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四月份即将过去,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言,是一阵火车发动前的鸣笛声。同窗好友分道扬镳,各自踏上不同的列车,奔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有人拿到心仪的offer,兴奋而焦急地眺望职场生涯;有人还在追着春招的尾巴,希望捡个漏好歹有个下家;有人成功考上研究生,将迎来新一轮的自(chi)我(he)提(wan)升(le);有人则考研失败,调剂无门,在二刷和找工作之间徘徊不定。

对于即将本科毕业的法学生而言,几乎没有一辆列车叫做“直接就业”。提到考研弃考的话题,法学生常常会自嘲:

前后左右的考生都走光了,我等法学生自岿然不动,稳坐如钟。

自动屏蔽就业选项的法学生,更多的苦恼在于:考研还是保研?学硕还是专硕?国内读还是出国 LLM ?

法学本科生,毕业即失业

法学生天生爱读研吗?还是法学生格外热爱学习?抛开那些学霸个例,他们不得不考研的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法学本科生,毕业即失业。

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在本科生失业排行榜里,法学一直位居前列。

法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从事法律行业其实出路不多,无非考公务员入公检法、找个律所当律师、去公司当法务。

据说法大校友遍布公检法系统,北京三分之一的相关从业者都跟法大沾亲带故,很多人听说我是法大的,第一反应也是“毕业后当大法官”。

但是,对不起,北京法院招法官助理的职位信息里明明白白写好了:“仅限硕士研究生”。

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除了法官检察官,律所也是消化法学生的大头单位,可以说很多人正是抱着对“大律师”的憧憬选择了这个专业。

但以北京为例,在2018年以前,非北京户口的本科毕业生,是没办法在北京执业的。简单来说,如果没有抽中人生彩票一出生就拥有北京户口,那本科毕业的法学生人生就告别了“在北京当律师”这一选项了。

尽管这项规定已经废止,非硕士也可以在北京申请律师执业实习,但由于暂时还没人达到时长,本科生在北京执业的可行性和认可度还不得而知。

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以上两条都是政策规定,然而在翻看各大律所的JD时,你会痛苦地发现,红圈所无一例外地要求“名校”、“硕士”优先,但没想到对法务的要求也这么严格:

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所以当你揣着本科毕业证在就业市场转悠一圈之后,也许你会痛苦地发现,你压根找不到你听到过名字的律所的岗位。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律所,还会跟你说:我们这边研究生优先。

有研究生为什么要本科生?

如果看招聘要求还不够刺激的话,看看这些律所招聘邮箱的收件箱,法学生可能会崩溃大哭。

去年冬天,我帮一位朋友群发律所实习生招聘信息,因为朋友说不急,我就只帮转到一个校友群里,结果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他就已经收到了三十多份简历。

我朋友本科法大,后来保研本校,对自己在法学方面的素养一直比较有信心,结果把简历轮着看下来后还是惊呆了。他吊着嗓子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的小朋友本科就发好几篇论文了啊?

他说:“我本来看到第一个,是咱们学校的硕士,觉得挺好的要不就他了吧,结果往下看发现还有北大法硕的,再往下拉还有本科硕士都是在北大念的,学历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厉害。那几个本科的我直接就把简历删了,放在邮箱里看着碍事。

有研究生可以挑为什么要选本科生?

他还跟我说,越是学历好的同学,简历上的实习经历往往越多越好看。本科不在北京的学生,就没什么像样的律所实习,这种实习生招过来从头教,“费劲”。

当然这只是我朋友的一己之见,但其实从用人角度反映了很现实的问题。

实际上律所对研究生的青睐不止于合伙人自身的“学历歧视”,还有在工作中能不能得到用户认可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追求学历追求985的社会,哪怕是北大学子,也难免逃不过人们对学历的审视。

认识的一位北大法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就业了,在他的同学里算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本科不错,法考分也高,没费多少周折就顺利找到心仪工作,他自己也从没觉得本科学历对他而言是什么阻碍。

但有次出发去见客户前,带他的律师突然说,待会客户问到你,你就说你是北大本硕吧,反正也没人查,没关系的。尽管律师是好意,但这句话还是让他结结实实地楞了一下。律师平时对他一直很满意,也从没说过他学历不够用,但尽管在所里哪方面都“很不错”的他,依然得靠“假”学历来装点门面。

《 Legal High 》里曾对“律师”有过这样的解释:

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律师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他们就像社会的医生一样。当社会出现故障的时候,律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治病”。

大家在找医生的时候都喜欢追求名校毕业的名医,找律师也是一样的心态,越是名校越是高学历的律师,越能让顾客感到信服。

没有什么事情是“研究生”才能做成的

说到这里,似乎读研是大势所趋,不读研则有点不识时务了。但自古通往罗马的道路就不止一条,要说真有什么非得研究生才能做成的事情,好像也并没有。

一觉睡到自然醒,起床看两页书再刷半个小时手机,给室友发微信让他帮忙带一下二食堂的鸡腿饭,吃完饭有点困了睡个午觉,下午三点晃晃悠悠去上课,上到第二小节点完名就溜回宿舍打游戏——研究生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闹钟响起,早起准备开庭材料,把前一天合伙人交代的资料放到他桌上,回到工位开始做下一个案子的法律检索,和同事相约吃过午饭后再给当事人打两个电话,回家的地铁上顺道学半个小时英语——小律师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很多研究生是怎么来的呢?随波逐流,一个学校都考公务员(公大、法大),就考公务员,如果同学都考司考,就去考司法考试,大家都去考研究生就去考研究生。考研让一个只懂考试的学生找到了一条可以安于现状的通路,让他浪费掉宝贵的三年光阴。三年以后去求职,面试官也许是当年的同学。

之前我朋友面试回来就跟我说,面试官跟她说自己也是法大的,本来想着攀个关系,叫了声“师姐”,结果对方说自己比她还小一级,应该叫她师姐。我朋友说当时场面尴尬得想找个地洞钻下去,就算拿到 Offer 也不想去了,实在不想知道给师妹打辅助、做法律检索是怎样一种体验。

很多人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考完就恢复“学渣”本性,又懒懒散散过三年,没啥实质性的长进,既没有什么学术成就,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这种研究生无非是把就业的压力延迟了三年罢了;

而很多人选择的国外 LLM,实际上只有一年,去国外旅游三个月,再适应三个月,毕业论文三个月,基本上就可以开始要回国找工作了,至于到底能学到多少知识,可能还没英语能力提升得快,用我那个很 Mean 的刚从英国回来的同学的话说:

什么法学精英啊,读这个 LLM 连考Bar的资格都没有。

更不用说,多少研究生学的刑法、法制史、法理学等等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转型做民法商法了。

其实读过研的人就知道,哪怕是同一师门下的毕业生,毕业后的成就也有可能千差万别。研究生这层“金”,不能保证你找到好工作,更不能保障你三十岁年薪百万。

战胜鄙视链的前提是成为鄙视链更靠前的一环

可能再也没有专业像法学这样,有着这么明确精细的鄙视链:

有一种学渣,叫法学研究生

(知乎网友回答“法学院里的鄙视链是怎样的”,随手就列出这么多条)

哪怕你终于实现了硕士鄙视本科的鄙视链,还是逃不过来自“五院四系”、优势专业、甚至师从何处的鄙视链。

但是当抛开这所有鄙视链暗示,成功的都是些努力的人。不管是成功考上名校研究生,还是本科毕业就挤进红圈所。

有人说,考研是一场蒙着眼睛的赛跑,不到最后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个第一。但人生这场游戏里,人人都睁大了眼睛四处观望。

哪怕是金杜的合伙人,看到本科学历的新人拿出成绩也会一脸赞赏,那些当初因为名校光环招进来却不会干活的人也会因为犯错被骂。

那些“我考上了JD”、“我进入红圈所”的兴奋,只是另一场奋战的开始。

在这个学历被当做敲门砖的时代,门一旦被敲开了,就没学历什么事了。到底过上月薪一万还是年薪百万的生活,最后还是要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