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上甘嶺》電影播出後,人們對“慘烈”二字有了新的認識。劇中的慘烈程度超過了大家的承受能力,甚至一度有人質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伯翱還特意請教了參加抗美援朝的王近山將軍,問:“王叔叔,電影中的上甘嶺英雄都是真的嗎?”

王近山:“小萬啊,都是真的!不過電影只是表現出當年我們殘酷無比戰爭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啊!就說你們都知道的上甘嶺大英雄黃繼光,何止這幾個呢?堵搶眼的英雄,說有幾百個、上千個都不算多!不過他們都是英雄的代表而已……”

這一場戰爭的重要性、慘烈程度都遠超我們的想象。在上甘嶺開戰前,彭德懷特意打電話給前線指揮官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秦基偉意識到此次戰爭的重要性,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不怕任何犧牲,為了完成掩護任務,十五軍準備打光最後一兵一卒!”

在秦基偉的領導下,十五軍光榮的完成了任務,被尊稱為“千歲軍”。而上甘嶺一戰也讓全世界認識到紅色中國的實力,秦基偉一時間聲名鵲起,毛主席、彭德懷、周總理都對他讚譽有加。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隨著時間的流逝,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有70週年,英雄事蹟也開始淡化。為了使人牢記歷史,本篇文章將會帶大家更好的瞭解秦基偉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尤其是聞名於世的上甘嶺戰役。


1:投身革命的紅色少年

秦基偉(1914.11.16-1997.2.2),湖北省紅安縣人。

秦基偉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父親並不富裕,但是由於勤勞能幹,靠種莊稼、做篾匠養活了一家。在他八歲的時候,父母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出路,所以送他去讀私塾。一家人省吃儉用給他湊學費,結果讀了一年,秦基偉就被退學了。

原因是秦基偉生性好動,不受先生管教。別人老老實實上課寫作業,秦基偉經常摸魚。而且他這個摸魚和我們所說的摸魚(偷懶)不一樣,他是真的摸魚,跑到小河裡面摸魚捉蝦。為了這事沒少被打手心,但是打著打著秦基偉也免疫了打手心,先生一咬牙一跺腳讓他退學了。

退學後的秦基偉就開始跟著家裡幹農活,和父親一起下地耕作。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秦基偉憧憬未來的時候,家裡突逢變故,一場瘟疫帶走了他的父親、母親、伯父、哥哥。唯一的倖存親人姐姐也遠嫁他鄉,把秦基偉一個人留在了老家。年僅11歲的秦基偉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經常受到地主惡霸的欺凌,於是他憤恨的說:“將來,我一定要讓那些地主惡霸倒過來走路,看他們還敢不敢欺負咱們。”也正是這一段窮苦生活讓秦基偉向共產黨靠攏,在黃麻起義的時候秦基偉拿著梭標跟著隊伍幹革命。

幾十年過後,昔日那個乞丐成長為共和國中將(55年中將,88年晉升上將),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是12歲就沒有母親的人……無依無靠獨立生活,那是多麼悲痛苦難的日子。我感謝從苦難中引導我走向光明的母親――中國共產黨。”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2:在炮火中成長

共產黨的執政綱領是解救窮苦大眾,同為窮苦大眾出身的秦基偉深深明白舊社會對窮人的剝削有多重。他在投身革命的時候就決定要解救勞苦大眾,堅持把革命幹到底。即便日後負傷了,秦基偉也堅持“輕傷不下火線”,並且對勸他養病的上級說:“我秦基偉參加紅軍,就抱定一個信念,要革命到底。什麼叫革命到底?就是死了算。現在我還有口氣,就不算革命到底……”

就是因為這股信念,秦基偉從一個戰士慢慢成長為將軍。也正所以因為這股信念,無數仁人志士匯聚到了一起,他們帶領窮苦大眾趕跑了侵略者和剝削者,建立起新中國,並且讓新中國屹立於世界之林。

1929年8月,秦基偉要加入紅軍,但是鄉政府看他的年紀還小(不滿15歲),不想讓他去上戰場。堅持要投身革命隊伍的秦基偉拉來一幫小鬼頭,他們在鄉政府軟磨硬泡,生生是磨出一張介紹信,拿著這張介紹信加入了革命隊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的革命戰士。

1931年11月,秦基偉擔任紅四方面軍總部手槍營二連連長。在黃安戰役中,秦基偉護衛著徐向前去前線指揮部隊,在作戰中讓徐向前刮目相看。之後秦基偉參加了長征,在臨澤保衛戰中一戰成名。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當時馬家軍集合了5個團的兵力攻打甘肅臨澤,而臨澤縣城中只有一個警衛連,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機關人員和女同志。在危急關頭,秦基偉做戰鬥動員,對著戰士說:“我秦某人打仗有兩條槍,一挺機槍一把手槍,機槍是打敵人的,手槍是打逃兵的!”此言一出,官兵皆驚。隨後秦基偉安排男同志堅守城牆,女同志負責照顧傷員、保障後勤(做飯)。

值得慶幸的是臨澤地處於開闊帶,而且秦基偉還有機槍,可以有效的剋制馬家軍的騎兵。就這樣秦基偉帶人堅守了三天,城牆下到處都是敵人的屍體。直到第三天夜裡,秦基偉才帶領部隊、機關轉移。但是由於西路軍的失利,部隊被打散,秦基偉和三名戰士不幸被俘。懷揣著革命精神的秦基偉不甘心做階下囚,於是在獄中與敵人鬥智鬥勇,並且想著如何跑回延安。

在當時回延安是十分危險的,馬家軍拉網式圍剿落單的紅軍戰士,尤其是前往延安的路線,重重封鎖。有的一些俘虜怕死,所以不願意跑,但是堅持革命的秦基偉選擇逃跑,跑了一路藏了一路,最終歷經千難萬險才找到三十一軍接待站,重新回到黨的懷抱中。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3:領導遊擊隊抗日

七七事變過後,全面抗戰爆發,秦基偉受命去抗日。不過組織上就安排他一個人去抗日,至於兵馬槍支全靠自己想辦法。秦基偉也是牛人,他在山西太谷硬是拉來了300多人組建了游擊隊,並且靠打偽軍繳獲了一些槍支,生生是打造出“太谷抗日遊擊隊”。

秦基偉率領太谷抗日遊擊隊在太行山敵後根據地與日偽軍做鬥爭,直到1937年11月八路軍129師成立了獨立支隊,由秦基偉擔任司令員。不到一年的時間,秦基偉就把300人的隊伍發展成5000人的隊伍,並且還粉碎了日寇針對晉東南的“掃蕩”。1940年6月,秦基偉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

1941年-1942年,日寇對太行山地區的八路軍展開了圍剿,秦基偉接到命令要去延安。回延安好不好再說,最起碼在延安要比在太行山安全。但是秦基偉並不想回延安,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秦基偉什麼沒經歷過,如果遇到挫折就跑,那還算是革命戰士嗎?

秦基偉最後選擇堅持抗日,在艱難時期帶領戰士投身到生產建設之中。在這一段時間八路軍整體都比較困難,將軍們帶領部隊開荒種糧,湧現出一批生產建設小能手,比如秦基偉、李聚奎等人。

在擔任太行軍區第一分區司令的時候,秦基偉帶領部隊開荒種糧,而且每逢戰事必身先士卒。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4:成熟的九縱

隨著抗日事業的結束,秦基偉投入到了解放戰爭,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的司令員。

華東野戰軍在準備打淮海戰役的時候,劉、鄧兩人決定在側面配合華野的戰略計劃,集合第1、3、4、9縱隊解放南陽、鄭州。在這場戰爭前九縱還未成熟,至少在劉、鄧的心裡還未成熟,所以並沒有把九縱部署到核心位置。

秦基偉最開始也覺得無所謂,不管是攻堅也好,配合也罷,只要能消滅敵人就行。但是在戰爭中,秦基偉敏銳的判斷鄭州守軍可能要不戰而逃,所以讓九縱準備好阻擊敵人的工作。果不其然,戰爭還沒有打響,當1、3、4縱隊向鄭州靠攏時,鄭州守軍不戰而逃。

在關鍵時刻,鄧同志開始給秦基偉打電話,說:“不能讓它跑掉。”上級下達阻擊任務後,秦基偉果斷的回答:“政委您放心,我的網已經形成,它跑不了。”不放心的陳毅又補了一句:“秦基偉,這一回就看你的了。打得好,我到你那裡給你唱《借東風》,打不好,是要打屁股的。”

由於秦基偉早就做好了準備工作,所以此次阻擊任務十分順利,九縱在鄭州北部地區殲滅1.1萬國軍。隨後鄭州宣告解放,進入鄭州城之後,陳毅就說:“九縱成熟了,可以打大仗了。”秦基偉高興之餘想起了首長的許諾,拉著陳毅就說:“走,去看戲,《借東風》。”陳毅一擺手,說:“此一時彼一時,現在進城了,闊了,你給我找個大飯店。總不能讓肚子餓了嘛!”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得嘞,陳老總出演的《借東風》還沒看到,秦基偉自己就搭進去一頓飯。不過當時鄭州剛解放,沒什麼大飯店,倆人就在路邊小店吃了點牛肉。

在解放鄭州的過程中,九縱的戰鬥力得到了實戰的檢驗,開始投入到重要位置,在淮海戰役中九縱一直是被當作精銳來使的。淮海戰役打響,九縱佔領宿縣,切斷徐州與蚌埠的聯繫,使華野可以全神貫注的圍剿黃百韜兵團。而且在圍剿黃維兵團的時候,秦基偉率領九縱把黃維兵團攔腰截斷,成為淮海戰役中的一大轉折點。黃百韜、黃維兩大精銳兵團的覆沒都有九縱的身影,也都有秦基偉的貢獻。


5:十五軍軍長秦基偉

1949年2月,第九縱隊正式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四兵團十五軍,軍長秦基偉。

建國後,他帶領部隊鎮守中國的南大門,大力整肅雲南的土匪、強盜。直到抗美援朝的槍聲打響,秦基偉主動請纓,要求去朝鮮戰場。前兩次的請纓都被壓下去了,直到第三次請纓,鄧政委經過慎重的考慮才拍板:讓15軍上。

1951年3月,15軍被改編成志願軍第三兵團十五軍,正式入朝作戰。而在前往戰場前,秦基偉喊出了“我的名字不書英雄榜,便上烈士碑”的豪言壯語。

一入朝,秦基偉就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從“三八線”一路反推美軍,短短的數月之餘殲敵9000之眾。不過秦基偉在朝鮮戰爭中最大的閃光點就是“上甘嶺戰役”。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6:參與上甘嶺的秦基偉

1952年10月,志願軍逐漸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軍處於劣勢,士氣嚴重低迷。志願軍強大的戰鬥力讓美軍、韓國軍隊都懵了,韓國軍隊為了逃跑,開車撞死了美國的沃克中將。

聯合國軍司令範弗利特對朝鮮戰場上的事蹟十分關心,他已經意識到停戰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如果按照現階段的情況去談判,美軍必然會一退再退,所以他給遠東美軍司令寫信說:“為了扭轉局勢,我們必須首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行動,使敵人(志願軍)陷於被動的防守地位,目前我們都是為應付敵人的進攻而採取防守行動,致使我們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來所有戰鬥中人員慘重的傷亡。”

遠東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認為可以,並且採納了範弗利特的“攤牌計劃”。

攤牌計劃:三角形山、狙擊兵嶺(中方陣地)正好卡住了美軍的咽喉,在此次作戰,美軍將會處於不利,傷亡也要大很多。假如能夠佔領這些山頭(三角形山、狙擊兵嶺、五聖山),那麼中方不得不後撤1250碼,美軍可以在談判中取得優勢。如果按照範弗利特的計劃,預計會在6天內佔領山頭,而損失最多不超過200人。

志願軍敏銳的意識到美軍的動向,為了防止嚴重的後果出現,彭德懷親自給秦基偉打電話,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1952年10月24日3時,歷史終將會記住這個不尋常的日子。範弗利特向志願軍陣地發起轟擊,40架飛機、320門大口徑重炮、127輛坦克車集中火力轟向志願軍陣地,無數的炮彈密密麻麻的落在兩個山頭(597.9和537.7),平均每秒落彈6發,而且如此密集的轟炸持續了1小時之久。此次轟炸無論是轟炸密度還是轟炸時間都是比較罕見的,志願軍的地面工事幾乎全部報銷,而反斜面坑道中的戰士也受到了衝擊,一個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戰鬥打響後,秦基偉的指揮部就像燒開了的水,沸沸揚揚。十幾個電臺同時作業,電話鈴聲夜蛾響個不停,不過這些電話、電報很少提供有用的信息,很多都是志願軍司令部、友鄰部隊問什麼情況的。直到崔建功的電話打來,秦基偉劈頭蓋臉的問:“是不是上甘嶺?敵人有多大兵力,陣地情況怎麼樣?”

但是還沒來得及回覆,電話線就斷了,前線部隊的電臺也被炸燬。前方發生戰爭這件事是肯定了的,但是無法肯定的是美軍有多少兵力,上甘嶺到底是不是主攻方向?秦基偉不敢判斷,因為當時五聖山的地形十分險峻,是一道難以翻越的天塹,最適合攻擊的地區應該是西方山。所以秦基偉把最精銳的部隊(44師)投放在西方山,只有45師在上甘嶺。而且因為擔心美軍聲東擊西,所以秦基偉一直沒有調動西方山的部隊。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戰後秦基偉回憶此事,說:“我們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師正面(平康方向),企圖奪取西方山、鬥流峰……估計敵人重點進攻五聖山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聖山地勢險峻,便於我軍防守。”因為美軍一直是依賴坦克、裝甲集團軍的,志願軍壓根沒想到美軍捨棄了坦克、集團軍的優勢,在險峻的上甘嶺與志願軍廝殺。

此次美軍的行為有利有弊,利是志願軍有地形優勢,弊是志願軍並沒有做太大的準備,15軍的精銳不在上甘嶺。一個多小時的轟炸停止後,美軍開始向志願軍陣地衝鋒,躲在坑道里面的志願軍也開始露頭反擊美軍。

最開始美軍也認為15軍的主要防禦應該在西方山,五聖山的防禦並不會很嚴,而且長達一個小時的轟炸,再堅固的工事也能被摧毀,所以徑直衝上去了。志願軍的輕機槍一響,美軍就倒了一片。剩下的開始分散,與志願軍對射、白刃戰。經過一上午的激戰,美軍的二營、三營損失超過了百分之七十,為了避免成建制覆滅,美軍撤下來了。但是美軍的炮火併沒有停止,仍舊覆蓋轟炸志願軍陣地。

直到黃昏,美軍也沒能吃下主峰。日落之後,新月升起之時,志願軍開始發動反擊,重新奪回了陣地。經過一天的激戰,秦基偉明白五聖山才是美軍的主攻方向,所以迅速把火炮部隊拉到五聖山,並且向一線部隊增加配備手榴彈、食物、水。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最感人的《一個蘋果》的英雄事蹟,主要內容是講八個志願軍在防空洞裡整整七天都沒喝到一口水,而且還互相推讓一個蘋果。(作者張計發,是一名志願軍戰士,榮立4次特等功、2次一等功)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此後的七天,白天美軍衝鋒,美軍不衝鋒就讓炮火覆蓋轟擊。而到了夜晚,志願軍就開始組織反擊,搶奪失去的陣地,很多陣地都是“晝得夜失,夜失晝得”。另外圍繞著坑道,雙方也展開了攻守,聯合國軍想要通過轟炸、燻烤、堵塞、封鎖等手段破壞坑道,而志願軍也在不斷的修復坑道。由於志願軍的傷亡較大,秦基偉開始不斷向前線派兵增援,連、排、班幾乎都用光了,最後把軍警衛連都派上去了。

軍警衛連是秦基偉在太行山時期的警衛,在戰場上多次掩護秦基偉,結果在上甘嶺地區損失慘重,這件事一度令秦基偉痛心疾首。要知道自十五軍成立以來,秦基偉還沒有打過如此殘酷的戰爭,經歷數百次大小戰,秦基偉都沒有動用過軍警衛連,而初次上陣損失就這麼大,怎能讓人不心痛。

10月30日,十五軍集合了133門大口徑火炮、30門120毫米迫擊炮,朝美軍的陣地覆蓋轟炸了4個小時。而在間隔時期,美軍、韓軍出來修復工事,不料十五軍的火炮再次響起,對美軍、韓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秦基偉多年“玩”炮的作用顯現出來了,他用“喀秋莎”火箭炮重創聯合國軍,美國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傷亡都是來自十五軍的火炮。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在炮擊的時候,美軍的F-51強擊機開始低空轟炸志願軍,結果正好與志願軍的火炮相撞,真是“打得好不如接的好”,美軍這種送人頭的行為讓志願軍看的目瞪口呆,最後秦基偉說了一句:“人倒黴了喝口涼水也塞牙,仗打順了地炮也能打飛機。”

隨著15軍、12軍的反擊,失守的陣地被全部奪回,美軍的計劃落空,15軍完美的完成了任務。在此次戰爭過後,彭德懷親自發電報“秦基偉,我十分感謝你們!---彭德懷”。

毛主席在接見秦基偉的時候,說:“上甘嶺打得很好。上甘嶺戰役是個奇蹟,它證明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骨頭比美利堅合眾國的鋼鐵還要硬。這個奇蹟是你們創造的。”

周總理親切的握著秦基偉的手,說:“你們打得很苦,很頑強,打得很出色。上甘嶺戰役,是我國戰爭中又一次重要戰役,是軍事史上的奇觀。”

而在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大量的戰鬥英雄,比如:“用身體堵搶眼的黃繼光、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孫佔元、一個人堅守陣地的胡修道、保持線路暢通的牛保才。”這些英雄只是代表,誠如王近山所言,堵槍口的何止黃繼光一個人。十五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3等功以上的英雄足足有12347人,英雄集體足足有200多個。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十五軍憑藉著強大的意志力成為“千歲軍”(萬歲軍是38軍),打出了國威,一躍成為我軍的頭等精銳部隊。日後我軍多次裁軍,很多紅軍時期的老部隊都被裁掉了,但是十五軍依舊屹立不倒。

什麼是精銳?這就是精銳,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十五軍的戰魂永存,秦基偉的將軍的功績永世長存。


7:秦基偉晚年

1955年,秦基偉被授予中將軍銜,擔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

1957年,秦基偉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擔任昆明軍區司令兼任雲南省委書記處書記。

之後秦基偉還在華北組織了實兵實彈戰役演習,並且於1984年擔任建國35週年大閱兵總指揮。

1988年,秦基偉擔任國防委員、國防部長,晉升為上將。

1997年2月2日,秦基偉在北京病逝。

秦基偉:與美軍鏖戰上甘嶺,用喀秋莎扭轉戰局,彭德懷:十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