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制科研院所向創新型企業轉型,為什麼沒能成功?

(本文由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研究併發布。)

國家最初希望轉制科研院所成為創新型企業。

但大部分科研院所轉制後要麼越來越弱小、勉強生存,要麼雖然從規模上有很大突破但基本都走向一般生產製造型企業。這兩種情況下,科研資源嚴重削弱、科研管理也明顯退化——而相比之下,軍工類院所或劃入集團的科研院所,其科研力量則保持的相對較好。結果到後來,只能將這些獨立科研院所再次劃歸給大型國有集團。

失敗原因:技術創新環境不具備,創新型企業過少。

進入市場後,科研院所雖然壓力大了,但壓力大不一定就能搞出科研,結果是往後跑、滑向低端產業。改革時機過早,技術創新環境不具備:那時企業發展方式非常粗放,在這樣的產業體系裡,科技真的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嗎?——可能有但遠不如房地產及其它投資;科技真的會給企業帶來產業的競爭力嗎?——長期是但短期未必。

從個人消費品看,比如微鍋爐,你的技術可能可以生產出更高技術質量的產品,但外觀設計可能還不太好看,而格蘭士等為代表的中低端製造企業可以生產非常廉價的、技術水平偏低的產品。在當時人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要麼買便宜的要麼就買進口的)下,科研院所的產品很難得到市場認可,它活不下去。——當然,這也與國家對產品質量控制的最低標準設置和管理有關。

從面向企業的消費對象看,技術服務對象是企業,但這些企業沒有需要,看不到技術的價值。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科研院所只能自己生產出完整的產品,而不能依靠技術本身求得生存。創新型企業過少,依靠科技進步的企業過少,導致轉制科研院所和其它科創企業的生存或者說消費環境惡劣。

現在雖然環境有所改善,但很多科研院所元氣損耗過大、無力僅依靠自身發展成創新型企業。

當時,整個社會對技術和創新不相信、不渴望,現在明顯更真心真意,得到科研院所往往如獲至寶。現在外部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科研院所元氣已損耗過大——科研資源弱化、科研跟蹤斷裂、科研人員斷層、科研能力退化。當下看,這些科研院所自身大多已不具備直接發展成為創新型企業的基礎。

國家改變策略後將科研院所都併入大型集團,但這些集團在改造和利用科研院所時應注意到其特殊性。

復斯專家認為:當前,一些科研院所被併入了大型國企集團,但這些集團是否有這個耐心讓它們恢復元氣,可能來了就想“摘果子”——要成果、要產出。面對經歷過十多年獨立發展艱辛後的科研院所,應在改造和利用時關注一些特殊方面:

一是,需要在構造集成創新體系時,首先在科研資源和科研管理上增加投入與關注。雖然這些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弱化嚴重,但相比集團內其它主體,科研院所對科研過程、科研理解還是豐富得多、深刻得多,但目前也必須加緊恢復。——這也是很多新建的中央研究院,即便調派精兵強將、大力投入,也很難在幾年內取得任何實際成效的原因之一。

二是,要處理好科研院所自帶的產業公司。科研院所原有產業公司應定位在為科研需要而存在的產業,衡量的標準也不是這些產業的規模、利潤等。樹立對科研成果、科研人員的尊重,而不僅僅是靠經濟激勵。具體講:對於新技術或集團暫時沒有的產業方向,走到產業孵化狀態,然後衡量其價值(並不一定就是給錢,關鍵是衡量價值貢獻)轉移給集團進行大規模產業發展;對提升性技術進步,這種產業最好不要自己做,而是為當前集團中已有的產業公司提供科研成果。

****【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品科創說管理專欄】****


轉制科研院所向創新型企業轉型,為什麼沒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