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邙山亦稱北邙、邙嶺,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的支脈,為我國的歷史名山之一。其名有廣義、 狹義之分:廣義的邙山是指西起洛陽東至鄭州沿黃河 190 多公里的丘陵地帶;狹義的邙山僅 指位於洛陽、偃師、鞏義的北部,黃河的南岸,黃河與其支流洛河之間的這道分水嶺。本文的邙山是指後者。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邙山為黃土丘陵,海拔 250 米左右,高出黃河、洛河水面 150 米以上。它就像上天降下 來的一道堤壩,把洛河、黃河分隔南北,各流其道。其最高峰為翠雲峰,在洛陽市區正北, 上有唐代所建玄元皇帝廟。自古就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諺語,因其臨近帝都,土厚水低, 風景宜人,成了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理想喪葬之地。邙山陵墓群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 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是目前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 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建有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鞏義境內的邙山西起徐柏坡,東至神堤河洛匯流處,長 24 公里,大致可分三段 :小平山、 大力山、神尾山。

康店鎮禮泉村往西稱小平山。民國《鞏縣誌》載 :“鞏北山接偃師界至鞏縣故城東北曰小 平山。”這裡有鞏伯國遺址、東周故城遺址、漢代小平城遺址、唐代詩人杜甫陵墓、宋代會聖 宮遺址、近代康百萬莊園等。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鞏伯國是春秋時期封置的一個姬姓小國,又稱鞏伯邑,曾一度被晉國攻佔,後又獨立,周 敬王時(公元前 519- 前 474 年)鞏簡公當政,何時滅國,無籍可考。鞏簡公的後人便以鞏為姓, 這就是鞏姓的由來。康北村原有鞏王廟,供奉著鞏伯國和鞏姓的開山始祖,香火不斷。今廟已毀, 僅存一座高 9.5 米的三層閣樓,稱鞏王閣,因通體紅色,又叫紅閣。閣壁鑲有石碣一方,記載 了鞏伯國和東周國的沿革。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東周國是戰國時期從周王室分出來的一個姬姓小國,開國之君是東周惠公。《史記》有載, 其周顯王二年(公元前 367 年)立國,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 249 年)被秦國所滅,歷 118 年。 秦時置鞏縣,屬三川郡,縣治設在鞏伯都城和東周故城的舊址上,城址呈長方形,地跨洛河 北望邙山 詩 鄉 漫 語 16 灘和邙山半腰,東西長約 2 公里,南北寬約 1公里,現存有清同治五年(公元 1866 年)復修 的西寨牆和西城門,門上鑲有“東周故址”石匾額一方。

小平城遺址在邙嶺北麓的裴峪村一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處於京畿之地的鞏縣城深 受其害。為安全計,縣治遷往黃河邊的小平城,也叫小平津,是通往河北的大渡口,為東漢時“八 關”之一。因小平城較為偏遠,不便於管理鞏縣全境,魏晉時縣治遷往洛河南岸新址,即現在 的站街鎮老城村一帶。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康百萬莊園是一處名聞遐邇的集農官商為一 體的大型地主莊園。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 術價值頗高,被專家學者譽為華北黃土高原的典 型建築,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邙嶺上往下看,它如“金龜探水”,從洛河邊北看, 它又似“金蓮拱秀”,院落房舍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匾額、楹聯、碑刻、磚雕、石雕繁多而精緻,極富 文化氣息。解放戰爭時期,由劉伯承任校長兼政 委的解放軍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學,就設在莊園內。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會聖宮遺址在邙山南麓洛河北岸鳳凰嶺上。會聖宮,宋仁宗時修建,供文武百官祭拜皇 陵演禮所用,佔地百畝,殿堂繁多,極具奢華。後遇金兵南侵,焚燬殆盡,現僅留一座刻有《新 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碑銘》的巨碑和一石柱。巨碑 有三層樓高,上雕雲龍,下壓贔屓,堪稱中州第一 碑。由此可以想見當年會聖宮的宏偉規模。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杜甫陵園在康北村邙嶺之上,面瞻嵩山,俯瞰洛河,背臨黃河。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 770 年),詩聖杜甫卒於洞庭湖舟中,因家貧無力歸葬,暫厝於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小田村。元 和八年(公元 813 年),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於偃師首陽山,其後人又移葬於故里鞏縣邙嶺之上。 杜甫陵園佔地 34 畝,松柏蒼翠,莊嚴肅穆,仿唐式大門,迎門豎白色花崗岩杜甫雕像,並建 有詩聖碑林。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民國 19 年《鞏縣誌》載 :“小平山東北十五里 曰大力山,山下有石窟寺,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之後,太和年間所創。”寺院背山面水,景色秀麗, 原名希玄寺,宋時稱大力山十方淨土禪寺,明稱十 方淨土禪寺,清稱石窟寺,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 寺內現存 5 窟、3 尊摩崖大佛、1個千佛龕、276 個摩崖造像龕、7759 尊造像。其中的“帝后禮佛圖”浮雕極富神韻,是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 石窟崖壁之上還保存有唐塔一座。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洪溝舊石器人類遺址1993 年 3 月發現,通過考古發掘,證實 11-13 萬年前古人類就在這 一帶活動。他們使用木器,打製石器、骨器,利用半天然的陷阱圍捕野獸,包括納瑪象、腫骨 鹿、斑鹿等大型動物,並且會用火和保存火,集體勞動,共同生活。洪溝遺址還有力地證明了 河洛地區是不折不扣的“豫象”之鄉。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神尾山又叫神都山,是邙嶺的最東段,俗稱邙山頭,洛河在這裡匯入黃河。這裡是伏羲 “畫太極”“演八卦”、“河出圖”、“洛出書”,黃帝、堯、舜、禹、湯、周成王“沉璧祭天”的 聖地,河洛文化從這裡發祥。《河南府志》載“神: 尾山為邙山盡處。曰神尾者,神都山之尾也。” 山脊原有古代烽火臺遺址,今建有伏羲女媧等廟宇。山坡有洪溝古人類遺址,山下有河瀆廟、 宋代會聖宮巨碑 鞏 山 攬 奇 17 劉振華莊園、常香玉故居等。

河洛神堤 鞏義邙山

河瀆廟,又稱大王廟,始建於唐代,位於河洛交匯內夾角處,佔地 3.5 畝,其前門、正殿、 戲樓等均為明清建築。廟內供奉河伯及四海龍王神像,磚雕門聯為“範圍萬派千流無容氾濫, 鞭闢驚濤駭浪併入滄溟”,表達了人們治理和征服黃河、洛河水患的願望。洛汭地區歷史上曾 是長安至江南這條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航船雲集,因此大王廟也是船工們祭拜河神祈求 平安的地方。

鞏義地處鄭州、洛陽之間,北有邙山,南有嵩山,故人們常說 :“嵩邙並峙,河洛匯流, 鍾靈毓秀,鞏固不拔。”

本文轉自《神采鞏義》,如需瞭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