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為何用“上甘嶺”自比,激勵華為

當年的上甘嶺到底發生了什麼

任正非在華為的管理當中非常喜歡用“上甘嶺”戰役做比喻,那麼,上甘嶺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任老用上甘嶺精神激勵華為人取得成功。

朝鮮戰爭的上甘嶺戰役,是我方的叫法,美軍方面稱為“三角山戰役”,發起方是美韓軍隊,守衛陣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當時戰局,志願軍方面取得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軍為了扭轉戰局,準備主動發動一系列的小反攻,上甘嶺是美軍計劃主動進攻的一個局部戰鬥。美方原計劃投入美韓各一個營的兵力,當時志願軍駐守上甘嶺的是一個連加一個排的兵力。其實,上甘嶺這個地方只有3.7平方公里大的山地,戰略要地最多隻能容下雙方兩個營的作戰。為了鼓舞“聯合國軍”頹敗的士氣,美方期望在這個小戰役取得絕對的勝利,於是開始就投入了瘋狂的炮火。美軍的飛機、大炮,向彈丸大的陣地發動超過二戰期間最強炮火密度的攻擊,每秒鐘落彈達到空前的6發。在地下坑道中的志願軍,明明是在陸地上卻有乘坐一葉小舟顛簸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上的感覺,不少人不自覺的牙磕破了舌頭嘴唇,竟然有一位17歲的小戰士,活活被震死。


任正非為何用“上甘嶺”自比,激勵華為


但是,打死美軍的將領們也想不到,一個加強連不但活了下來,而且還守住了陣地,不論怎樣投入再多的彈藥、兵力,怎麼打也打不死,戰鬥陷入反覆爭奪陣地的拉鋸戰。美軍原計劃戰鬥只需要6天,投入兩個營兵力,傷亡200人的代價,拿下上甘嶺。結果是,戰鬥持續了43天,投入6萬人,傷亡1.5萬,志願軍也投入了4.3萬人,傷亡1.15萬。戰鬥的結果,美軍寸步未動,陣地還在志願軍手中。戰鬥激烈到極點,43天中幾乎不停的戰鬥,敵我反覆爭奪陣地59次,志願軍擊潰敵人900多次衝鋒,每天20多次,陣地被美軍炮火削低了2米。

“上甘嶺”精神激勵華為

這個戰例的管理借鑑是:艱苦鏖戰中驚人的堅持的精神,活下去,爭取最多的時間,最終獲得勝利。用現在管理用詞就是執行力,愣是將一個局部戰鬥堅持成為了一場戰役,一個營連級別的戰鬥,升級為集團軍的戰役,成為著名的戰例,成為朝鮮戰爭的代名詞。華為恰恰是從一個個體戶、二道販子在艱苦卓絕中堅持下來,就是打不死,不但從國內眾多資源豐厚的公司中脫穎而出,而且在世界電信領域內硬是堅持下來,最終超越來自歐美的九大巨頭。在華為的成長當中,任正非經常以“上甘嶺”自比,從而擁有了在艱苦、看似必死的環境中堅強活下來的能力,正是一個個看似不可能成功的“上甘嶺”成就了今天的華為。所以,任老對“上甘嶺”情有獨鍾。


任正非為何用“上甘嶺”自比,激勵華為


執行是最高戰略

戰略很重要,但是比戰略還有重要的是執行。馬雲的阿里巴巴是做電商的,做金融是好戰略嗎?螞蟻金服成功了,所以當然是好戰略。很多銀行、金融機構也做移動支付,這是壞戰略嗎?但是沒有做成功,所以是壞戰略。

戰略是否成功,只有被成功執行才是唯一的印證。所以,無堅不摧的執行力,艱苦卓絕中的活下來的能力,是商業組織的最高戰略與智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錘鍊執行能力和戰略能力的一種平衡。


任正非為何用“上甘嶺”自比,激勵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