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近三個月的疫情,美國不少工廠關閉,居民收入減少,生活成本卻變高,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美國中低收入階層。

據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統計2019年的報告估算,美國在2019年度至少有56.7萬人無家可歸。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2019年失業人數估計


美國的失業率重新攀升,據最新統計,失業率已經超過了20%。政府部門自疫情爆發以來,收到的工作申請已經超過了2600萬份。

疫情和諸多社會因素疊加而成的高失業率,直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失業潮(失業率24.9%)。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全美2月以來的失業統計


冰冷的統計數字背後,意味著越來越多美國窮人付不起房租、買不起保險,最終不得不無家可歸。

一、以車為家的無家可歸者

每當失業潮來襲,美國的街頭都會增加一個群體,就是以車為家的無家可歸者。

世界各地對無家可歸者的定義大同小異:

沒有固定的、規律的、有足夠空間的住所;

不得不住在社會公共空間或社會救助提供的過渡性住房或庇護所;

睡在大街上、廢棄建築物、隧道、汽車站、公園裡等。

但是無家可歸者住在汽車或改裝的卡車車廂裡四處流浪,卻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一道別樣風景線。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各州職工可負擔一套兩居室的最低時薪標


為什麼這些開得起車的美國人會變得無家可歸,表面上可以有很多原因:

沒有收入來源,無法支付房租;

家庭破碎、家庭暴力等影響到自己的穩定收入;

有精神障礙、酗酒成癮、吸毒、健康問題、意外致殘等造成喪失正常勞動能力……

以上這些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但更多的實際上是那些擁有勞動能力,但是卻因為受教育低、勞動技能有限、有色人種、從事低端產業等原因,不得不住在車裡。

例如,一些中低收入者,以分期付款買房,當有工作的時候,還能供得起月供,但是疫情造成了他失業下崗,一些人的住房就有可能被銀行或房東收走,結果只能淪落到無家可歸,不得已住在車裡(房車、拖車);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十年來,房價和房租齊飛


一個美國人如果租房,至少要將一個月收入的30%貢獻給房東,但一些美國人退休之後,養老金卻非常低,房子佔比遠遠高於這個比例,收入在退休後驟減,房租卻沒有減少,也有可能讓這部分人變得無家可歸。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硅谷附近的房車貧民窟


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些窮人來說,房租甚至佔到家庭收入的70%,當房租上漲,而窮人收入卻沒增加,一家人就不得不選擇住在汽車裡。

在不理解的外國人看起來,彷彿是這些人擁有設施齊全的房車,殊不知這些只是美國窮人的無奈和辛酸。

在美國,如加州的一些地方,在不適合的地方停靠,在車中睡覺都是違法行為,長期居住需要找到指定的停車場,並不方便,還經常會有警察“問候”。

以車為家的流浪者,最終只能東躲西藏,東搬西搬,與警察玩起貓鼠遊戲。

對於這些以車為家的流浪者,美國政府雖然也有一定的救濟,但是杯水車薪,尤其是在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替的美國,對於拿著納稅人的錢,去救濟窮人,提高最低時薪、增加救濟金,往往會遭到不小的社會阻力。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不少美國人信奉自由主義經濟價值觀,認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前進,產業的進步,必然要淘汰舊產業,造成一部分窮人失業,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只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即可,不可能完全消除。

況且這些人在美國至少還能領到足夠的食品券,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被褥、衣服等,甚至還能領到免費手機上網。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房車內部


有一種觀點認為,政府出手救助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已經是一筆巨大的社會開支。

這些人如果依靠長期救濟,而沒有足夠的社會能力,並不能改變無家可歸的命運,反倒有可能更加懶惰,對救濟形成依賴。

況且救助的範圍有限,救濟金的數量也有限,不如鼓勵他們去學技能,去勞動。

這種觀點在老牌共和黨支持者中,相當有市場,例如主流共和黨人相當反對提高最低時薪到15美元,反對擴大醫保對低收入群體的覆蓋等提議。

而美國多年以來,廉租房一直短缺,而且有一定的申請條件。

例如申請人要拿出自己的工資流水、繳稅記錄、居住記錄和房租繳納收據等,政府才會優先提供廉租房,相當於要證明自己有一定的收入和工作能力,但是許多有需求的申請人可能早就失業,根本無法提供這些材料和證明。

並且,這種政策也存在漏洞,會被人鑽空子,真正需要的人反倒申請不到。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這些無家可歸者沒有自己固定的住所,一部分人得到了政府的救助,有了基本庇護所,但不少人還是無家可歸,也沒有親戚或朋友願意幫忙,只能夜晚流浪,或待在自己老舊的房車裡。

無家可歸者在街頭遊蕩,成為城市安全隱患,其中這些無家可歸者很可能是外來族群或有色人種,由於其中不乏癮君子和各色罪犯,影響了社會安全,進一步加深了種族歧視和族群對立。

二、

為何美國窮人還能買車?


作為在車輪上的國家,在美國如果沒有汽車,可能寸步難行。如果沒有汽車,基本等於喪失了工作能力,沒有機會找到工作。

美國不少城市地廣人稀,各州的交通情況差異很大,很多州除了個別大城市有公共交通,多數地方公共交通很落後,甚至沒有。如果沒有車,可能連去超市購買基本食品都有問題,更別提日常打工的通勤。

所以在美國,汽車並不是身份的象徵,更多的屬性是日常生活必備,油價便宜,基本沒有過路費,汽車不用強制報廢,開個幾十年沒問題,擁有汽車的成本很低。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美國窮人買不起幾十萬美元的房子,但是可以買一個拖車(Trailer)、二手房車(RV)、廂式貨車(Van),找到合法的位置停靠。這些二手車的價格不等,從幾千美元到三四萬美元都有,而且可以申請貸款。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1.2萬美元的二手房車(trailer),內部


一些低收入家庭,是季度性失業,需要轉換不同的城市找工作,這時候房車不僅能幫他們省下不少房租,避免搬家成本,降低生活開銷,而且非常實用——

當轉換工作,只需要開上房車,到另一個城市謀職,找到合法的停車場即可。

所以,對於美國窮人來說,擁有汽車的開銷,相比於租房,開銷要小很多,一個月最低的開銷甚至連1000美元的都不到。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紐約地區的房租參考


住在房車裡,是美國窮人節省開支、方便四處“遊牧”式打工的不二之選。

據美國房車協會的2018年的統計,全美至少有1050萬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房車,有100萬美國人長期生活在房車裡。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退休後沒有足夠的養老金,又不太受工作城市限制,乾脆住在房車裡,打打零工。

三、根深蒂固的階級固化

其實除了制度性原因,美國的低收入階層住在汽車、房車裡的現象,有著根深蒂固的社會因素。

城市郊區化

據美國低收入住房聯盟的報告,美國沿海城市的房價十多年來上漲,造成低收入者買不起房。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那些拿著法定最低時薪7.25美元的美國工人,在許多城市根本租不起一套一兩千美元的兩居室,不少統計報告中認為房租只佔到租房者工資收入的30%,實則遠不止如此。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都市圈地區房租中位數的收入佔比


多年來美國人同樣遭遇收入增長趕不上房價的變化,造成更多窮人買不起房。

美國的城市郊區化,加劇了中低收入者住在郊區的成本,只能無家可歸。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城市化的蔓延,城市中產向城市外圍的郊區逃離,提高了郊區的房價,而郊區的原住民或者租客只能向更遙遠的外圍搬離,但是城市主流的工作機會,多數還在舊城區。

這些窮人就不得不開著汽車去舊城區上班,為了壓縮生活成本,提高通勤效率,有些窮人乾脆選擇住在移動的汽車裡。

據官方報告顯示,美國2019年廉租房的缺口至少在700萬套以上。

種族歧視

而美國是一個多族群的移民國家,一些有色人種受到方方面面的歧視。以黑人為例,黑人的失業率多年來至少是白人的兩倍甚至以上。

即使奧巴馬曾經當過美國總統,也無法改變有色人種,尤其是黑人的失業率遠高於白人的現實。

馬太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新約·馬太福音》上面的這句話,後來用來形容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

巨大的貧富差距割裂了美國社會,階級固化明顯,富有的更加富有,貧窮的格外貧窮。

自由主義的市場精神認為貧富的根源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政府的公共救助體系覆蓋有限,社會保障相對依賴市場。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20年來,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這些窮人長期無家可歸,即使得病了,也得不到及時的醫療和救助,往往越來越窮,越來越沒有希望。

尤其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業對舊產能的淘汰,將會造成更多過時的技術工人被迫失業。

近二十年來,美國貧富差距一直在加大,富人越富,窮人越窮。據2019年美聯儲統計,美國最富有的10%人群,佔有了社會60%以上的財富,底層的50%人群,卻只佔有6%左右的財富。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最富的1%二十年來財富翻倍,而最窮的50%,反倒縮水

以車為家:疫情下破產的美國人

在美國的一些中心城市郊區,中低收入者住在房車裡的現象一直存在。

每當經濟受到重創,以車為家的無家可歸者數量就會增多。疫情在美國社會劃開了一道大口子,進一步暴露了美國社會長期積累的問題與矛盾。

那些住在房車裡的美國窮人,是這個國家一道辛酸的風景線,他們是美國的“遊牧民族”。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疫情,還被要求必須待在固定地方隔離,更加沒有收入。

疫情之下,美國也有辛酸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