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遇到事情就逃避,家長們知道該如何鼓勵孩子們嗎?“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行”幾乎貫穿於一個孩子成長的始終,因為許多孩子在面對陌生環境和挑戰時,都會出現退縮的心理,尤其是“我不行”,它可能是這類孩子最喜歡說的話了。

“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身邊最典型的“佛系人物”當屬朋友家的叮噹,叮噹是個女孩子,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所有家長都有,叮噹的父母也不例外。所以在叮噹很小的時候她就被送去學習舞蹈了,一學就是6年。

然而,現在已經9歲的叮噹卻一場演出都沒有參加過,平常在學校裡的公演,叮噹永遠都是最角落裡的一個,除了身高的因素以外,叮噹的“慫”是她從來沒有做過舞臺主角的唯一原因。

“叮噹太膽小了!”她的媽媽這樣說道,即使是學習了這麼多年的舞蹈,叮噹仍然無法自信面對觀眾,一遇到演出就搖搖頭,一句“我不行”不知道說了多久。然而,當孩子這麼說時,家長們別像叮噹父母一樣選擇性忽略,這很可能是孩子陷入了“自我妨礙”。

“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一、害怕失敗是孩子缺乏勇氣的原因

“自我妨礙”它指的是個體心理活動及思想態度對行為造成的影響,而這種影響通常來說都是比較負面的,容易讓人退縮、畏懼挑戰、害怕面對能。

自我妨礙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伯格拉斯和瓊斯提出,他們認為,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換句話說,人會因為害怕結果的不如意而不行動,這樣就不會失敗了。

就拿大學生考研這件事來說,其實許多人看著別人去考研,去到更好的平臺了,他的心裡是坦然的嗎?

不是的,一項研究表明,每100位大學生裡,就有39位大學生因為“害怕承擔後果”而選擇不考研,也就是說,他們因為擔心“考不上怎麼辦”這樣的問題,而選擇了不考研。

二、勇氣是孩子繼續前進的鑰匙

生活裡有很多人都充滿著勇氣,比如第一天開學,老師問誰願意當班長,這個時候有人默默低頭,有的孩子勇敢舉手,這就是勇氣的體現,又比如一些成年人放棄穩定的工作,開啟自己人生新的篇章,這也是勇氣。

這些人不一定成功,但是在遇到阻礙時,他們的內心一定更具力量,勇氣是一個人面對逆境最大的武器。

“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在馬雲辭去教師工作的時候,身邊的反對聲不少,因為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樣一個其貌不揚,出身簡單的人,怎麼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可惜的是,那些沒有勇氣,喜歡退縮,又嘲笑他人夢想狂妄的人,最終失望了,他們眼中的不可能,被馬雲實現了。

他創業之路的艱辛,我們可想而知,那個時候中國孩子沒有電子商務,甚至電腦都不夠普及,互聯網的發展也非常侷限,可是當初的那份勇氣和信念,使得他克服了自己,也說服了同伴,最終拿下了國內電子商務第一人的旗幟。

有勇氣尚且無法獲得我們內心想要的,更別說沒有了勇氣,垂頭喪氣前行的人了。沒有了這份勇氣,我們連“做夢”的可能都沒有。

一份勇氣是挑戰自己的開端,更是孩子求學之路必須具備的要素,因為求學就是困難重重的道路,而勇氣可以與之對抗。

“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三、家長如何讓孩子掌握“勇氣”這把鑰匙?

1、 敢於試錯,從實踐中思考

自我妨礙造成的最大問題便是我們用“不作為”代替了失敗,人們會自然而然的認為,什麼都不做就不會失敗,自然不用承擔失敗帶來的各種問題。

卻沒有想到,不作為本身就是一種放棄,是一種失敗。

生活中敢於讓孩子試錯,比如買回來的遙控器孩子想拆開玩,沒關係,給他一次兩次機會,他知道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就能加深理解,如果因為拆遙控器而犯錯了,家長們剛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教育孩子。

別擔心孩子會在自己動手的過程裡搗蛋、犯錯,成長不就是犯錯的綜合,再變成正確的答案嗎?勇氣的培養需要孩子敢於試錯,從行為中獲得鼓勵。

“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2、 家長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信心

男孩子都喜歡拆解自己買回來的玩具,尤其是小汽車一類的玩具,孩子們最好奇的就是他們到底是如何組成的。這個時候媽媽往往會站出來阻止孩子,剛買的玩具就拆了,不是浪費錢嗎?

對此,家長們應該採取包容和溝通的方式,一方面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勇敢的探索.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擔心換取籌碼,比如孩子需要和自己說說看心得體會有哪些,又比如是否能在玩具玩舊了之後再拆,這都是可以的。

勇氣是需要被認可的,家長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有了信心,才能有勇氣的累積。

3、 鼓勵孩子向前,推孩子一把

我想家長們都非常瞭解孩子的一種心理,那就是“扭捏”。其實孩子有的時候不是不想表現自己,而是有些扭捏,不知道怎麼辦,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出馬,給孩子一顆“定心丸”,告訴孩子“你是可以的”,推孩子一把,讓他嚐到勇敢帶來的喜悅。

這樣一來,他可以分辨自己做好還是不做好,既然都是不確定的結果,倒不如自己試一試,說不定就有驚喜呢?孩子經歷的多了也就會忘掉從前那個膽小如鼠,事事需要他人幫忙的自己了,而是會主動爭取,變得有勇氣、勇敢許多。

“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不行動並不能說明這就是成功,不行動本身就讓孩子輸了。孩子愛說“不行,我做不到!”,這3招讓孩子的“我不行”變成“我可以”!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