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我所有
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古代没有心理学科,皇帝,将军怎么没有心理疾病,相反的是现代心理学这么发达,探究的这么透彻,感觉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我的看法:古代的事,没有人穿越,不会切身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思想活动。
通过看电视剧,看一些资料,了解到其实古代人是有心理疾病的,我认为,别说是人,就是动物,它都存在心理问题,当然电视剧啊,故事书啊,都是现代人带着现代的思想去编著的。
正因为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人思想的问题,心理(精神)方面有疾病,被有识之士重视,才系统的研究了心理学科,以便人类更健康的发展,社会在完美中进步,心理疾病的存在才产生的心理学。
所以我相信历史上的皇帝,大臣,将军,很多会存在心理疾病的,单凭历史评书说到一个词“抑郁而终”就不能否了古时候人存在心理疾病。
再说,历史上皇帝,将军没有心理疾病,这个事和当下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开始美国没有,没有,就是没有,美国总统就说过,怎么知道有,检测了就有,不检测肯定没有。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当古时候社会还没有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肉体上的机理性问题,当病治,思想上的郁结,想不开,放不下,没有人理会,这不能说那个时候的人都想得开,都放的下!
有思想的动物,都会有心病,比如一只忠犬,它的主人去世了,它会不吃不喝的陪在主人的墓地,直到饿死,其实它在拒绝吃食的时候,正是它抑郁到无法挽救的时候,选择以死殉主。这不是故事。
再说感觉现代的人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问题:社会发展快速,家与家之间贫富差距大,学业的高要求,信息的透明度,很多人都有快马加鞭赶不上的节奏,特别是现代人口,控制到一家一个孩子的家庭,都是孤单单长大的,也被家长视若明珠一样的珍宝,娇惯,宠溺,任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受不得风雨,稍微有一点不顺心,都可能造成抑郁,精神分裂症,轻生,这和社会大发展的各种改变有关,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有利有弊的,但是谁也不能阻止社会就不发展了,人类就不进步了。
关于题主的问题,溪源桑柘个人愚见,喜欢朋友们的参与讨论,关注“溪源桑柘”人生幸福快乐,感谢阅读![祈祷]
溪源桑柘
你好,我们的思维很容易产生”寻求归纳总结”的思维惯性。这是我们进化和保护自己的需要。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1879年开始,而在此之前,即使有人患有心理疾病,我们也无法用”心理学”去归纳总结。我们可能以”着魔”、”发疯”、”鬼上身”等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元素去归纳总结。
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严格的诊断标准,同时也有属于该种心理疾病的得病原因。
因此,我们无法确认古代皇帝将军是否有心理疾病,因为那时,心理疾病的定义并不存在,我们人类无法以”未来的定义”为当下的状态去”归纳总结”。
欢迎关注我 ,获取更多心理健康科普信息。
心理咨询师海德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对人的内心做了阐述,但那并非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现代科学的产物,需要以现代的科学理论做支撑。
任何时代的人都有无穷的心理问题,但并非任何时代的人都有条件去关注心理问题。
古代确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有的只是伦理学。
儒家的伦理学主张克己修身,做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儒家思想所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并没有将心理问题当作病理性的疾病来研究。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主要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忠孝仁义的道德为核心。
中国人缺乏信仰,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民族。
无论是克己修身的修养还是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是以达到内圣外王,实现自我为目的。
古代的中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体系的发展往往需要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的条件无法支撑心理科学的发展。
况且中国自古以来都只重视高明的技术,缺乏对严谨的科学的重视和研究,这是实用主义至上的文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古代的中国人很少将一项技术的出现当作科学来研究和发展,只是注重应用。
中国人对于技术更加注重如何应用而产生收益,而没有将技术当作科学来研究而得出理论的体系。
心理疾病往往是一种相对于生理疾病较为隐性的疾病,现代科学认为心理疾病也是疾病。
但古代社会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并没有将心理疾病当作生理疾病一样重视。
人们把男女相思当成一种病的原因是因为相思使人消瘦,最终还是以生理上的信号为标准。
古代社会对于患有精神病的人往往直接叫作疯子,只是将其当作不正常的人,而非将其当作病人来看待。
古代的皇帝和将军未必就没有心理问题,只是缺乏发现心理问题的条件,更未将其心理问题当作一种疾病。
再者便是皇帝和将军都是国家重要人物,心理有问题甚至于心智不成熟的人又有多大的可能性身居高位而相安无事。
古代社会对人的心智要求是极高的,要求人达到内圣外王之境。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阐述如何提高内心的修养,并没有将心理上的问题当作疾病来研究。
古代的各家思想提供的都是修齐治平之道,而非治愈之道。
现代心理疾病越来越多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心理疾病越来越重视,人们开始把抑郁症当成一种疾病来看待。
如果是在古代,夫子们多半是要以读圣贤书来对待了。
说到底古代社会并没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并没有重视心理上疾病。
无论是哪个时代,人们患有心理疾病道德可能性都是有的,只是因为技术条件和重视程度的不同而显现的数量不同而已。
以下是拙作《胡言乱语》中的相关描述:
心痛的时候,心好像真的会痛,因为心理的痛,有时候会变成生理的痛,但心理的痛却也能让人变得麻木。心痛好像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摊出来就会让人觉得很矫情,而人们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的心痛矫情,因为有时候自己的心痛只有自己才能理解。
人类总是比较重视生理上的疾病和痛苦,而忽视心理上的疾病和痛苦,因为生理上的伤害更容易在可感知的时间内危害到生命,而且是直观可见的,心理上的伤害就不可见,而人类又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
人们一旦展现自己内心的痛楚,就会被认为矫情和懦弱,所以人们很少会袒露自己的内心,谁都不想自己的痛苦变成别人的谈资和笑料。
在文明程度足够高的社会,心理上的痛苦应当获得与生理上的痛苦同样的重视程度,而不应该再被忽视。
当理论和制度体系足够完善,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达到足够高度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一个人因为寂寞而痛苦似乎不值得被人关心,好像寂寞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一样,还好人不会因为痛苦而寂寞,因为痛苦本身就能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占据了全部内心,让寂寞没有栖息之处。
人类的确是走向文明的物种,人类会因为间接的利益而克制直接的欲望,人类懂得将整体变得强大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人类通过制定普世的规则来约束所有人来构建文明,通过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来提高个体福利。
普世的规则就意味着平等,而平等就一定会伤害自由,但人们不在乎,比起失去一点点自由,人们更害怕失去平等,因为比起获得更多人们更希望不再失去。
对所有人的伤害可能没有对一部分人的伤害更能引人注目,因为人们害怕被差别对待。
平等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一视同仁是弱者的普遍愿望,也是人类整体自我合理化的结果,因为共同富裕很难做到,共同贫穷却很容易达成。
在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中,发展可能会慢一点,但一定会稳一点。
在未来可期的时代,稳也许比快更加重要,人们学会了满足,也不急着实现什么,毕竟一旦快起来就很容易乱起来,走得太快也可能忘了来时的路。
小说里经常有一种因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而痛苦一辈子的形象,但这种人的一辈子一般不会太长,因为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长时间的痛苦一定会让人减寿。
永远痛苦,活人不可能承受,死人也不可能。
对于一件事情,人可能会在很多年后有所触动,但绝不会再达到痛苦的程度。
没有人能永远痛苦,因为永远痛苦的唯一方式是永远活着。
他作为一个死人,不是不能承受痛苦,而是不可能再痛苦。
人在痛苦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点麻醉剂,最好的心灵麻醉剂其实是劳动和运动,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这样的事情一旦占领高地,痛苦也将暂缓活动,而痛苦的笼罩却会让人不想做这样的事情。
但痛苦终究会因人而异持续一段时间,这种事情也只有自己最清楚。
人有可能因为心痛而寻死,却不会因为心痛而死。
一个人内心痛苦绝不是因为懦弱和矫情,因为心痛有时候比死都难受,毕竟死人根本就不会难受。
一个人死后什么都能接受,真正不能接受和痛苦的是不希望人死的活人。--《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