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


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


微博热搜上,在一片疫情新闻中夹缝出现一个“另类”话题:“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主持人抛出导语:长大后才知道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真的太难了,你是情绪稳定的人吗?


一语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跟帖,扎心了,成年人的世界,真是太难了,表面上看着好好的,实际上分分钟崩溃。


鸡汤文说:“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情绪的奴隶,不应该受制于自己的情绪,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网友回复:“道理都懂,但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做起来真的很难!”


通常来说,想从本质上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您了解情绪产生的过程和原理吗?我们看看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吧!


为什么很难?这个世界并非如你所见


通常,当负面情绪产生时,人们的惯常反应是去责备别人或者抱怨环境。但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主席莉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提出的“情绪建构论”认为:情绪其实是由大脑建构出的十分复杂的体验,不是简单的神经通路。


2007年,基于巴瑞特教授对情绪科学研究的杰出贡献,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授予她“先锋奖” (Pioneer Award)。


巴瑞特教授的研究结论与人们典型的情绪体验不相符,人们通常认为是在发生了不喜欢的事情,或者听到不喜欢的消息,受到了外界刺激之后,产生了情绪,是因为外部原因造成的。殊不知,在外界刺激发生后,我们的大脑还有一系列的思考、建构,情绪才由此产生。


实际上,我们是活在一个由大脑构建出的十分复杂的模拟世界里。如巴瑞特教授所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体验的建筑师”。


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


听上去好像有点费解,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节奏,来拆解看看情绪到底是如何被大脑所建构的吧!


情绪是如何被构建的


巴瑞特教授指出,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内感受网络,其中包括两组网络。第一组网络被称为“身体预算分配区域”,主要由大脑凸显网络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构成,可以发送预测给身体,然后通过加快心跳,放缓呼吸,释放更多皮质醇,代谢更多葡萄糖等操作来控制身体内部环境。第二组网络是后脑岛,只有一个脑区,代表了体内感觉,俗称初级内感受皮质。


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


巴瑞特教授研究发现,当外部信息输入后,会先经过大脑中的内感受网络进行协同处理。过程如下:


当“第一组网络”接收到信息后,会预测一个运动神经变化,例如心跳加速,也会预测这个运动神经改变带来的感觉,如心脏怦怦跳的感觉,产生了“内感受”。巴瑞特教授将体内运动所产生的感觉称为“内感受”,她认为身体的任何运动,都伴随着体内运动,甚至当处于睡眠中,体内运动依然在不断进行。


身体内的心脏、肺、肾、皮肤、肌肉、血管以及其他感觉器官和组织都有可能因为外界信息的输入而产生“内感受”。然后再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大脑的第二组网络。


当“内感受”传到“第二组网络”后,会创建分布全脑的模拟,每一个模拟都是一种情绪概念。这种模拟是大脑利用过去存储的经验来回进行“假设—模拟”,假设现在出现的这种感受有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概念。


然后,“第二组网络”内的神经元会不断把模拟和传入的感觉输入进行对比,计算相关预测误差,完成预测回路。最接近真实情景的模拟会脱颖而出,在众多模拟中获胜,成为最终的体验,也就是情绪。


自动导航模式


以上,是巴瑞特教授从微观层面,解释大脑预测分析产出情绪的过程,听起来有些烧脑,我们总结一下,用情绪建构论解释,每个人的情绪都受到三个要素的影响,即身体感受、概念系统和大脑预测。每个人的三要素不同,混合之后形成的情绪也不同。


当有事件发生时,人的感官输入的情绪元素会被收集到大脑中,大脑在解码的过程中,结合过去存储的经验,预测出身体会做出何种反应。当预测体验和外界事件产生共鸣时,情绪就发生了。如果预测不同,那么大脑会出现“经验盲区”(experiential blindness),导致反应也会不同。


所以,大脑不是在对世界做出反应,而是大脑在用过去的经验,预测并建立对世界的经验。每一次情绪产生后,又将存储在大脑中,成为下一次预测的依据。


觉性科学创始人陈宇廷将大脑一系列无休止的构建过程,形象的比喻为“自动导航模式”。当外界资讯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进入之后,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能想的能力开始运转,从资料库中抓取与输入信息类似感受的资料,分析判断整合出这个信息是我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如果是不喜欢的,就产生了负面情绪。


我们的资料库,也就是巴瑞特教授所说的概念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元素:性格、习惯、观念和记忆。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来看两个释例:


「释例一」


假如您被海浪冲到沙滩上时,发现自己的泳衣掉了,大脑感觉到了这件事,会把当时出现的感觉,模拟出一个尴尬的概念,并存储到资料库中。


而这种尴尬的概念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感受呢?大脑会从资料库中和裸身相关的尴尬实例中抓取一个样本。但这个样本未必是真的裸身,显然此时的裸身和从桑拿房里裸身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大脑也许会从过去的经历中选取一个虽然穿着衣服,但让你感觉自己好像被“剥光”的尴尬时刻的体验,比如在全体同事面前回答错了问题,但这时候一般提取的不是私下里感觉到的尴尬,比如忘了朋友的生日。大脑就是这样精密而微妙。


「释例二」


从“情绪建构论”的角度来看,若一个讨厌的同学在你的后背上贴纸条、致使你火冒三丈,并不是这个同学的恶作剧激发了你的“愤怒情绪回路”,而是基于个人的性格、习惯、观念、记忆,对这个同学的恶作剧进行了认知和解释,且十分迅速的创造和表现了“愤怒”的情绪。因此,同一个同学的同一种恶作剧,引起的反应就不一定相同了,也许你火冒三丈,而小明一笑了之、小红倍感委屈、小张不屑一顾。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品尝到的、闻到的各种感觉,很大部分都是对世界的模拟,而不是对世界的如实反映。换句话说,你只看得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抑或是你能看到的东西。


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


解决方案:给自己一个缓冲空间


了解了大脑运作机制后,觉得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是实在太难了!


试想,我们从出生以来,无时无刻的不在接收无量无边的感受、模拟并存储各式各样的概念,活在海量混杂信息中间,大脑好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而内感受网络总是处于高速计算、预测的状态。而这一系列的复杂计算,发生在电光火石间,也就是跟老公/老婆张嘴吵架的那一瞬间。谁会想到这一瞬间,大脑中经过了如此复杂的运转计算。


而好消息是,情绪建构论让我们对理解生命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考。


由前述可知,情绪的产生,是外界刺激+大脑构建所创造的,也就是外缘+内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解决是无止境的。就像走在遍地是铁钉的路上,与其一个一个拔铁钉,不如穿上一双保护双脚的鞋,改变自己,从本质上解决一切情绪引发的烦恼。


如何着手呢?改变自己的资料库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情绪有所帮助,但是从前述的大脑运转规律可以了解,资料库里的信息太庞大而复杂了,是永远改变不完的。


怎么样从根本解决呢?如果把大脑比做一个超级复杂的机器,釜底抽薪的方法是从底层解决,也就是改变游戏的运作机制。


大脑的主要任务是让你活的好,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它不断监控身体和外部世界,并重新分配能量。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快速反应保护自己,但是它转的太快了,猝不及防的让人陷入自动导航模式,无法自己做主。


一个非常朴素的解决方法,就是——慢一点,让大脑静下来,认出这个自动导航模式。


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有多难


长时间练习禅修的人,也就是时常保持在一个觉性状态的人,在外界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思想念头进入到大脑后,会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缓冲空间,也就是“觉性”的状态,人会保持冷静,不会胡乱从资料库中抓取信息,即使抓到了错误信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缓冲空间,在大脑飞速运转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空隙,让自己有机会去做一个选择,回到当下冷静、理智的状态,而不是像玩偶一样跟着资料库乱跑。当这个自动导航模式在前半段被缓冲切割,自然也不会产生后面的情绪运作了。


这也是为什么坚持禅修练习的人,情绪会越来越稳定,不大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扰的原因。但想要做到游刃有余,还是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毕竟,你面对的是改变一个具有上百亿神经元,时刻快速运转的超级CPU。


参考文献:

[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情绪》,周芳芳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