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前言

說到司馬家族建立的晉王朝,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完成統一的偉大功績還是“五胡亂華”的民族之殤?

想必大多數人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後者。因為“五胡亂華”,因為南北大分裂,所以當今的人們提起晉朝提起司馬家族總是咬牙切齒,甚至是恨之入骨,想不起他們的一點好處。

但是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五胡亂華”不早不晚偏偏發生在被無數人批判的體無完膚“一無是處”的晉王朝。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驍勇善戰的匈奴人

難道所有的過錯都是這個王朝和它的統治者們一手造成的麼?難道所有的過錯都要讓這個王朝和它的統治者們承擔麼?

在我看來,西晉王朝這個黑鍋背的實在是太久太冤。它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不至每每提起它的名字都要拿“五胡亂華”來說事兒,因為禍亂之源早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一、北境世仇:驅逐與接納

提起我國古代的最大邊患,非匈奴族莫屬。這個與中國為鄰,佔據北方廣袤土地的民族猶如難以根除的頑疾“牛皮癬”一樣,長久以來深深困擾著中國的各個政權

敵我雙方你來我往交鋒數百年之久,雖然它並不能真正威脅到中原政權的存亡,動搖不了中原政權的根基,但隨時可能出現的入侵和騷擾卻令中原王朝如鯁在喉,難受非常。

秦漢以來,匈奴久為邊害--《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後,對與這個惱人又暫時幹不掉的鄰居,只能採取邊打邊防的策略。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戰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個防禦造就了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工程。

漢武帝時期,南北兩個王朝幾乎同時達到國力的頂峰,雄才大略的武皇帝不願採取被動防禦的策略,加之國內湧現出一批以衛青、霍去病為首能征善戰的出色將領便積極的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

漢朝在軍事上的高壓態勢取得了巨大的功效,受到重創的匈奴被迫遠遷以避漢軍鋒芒,邊境地區迎來了和平穩定。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書詳節·匈奴傳上》

霍去病去世後,漢匈兩國因各自的現實條件限制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會驃騎將軍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漢書詳節·匈奴傳上》

雖然漢朝與匈奴陷入僵持,但並不代表漢朝在此期間沒有作為,恰恰相反,

漢朝在這一時期不僅鏟滅了南方的兩越割據政權還向西征服了西域諸國。自此漢朝開始取得戰略優勢。

漢元帝統治時期匈奴國內發生嚴重分裂,呼韓邪單于在此情況下審時度勢臣服於漢。漢朝也首度接納其率部眾安居中國之土。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五胡亂華示意圖

前漢末,匈奴大亂,五單于爭立,而呼韓邪單于失其國,攜率部落,入臣於漢,漢嘉其意,割幷州北界以安之--《晉書·匈奴傳》。

這是中原王朝對待匈奴政策的巨大轉變:自此開創了對戎狄部落由軍事打擊武力驅逐到允許、接納其安居中國之地的先河。

二、服叛無常:長城以南的隱患

漢元帝為數萬匈奴人選擇的居留地為幷州地區的朔方郡,從此他們終於可以兵不血刃的跨越長城的阻隔,心安理得合理合法的在富饒的中國大地上繁衍生息。

匈奴五千餘落入居朔方諸郡,與漢人雜處--《晉書·匈奴傳》。

這一政策如今看來無異於引狼入室可在當時來說卻是代價最小效果最好的舉措

此舉一方面顯示了大漢天子非凡的氣度,

另一方面又可以將來無影去無蹤的匈奴人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只用委派少數將官監視其行為舉止即可,而不用派出大規模的常備軍時刻駐紮於漫長的邊境線來防備走投無路隨時可能發起侵擾攻擊的匈奴騎兵。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五胡亂華確實由匈奴人率先開啟

這樣每年雖然可以省下不菲的人力物力財力,但長遠來看終究還是得不償失

因為人會選擇土地,土地卻不會選擇人。養育了萬千漢人的中國大地同樣滋養著能征善戰的匈奴人,和平穩定衣食富足的社會環境讓長城以南的匈奴人得到了相當數量的增加

隨著族群數量的不斷擴大,匈奴開始逐漸暴露自己的本性:

多歷年所,戶口漸滋,瀰漫北朔,轉難禁制--《晉書·匈奴傳》。

為什麼匈奴人會不服管教?人員數量的擴大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們的風俗:即沒有道德禮教的約束。

苟利所在,不知禮義--《漢書詳節·匈奴傳上》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民族就是這樣視禮儀為糞土的性格,這就決定了其短時間內無法產生根本的改變,因此他們就是潛伏於長城以南極其惡毒的白眼狼

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會保持相當程度的忠順,一旦中原王朝發生顛覆性的動亂,他們必然會藉機而起。

東漢末年國家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大混亂局面,面對這樣的刺頭民族有識之士就曾勸諫過風頭正盛大權在握的曹操要防患於未然。

思慮深遠的魏武帝很快便接受了群臣的建議,於建安年間果斷採取措施加強對日益強大的匈奴人的打壓和控制:

①指派漢人為司馬,負責監視匈奴人的一舉一動。

②將長城以南匈奴人劃分為大小不一的五部,使之各自分散居住。

曹操之所以會這麼做,敢這麼做是因為他堅信只要中原政權穩定繁榮長城以南的匈奴族作為少數裔就翻不起什麼大浪。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五胡亂華示意圖

而在反抗無望的情況下匈奴人自然也樂得享受中原政權和平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畢竟他們侵擾中原王朝數百年就是為了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資源。

三、延續前政:西晉時對匈奴人的接納及其人口狀況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也延續了此前持續數百年既定的成熟國策。不僅如此還更進一步,多次接收請求內附的匈奴人,前後達十五萬人。

特別是太康元年平滅孫吳後志得意滿的武皇帝對匈奴人可謂來者不拒,最多的時候一次性接收匈奴人達十餘萬人。

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晉書·匈奴傳》。

看著國內以匈奴人為代表的少數裔越來越多,部分晉臣也上書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其中最為著名的乃

江統的《徙戎論》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騎兵衝鋒

江統在《徙戎論》中是這麼評價四夷(夷蠻戎狄謂之四夷)的:

其性氣貪婪,兇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

這其實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匈奴人難以被漢人所同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接下來江統的話則從側面指出了西晉在對待匈奴人問題上所做出的巨大改變

關中土地豐沃...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

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長城以南的匈奴人已經逐漸滲透至今陝西一帶,並在這裡紮下根來。

江統在這裡之所以要刻意提及此事必然是西晉政府採取了置之不理放任不管的態度

然後江統拋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即將以匈奴人為代表的少數裔全部遷出中國之地,讓他們各自迴歸本部。

最後江統明確指出了幷州之地的匈奴人為帝國最大的隱患,希望以此來警醒晉武帝:

幷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於西戎。然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於氐羌。

我之前曾對照著《晉書·地理志》估算過西晉滅吳後其每戶的平均人口約為6.5人左右

前面說過自西晉建立以後至太康元年,武帝新接收匈奴人在十五萬左右,今若按每戶6人計算,則約為2.5萬戶。

加之自西漢中後期就有匈奴人在幷州(範圍大致在今山西省)繁衍,經過二三百年的時間至此保守估計,僅幷州一地匈奴人數量就可達45萬人。這一數量確實過於龐大,因為同一時期整個幷州的漢族人口也不過35萬人左右。

然而晉武帝並沒有採納江統的建議。也許有人會說,既然有朝臣為你指出了存在的風險和解決的辦法,一國之君對此置若罔聞,到最後不就是咎由自取活該亡國麼?

但在我看來,這一點對晉武帝不必過於苛責,為什麼呢?因為他對匈奴人無非是太過保守了一點,這種保守恰恰是源於前朝。

首先是接納匈奴人在中國繁衍生息是前朝已經實行了數百年的政策,在這期間匈奴人並沒有惹出什麼大亂子,如此一來就遷之無名

“五胡亂華”全是西晉造成的?隱患其實在數百年前就已埋下

△慘烈的攻城戰

其次是匈奴人在這裡已經生存了二三百年時間,

長城以南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無異於長城以北的故土。常言道:故土難離。遷之無名再加上故土難離很容易激起以匈奴人為首的少數裔的不滿情緒從而引發叛亂。

其三是縱然能夠順利把他們遷出,但是塞外的生存環境畢竟不如長城以南。遷出之後迫於生存的壓力他們侵擾邊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就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維護邊境的安寧。

其四晉武帝對帝國,對未來繼任者有著充足的自信。畢竟江統的《徙戎論》是寫於太康元年左右,此時的西晉剛剛平滅孫吳國力正盛,而自己還有一個聰明伶俐未來可期的皇孫司馬遹,所以沒必要去做這些無謂的風險巨大的事情。

四、尾聲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五胡亂華”的根源不是在晉朝埋下的,也不是司馬家族埋下的,晉只是恰巧提供了一個後果慘烈的爆發點而已。

對待胡族由驅逐變為接納其實是從西漢中後期就開始施行且較為有效的一項國策,所以一直沿用到了西晉。

但萬事都有正反兩面性在享受其帶來的紅利的同時就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這一點就像炒股,風險是已知的也是巨大的就看操盤手及其後來者的手段是否高明。

我是歷史中簡堂烽煙。原創不易碼字更難,您的每一次點贊收藏評論轉發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