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婚姻是一场交易

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进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由于何种理性动机,都是一种对经济行为,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苛刻的说,表面上是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是自我的对象化,只要 我们对爱情现象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些实事:第一,人们能从爱情中找到个人快乐,幸福,满足感。第二,爱情中的快乐,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月下,楼堂馆所等要素投入产生出来‘;第三,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源投资,如语言天赋,性爱技巧以及得自文艺作品的爱情观念。从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 交易。

“鲜花插在牛粪上”是爱情交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可以从人的消费偏好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中得到解释。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里的偏好不尽相同,胖瘦高矮,各有所好。

从男女生理需求来说,男人和女人是对方的消费品和客户,婚姻是由两个单位的经济自由体结合的。同时,在这对消费品与客户的互相合作中,男女双方本身作为商品存在,而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 人人心中有杆称,爱不会平白无故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 择偶标准,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何。身体条件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在这些变量中,身体条件是随年龄增长而衰变的,是爱情婚姻中的减函数。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是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期的。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的高低好坏以及收入,财产、职业等,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重容貌,国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的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澡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在以上的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者,就成了抢手的商品,如“钻石王老五”,但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要素都可变量,有的人有钱,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美女傍大款的现象了,这就是各得其所,理性的个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恋爱是男女女双方各方面条件均衡和博弈的过程。结婚则是对爱情交换的一种确认,结婚证就是一个标准合同,媒人与红娘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不可小视,但他们往往会为了得到一份厚重的彩礼和酬金而夸大当事人双方的信息特征,隐瞒某些对双方不利的信息。现代人最主要的求爱方式是在婚姻市场上自由寻找,通过舞会,聊天,聚会等社交活动来寻找目标,近年来又出现了“玫瑰之约”一类进行婚姻速配的电视栏目,把婚姻市场的概念诠释得一清二楚,这对反对婚姻市场论的人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网络是一个新婚姻市场,网恋的兴起源于低廉的搜寻成本。在网上搜寻一个异性只需要几秒钟,送一束电子鲜花根本不花钱,同时还避免了面谈的紧张和尴尬。有人做过调查,容易陷入网恋的大都是性格内向、工作繁忙、外表不出众的网民,他们在现实中恋爱比一般人需要付出的成本要高。由于网络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大,难以撑握对方完全、准确的信息,因此网恋者“见光死”的机率也非常大,交易成功率非常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