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书法讲求章法,古人对章法有没有刻意为之呢?

济南墨心书法


章法,又叫布白,就是从通篇来看一幅字,这也是品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个排列问题大有讲究,古人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可见考虑得是非常缜密的。章法大体不外乎几种排列方法:即一横直成行、直成行横不论,或星罗棋布等等。看来不复杂,但从古到今也变化不少。比如行距的疏密,字距的疏宻,从历代墨迹中可以看到这些。明以前一般行距较宽,至清代就很少看到这样布白了。清代刘墉的大字,字距行距疏疏朗朗,看来好象一个一个字单摆浮搁着,但远远望去却行行贯气,且通篇气象圆融,于静默中有动势,可以说别有风貌。应该说古人在这方面的创造也是不少的。还有所谓秾纤相间,大小相同等等。最重要的是气不断,气要圆,而且要出于自然。刘熙载提出的“章法要变而贯”,就是说即要有变化,又要贯串一气。所以通篇位置经营,虚实照应,不仅是品评优劣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书学中大有探讨余地的一个领域。此外,还应注意到古人关于布白的论述常与结体研究在一起,比如邓石如曾提出:“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宻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黒,奇趣乃出。”应该承认,笔画、结体本来就联系着布白效果的。再如“担夫争路”之说,看起来是对布白的描述,实际上这种艺木效果如果不从字的结体体势来考虑,如果不从字和字的上下左右错落关系来考虑,如果不从笔画走向以及与周围字形成的照应关系来考虑,那又如何理解那种起奇度险的艺术趣味呢?


文藻巧翁


古人书法也有刻意为之的,但绝不是大家所为!

大家是什么?大家是功力与书法的理解到了至高之境,行笔之间书法的功绩与书法的理念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而且也自然符合书法的审美理念!大家写书法是需要情感的灌注,


一笑貫长天


"一篇之中,可无洁矩(法度的意思)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若右军之序《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一一解缙《春雨杂述.论学书法》

这里说的是行草章法,像排兵布阵的战斗之形,随机应变,法无定法。纷纷纭纭,不会乱了阵脚。精神凝聚,首尾呼应,团结一气,牢不可破。写行书虽有疏密大小,俯仰向背。但气脉相通,虽乱而章法统一。

行书章法布局亦贵造险势,四平八稳,工工整整不是好章法。要险中而又稳,稳中而又险。既矛盾又统一,比如行书弯弯曲曲的竖行,整行为一个单位看是重心平稳的,但几字为一单位和一字为一单位的部分,有可能是斜的,重心是不稳的。放到整行的这个整体之中,又平正而稳了。

通篇大章法看,比如条幅写五行字,只要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斜度或弯曲度基本一致,中间三行斜度或弯曲度无规律,但篇整体上看,还是较和谐统一。

上图为苏轼行书《杜甫桤木诗卷帖》,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