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讓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馬謖守街亭?

鵬友程


前言:關於諸葛亮在失街亭之後,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我們都是知道的。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當時,蜀漢政權可不是像末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那般模樣啊。

儘管夷陵之戰的慘敗,使蜀漢失去了大批精英俊傑。可是,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尚有魏延、趙雲、李嚴、王平、吳懿等沙場宿將,兼有關興、張苞等後起之秀,雖不及蜀漢鼎盛時期人才之眾,卻也將才濟濟啊。

但是,諸葛亮卻偏偏棄眾將而不用,單單對未曾率軍實戰過的馬謖情有獨鍾,對其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最終的結果,讓諸葛亮大為尷尬。他不得不向後主上表請求自貶官職;為了安撫軍中將士,諸葛亮只得忍痛割愛,揮淚斬殺了馬謖。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如此重用馬謖呢?

我認為有這麼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馬謖的確是一個人才。

馬謖是一個出色的參謀型人才。他久隨諸葛亮身邊,經常為諸葛亮出謀劃策,貢獻出了不少好謀略,尤其以諸葛亮平定孟獲叛亂時提出的“攻心為上”之策,最得諸葛亮的歡心。

因此,諸葛亮在七擒孟獲,平定少數民族叛亂之後,對馬謖更為器重。

但是,諸葛亮不像先主劉備那樣有識人之明。他不能看出馬謖是一個優秀的參謀,卻不是一位合格的將領。諸葛亮派馬謖作統軍大將去守街亭,正是棄其所長,而用其短,結果必然會讓人痛心疾首的。

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正如戰國時期那個成語“毛遂自薦”中的主人公的最終悲劇一樣。

秦國猛攻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夢國求援。門客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要求平原君帶自己一起去。一開始,平原君並不想帶毛遂去楚國,最後只是為了湊夠隨行人數,才勉強同意毛遂跟自己去了。

誰知道到了最後,就是這個毛遂挺身而出,把大事給辦成了!

於是,平原君就認為毛遂了不起。當然,毛遂是很了不起。毛遂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

可平原君卻在後來同燕國的戰爭中,極力推薦毛遂擔任大將,去進攻燕軍。

毛遂極力推辭,平原君和趙王卻認定毛遂很合適。

結果,一個優秀的外交家,統率趙軍去打仗,一敗塗地。兵敗之後,毛遂只得自殺而死。

諸葛亮用馬謖,就跟趙國讓毛遂當大將是一樣的情況。

第二.諸葛亮的意圖是培養心腹親信。

諸葛亮在蜀漢統治集團中的地位,一開始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

早期的情況就不說了,關羽、張飛之流對這個年輕的書生肯定是不服氣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也並不是單獨把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託孤重臣還有李嚴。而且,劉備要李嚴統管內外軍事。

諸葛亮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自然要排斥異己,大力培植親信黨羽。

而誇誇其談、才華出眾的馬謖,自然成為諸葛亮的重點培養對象。

應該說,諸葛亮在排斥異己方面作的有點兒太過了。

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被羅織罪名,奪去兵權,削職為民。




先主劉備時期,鎮守漢中、獨擋曹操的大將魏延,也被諸葛亮削奪兵權、長期雪藏了。

然而,諸葛亮重用自己的身邊親隨,像馬謖、楊儀等人,歷史證明都不堪大用。

結語:諸葛亮重用馬謖,一是因為馬謖作為參謀助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二是因為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一心想培養馬謖,以便在馬謖立下軍功之後,提拔重用,能夠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只不過是事與願違罷了。馬謖辜負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服眾,只得揮淚斬馬謖了!


品茗讀史


能入諸葛亮法眼並被其委以重任的人,肯定不會是平庸之輩,馬謖自有著他的過人之處。

街亭雖小,但卻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能左右一場戰役成敗走向的戰略要地,極具軍事價值。

劉備臨終曾專門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此忠告言猶在耳的情況下,諸葛亮依然選派馬謖鎮守銜亭,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絕對信任。

馬謖從地方官做起,先後出任過縣令和太守等職。“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的馬謖自幼便好讀兵書,通曉兵書戰策,對軍事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看法,深受諸葛亮器重。

諸葛亮在出兵平定南方叛亂時,還曾特地向馬謖問計,馬謖清醒的建議道:“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馬謖的建議成為諸葛亮此次軍事行動的指南,取得了“南人不復反矣”的良好效果。

馬謖出色的軍事理論才能令諸葛亮讚賞不已,在伐魏的軍事行動中,他特地把馬謖調到帳下任參軍,並“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馬謖也很感激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常思報答,因而臨陣請命,願擔駐守街亭的重任。

其實當時軍中的眾將領一致看好魏延和吳壹等久經沙場的宿將,對戰場實戰指揮經驗欠缺的馬謖並不感冒。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前,”結果造成“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的嚴重後果,諸葛亮也為此懊悔自責不已。

諸葛亮之所以“違眾拔謖,”主要還是馬謖華麗的軍事理論才能矇蔽了諸葛亮的雙眼,從而忽略了其實戰經驗欠缺,從沒擔任過獨擋一方的主將的致命缺陷。致使蜀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馬謖是理論上的巨人,實戰中的侏儒。目光如炬的劉備就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諸葛亮雖然睿智,但在識人用人方面同劉備相比,還是要遜色一些。





大河橋下流


山野老人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為什麼要讓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馬謖守街亭?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吹捧到天上了,儼然神仙一般。但諸葛亮終究不是神仙,所以才有馬謖街亭之失!

馬謖紙上談兵,可能說得出很多頭頭道道,但其人從來就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第一次出征,諸葛亮讓馬謖駐守咽喉之地,讓人費解!

諸葛亮為什麼要讓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馬謖守街亭?

山野老人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諸葛自信。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就像被冷藏了一樣。

劉備進軍益州,帶著龐統。

中途龐統落難,益州遇到麻煩,才讓諸葛亮帶著趙雲、張飛等前去救火。

漢中之戰,劉備帶著法正,後來戰事膠著,才讓諸葛亮前去增援。

夷陵之戰,劉備乾脆將諸葛亮丟在一邊,自己披掛上陣。

由此諸葛亮肚子裡積蓄著一股怨氣。

劉備駕崩後,諸葛亮等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準備大幹一場,重現當年赤壁之戰的光環。

馬謖常年跟著諸葛亮,視諸葛亮為父輩。

諸葛亮視馬謖為心腹。

再加上馬謖平時與諸葛亮交談,讓諸葛亮賞識。所以,諸葛亮初次出兵,就讓 馬謖出陣守咽喉之地,希望馬謖能建功立業,更希望自己旗開得勝。

當時諸葛亮身邊諸如魏延、吳壹等老將是守街亭咽喉之地最合適的人選,諸葛亮對此棄之如草芥。

諸葛亮放著老將不用,而偏偏要啟用馬謖這樣初出茅廬的親信、心腹,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賞識與自信。

二,挑戰劉備。

劉備白帝城託孤,曾叮囑諸葛亮說,馬謖其人誇誇其談,不可重用。

諸葛亮不信邪,偏偏讓馬謖守街亭。

諸葛亮這樣做,是想證明自己,在知人善任方面比劉備強。

對於諸葛亮這一乖張行為,習鑿齒指責說,諸葛亮當面接受了劉備的訓誡,過後又不遵守劉備的叮囑,“違明主之誡”!

習鑿齒又說,諸葛亮作為宰相,想成就大業,又不能知人善任,這是很難有作為的。

三,培植親信。

諸葛亮重用馬謖,與諸葛亮《出師表》中向劉禪推薦的人員,對照起來看,暴露了諸葛亮培植親信的野心。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從史料看,劉邦就沒有推薦過、重用過向寵,也沒有稱讚說向寵能力出眾。

在軍事方面,劉備倚重李嚴,並交代讓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除了李嚴,劉備重用的還有魏延,佔領漢中,劉備讓魏延駐守漢中。

諸葛亮《出師表》中還說:“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人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劉備生前就沒有提起過。

劉備重用的人,諸葛亮從來不提;劉備沒有提到的人,諸葛亮卻言之鑿鑿,說是劉備“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如此這般,只能說明諸葛亮為了培植親信不擇手段。

綜上所述:諸葛亮讓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守街亭,暴露了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的短板以及培植親信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