了。我個人因為受到斯賓格勒這樣的歷史哲學家的影響,對此我是持悲觀的態度的——一定程度上,這是一種文明落幕的表現。舉個例子,假設你非常愛看某一種類型的電影,而這部電影需要花大量資金拍攝,那麼電影公司肯定會考量,至少要有一定數量和你具有同等價值觀的人,一定數量喜愛這類型電影的人,電影公司才會認為有必要拍攝這類電影,因為有獲益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人口不足,漸漸地,你喜歡的這類電影可能就沒人看了。等到下一代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繼續數量銳減,很顯然,這種類型的電影可能就會永遠消亡了。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電影結束,壓抑的心情籠罩著我,他好像在向我求救。我看到的不是歡樂的童年,不是相親相愛的家庭,而是一個個破碎的心,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父母希望生一個孩子能改變他們的家庭嗎,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慾望。在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事贊恩扒開遊樂場女性雕塑的衣服,讓雕塑的乳房裸露出來。女性的乳房在這裡是母愛的象徵。對贊恩的這一動作,一種解釋為,贊恩從小就缺少母親的關愛,這個行為表達了他對母愛的渴求。但我個人對其有另一種解釋,如果對圖片中的女性雕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衣服裡的乳房顏色不是鮮活的肉色,而是乾枯的灰色。大多是因為雕塑的乳房大部分被衣服擋住,故而工匠們就沒有對掩在衣服裡的身體上漆。贊恩將衣服扒了下來,就是要讓觀眾們看到,在公認美好表象包裝之下的母愛,實際上也許是枯萎的,無法使孩子們從中感受到溫暖。

豆瓣高分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太現實!

  何以為家?贊恩的控告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劇中贊恩一共微笑了兩次,一次是在希費羅偷帶酒店生下的蛋糕回來給約納斯過生日的時候,一次是在劇中拍護照照片的時候。而我認為,希費羅和約納斯的劇情有做出了回答,因愛為家。對於希費羅而言,所處的環境並不比贊恩母親來得容易,在異國他鄉,用偽造證件領著底層薪水過活,但是她積極地面對生活,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和生活,這讓她感到快樂和意義。終其所以,是她愛著孩子父親,愛著孩子,所以願意在艱難的環境中,不言棄地努力生活著。何以為家?以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