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權益金融,佈局金融科技

在數字化浪潮的席捲下,金融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全新變革。數字技術為行業帶來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同時,也為金融機構助力實體經濟、開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可能。

為了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的真正價值,由經濟觀察報、《中國金融》雜誌聯合主辦的2017-2018年度第四屆新金融年會於12月26日在北京圓滿落幕。以“眾智眾力 共生共濟”為主題,本次年會邀請到新金融行業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深入探討金融科技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帶來的推動力量。

在演講環節,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王廣宇表示:此次年會“眾智眾力 共生共濟”的主題起的非常好。大家意識到,金融從少數人的事業變成了每個人的事業,各行各業的民眾都在討論金融問題,大家意識到金融是經濟血脈,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這是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一個力證,過去金融發揮得作用可能並沒有那麼大。今天金融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對我們未來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大的影響,有更多人關心和討論它,這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發展的一個好的方向。

舉一個例子,大家看到這幾年中國的老百姓經常討論兩個金融數據,

一個是中國的M2,就是貨幣增量,另一個是社會融資增量。這兩個指標差不多說了一件事情,一個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社會中流通資金有多少,一個是從企業角度看我們融到多少錢,大家看這個數字其實是非常龐大,比如2018年我們預估社會融資總量兩百多萬億,增量差不多19萬億,這個數字非常的龐大,意味著今年社會融資總量增加了很多,這其中有一個數據非常有趣,我們預估中國社會融資總量2018年有多少錢拿去還利息呢?數字在2018年接近47.9%,就是9.3萬億錢還利息,今年這個數字是11.2萬億錢還利息,在社會融資總量當中將近58%的錢去還利息,中國經濟始終停留在間接融資傳統融資手段為主體的金融結構裡面,那就意味著這個社會增加越來越多融資,但是這些錢已經有一半以上的錢拿去還歷史上的利息,這其實是挺恐怖的事情。

而這個數據放眼10年利息佔社會融資增量總比例從17%漲到30%、40%、58%這個比例非常大,所以帶給我們一個啟發,今天我們討論發展實體經濟,討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易綱行長前一段時間談到三支箭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第一個是信貸

第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第三個是幫助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工具。對於我們來講前兩支箭怎麼發,怎麼發得更快,因為社會相當一部分融資總量要付利息,第三支箭對於金融結構優化,對於實體經濟長期增加資本,對於我們優化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於降低我們負債率,對於我們去槓桿才有幫助。

今天討論“權益金融”這個題目跟我們當前的金融形勢來講是很重要的話題,“權益金融”很少被討論,因為大家不管討論去槓桿討論穩金融,從權益角度講的比較少。學術研究來講,對權益性金融應用普遍,但是這種研究不太深化,比如從金融工具角度來講,所謂權益金融即公司融資中形成的一種股權工具,是在公司扣除債務後的資產中擁有剩餘索取權的合約,這是權益金融的定義。

從金融行為定義來講,權益金融行為指權益相關投資活動,特別是為了獲取其他企業淨資產,資產權益和利益投資方式,這是從投資角度來看的。

從融資角度定義來看,

權益金融跟我們今天討論直接融資密切相關,因為中國金融是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直接融資優點在於供需雙方聯繫非常緊密,有利於資金合理配置,不僅加強供給者對資金流向關注,有利於需求者籌集到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資金。從金融科技引進角度來講,今天權益金融出現了很多工具,比如說現在的互聯網,現在的信息技術,提供了很多空間。比如說SCO這件事情,以前SCO這樣事情在中國明令非法的,但是從技術上觀察本身有一定常識性和新解決方案,只不過不同國家怎麼樣利用信息技術和技術手段能夠提供更多元化更創新的金融工具,這都是面臨著新的問題。

我們看到中國經濟中投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所以我們看到過去幾十年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當中比例都是非常高,而且相比起來世界主流國家,投資佔中國比重都一直非常大,大家就會說看起來投資這個問題在中國不稀缺,但是我們仔細看一看投資有多少把它投到了實體企業當中,投到生產型企業中?我想大家都有答案,毫無疑問大部分投資投到基礎設施領域,投在鐵公雞領域,真正投在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生產型企業裡的資金是有限的。

我們一直在很多領域提倡著一個觀點就是做聰明投資,發展權益金融才能幫助中國行穩致遠,投資有科技價值公司,投資創新的公司,投資技術與創新的公司,這樣的聰明投資必須適應中國當前出現的三個變化,一個是消費升級,因為中國老百姓對產品不光追求產品質量,更多是追求能夠滿足他們真正升級的消費需求的高端產品。這也是必須要面對中國當前居民債務結構變化的需要,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居民的投資導向是把錢存在銀行裡,當前結構來講,整個居民的負債比例在大幅度攀升,而儲蓄在降低,消費增速也在逐步減緩。

事實上來講,今天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不投到生產型行業或者實體企業當中,這跟實體經濟生產型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下降,資本收益率在下行這兩個東西是掛鉤的,從一定意義來講中國40年全要素生產率下降非常厲害,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資本收益率非常低,我們不能簡單靠政策呼籲或者媒體呼籲才能讓大家把錢投在這個領域,錢湧向讓它賺更多錢的領域。我們想為什麼金融不附於實體經濟,說明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不夠,增長速度不夠,所以金融領域會跳出這些領域更穩定,更可靠,更保底的資金,所以我們最終只有發展權益金融才能解決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矛盾。

今天發展權益金融放眼全世界看,在發達國家領域裡有很多嘗試,包括德國推行全能銀行制,大力發展風險資本,支持科技園和企業孵化器建設,對創新經濟給予更多扶持,日本走典型專業化金融制度,對上市條件寬鬆,場外市場活躍,給新興市場很多機會。美國、英國、德國都有非常多的機會。在創新型金融以及權益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大膽嘗試。

這個角度來講中國金融體系仍然是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站絕對比重的市場,我想離世界最發達經濟體和最發達金融市場有很大空間需要追趕。

從權益金融角度來講有四個建議:

第一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今天中國討論資本市場是不太受歡迎的題目,因為確實今年資本市場中國表現非常差,我剛才看一個媒體年底做的全球市場,如果你今年把錢投在什麼領域最賺錢或者最不賺錢,當然全世界都差不多隻有你投在美元有正收益,全球所有股市都是負收益的。當然他們把中國股市排在倒數第二位,倒數第一位投比特幣會虧70%,投中國股市會虧到20%,投日金會虧掉3%左右。

但是我們從一個角度來講中國資本市場已經發展20多年的市場了,今天我們看到2018年很多創新型企業,仍然在美國,香港上市,在香港上市之後這些新經濟的代表,香港也有很多爭議,比如說討論破發問題,討論對中小投資者回報問題,討論新經濟裡治理結構的問題,但是總體來講香港資本市場和美國資本市場是擁抱了新經濟的代表。我們一定要去問,為什麼在中國新經濟代表企業,到今天為止在中國,我們一年又一年努力為什麼還是不能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還是不能把權益留在中國,還是不能把他們回報給中國投資人,這個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從年初轟轟烈烈獨角獸,到年底悄聲無息,這其中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提一些樂觀的建議:

第一,完善證券市場的法制建設,完善基礎性制度以及發行制度,加快推進自核準制向註冊制發展的進程。

第二,繼續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要加強新三板的流動性,自量變向質變推進開放,促進新三板市場國際化。

第三,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戰略發展方向、掌握核心技術、同時具有一定規模的優質境外上市中資企業參與A股融資,積極試點CDR等業務。

第四,加強投資者教育,繼續發展長期價值型機構投資者,加強機構投資者財務管理、風險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為個人投資者服務,在讓個人投資者的資金更有效地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降低市場波動。

第五,增強資本市場產品多樣性,發展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為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打造高效匹配以及能夠分散風險的平臺,從而增強資本市場吸引力。

第六,積極審慎地推進金融全球化進程,放寬金融服務業的准入限制,鼓勵中外機構的互利合作和良性競爭。

第二個完善權益金融優化債券市場體系。

第三個要鼓勵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行業發展。儘管中國目前有差不多兩萬多傢俬募股權機構,但是這個行業整體來講相比中國金融體系還是非常弱小的,還是非常發展不足的。這是跟實體經濟結合最緊密的產業,如果這個產業在金融行業當中發展不夠快速,那麼實體經濟想拿到權益資本的錢很難。

第四權益金融跟科技結合。普惠與數字金融的重大機遇,不管對中小企業融資,還是對消費者提供便捷,優質,多元化,安全服務,權益金融提供可選項,甚至可以為企業通過權益融資提供新的可選方案,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過去金融科技我們聚焦在基礎服務金融產品上,今天對資本市場,金融清算,有很多金融創新型新產品,新業態出現,請大家多多關注。包括今天的銀行也在討論,通過銀行業的變革,更多的介入到實體企業中,把數據和實體企業的數據打通,能夠為企業提供量身定製,更高效金融服務。

我們今天處於新經濟呼喚新金融的時代,邁入權益金融新階段將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華軟集團開創了一些實踐,幫助中小型企業融資上市,我們在金融科技方面也有自己的上市公司,華軟科技積整合金融與產業兩大垂直領域的科技力量,採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分佈式等新技術,自主研發新一代技術平臺,構築“簡雲生態”,為銀行和企業提供新場景、新經營模式和新生產能力。我們也有自己領先的量化對沖的Fintech平臺,目前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私募對沖基金的Fintech。我們在金融資本管理方面也有科技創新的公司,能夠為金融資管提供新一代解決方案。華軟集團旗下的中技華軟科技服務,我們開發海量多源異構科技數據及創新評估方法系統,能夠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特別是有早期技術和專利的企業提供評估和建議,最後在集團內部也使用我們自己研發的智能投顧系統,幫助我們提供態勢感知的平臺,通過組織內信息交互方式的重構,增進業務效率,增加團隊協作,這是我們做的一些實踐。

整體來講,希望華軟以後能夠跟更多創新型銀行和高成長企業形成合作,預祝本次會議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