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國演義的思路,假如諸葛亮比司馬懿晚死,那三家會歸蜀麼?

八戒的剎豬刀


諸葛亮北伐最主要的對手就是司馬懿了。

如果司馬懿病死五丈原,諸葛亮或許會慶幸一段時間。

短時間內,魏國會朝野震動,然後急忙尋求人才,頂替司馬懿的職務,對抗蜀軍。

鑑於司馬懿的優良表現,司馬師和司馬昭,極有可能被推選出來,眾所周知,這哥倆不是省油的燈,自幼在司馬懿身邊,受到司馬懿的悉心教導,其能力,均不在司馬懿之下。

司馬懿與孔明的對決,司馬師兄弟倆是再清楚不過了。與其說是孔明與司馬懿鬥智鬥勇,不如說是孔明與父子三人的對決。

可以說司馬懿在明,司馬師,司馬昭在暗。孔明敢於擺個空城計,是看準了司馬懿的性格弱點,但是如果司馬師領兵的話,孔明恐怕早就死於空城。

另外,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的北伐,往往伴隨著糧草的運輸難題。連年的戰爭對蜀國消耗巨大,反觀魏國,以防禦為主,百姓休養生息,況且地處中原,糧食產量高,綜合國力遠大於蜀國。

再次,蜀國的人才凋零,後繼無人。魏國,人才梯度很完整,後期就有鄧艾,鍾會等著名將領。

所以,就算孔明高壽,也無法恢復中原。


蟹蟹聊故事


感謝提問,按照三國演義思路,諸葛亮比司馬懿晚死,僅憑諸葛亮一己之力,難以撼動魏國吳國的強大,三國的最終歸屬依舊不是蜀,很大程度上還是歸屬司馬氏集團。

縱觀三國曆史,雖說羅貫中有強烈的尊劉抑曹的思想,處處為蜀國添磚加瓦強化正統地位,打壓甚至汙衊曹魏集團,但終究廋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絕對的實力碾壓面前,個人的力量就顯得十分渺小。雖然諸葛亮被譽為“多智而近似妖”,但終究是“蚍蜉撼大樹”。

國力弱小,不堪重負

縱觀魏蜀吳三國的實力,魏國最為強大,吳國次之,蜀國最為弱小。從當時三國人口統計來看,據統計蜀漢僅有94萬人口,魏國約有440萬人口,東吳約有220萬人口;地理面積來看,魏國掌握當時北方大片的平原和糧食產區,控制當時大型城市,荊州丟失,蜀國地區僅剩益州漢中,屬於西南山區地帶,屬於偏遠落後地帶,吳國控制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蜀國的人才稀缺,比起曹魏兵多將廣,江東豪傑輩出,蜀國拿到出手後期只有諸葛亮啦。

政治混亂,派系林立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奪取荊州大部,益州全部,漢中之地。劉備的集團內部,屬於多重勢力冗雜一體,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地域性矛盾嚴重,以諸葛亮,蔣琬,馬良,魏延,費禕,楊儀為首屬於荊州派,自劉備去世,站到權利的中央,朝中重臣都是有荊州集團出任;以法正李嚴為首的東州派,法正劉備去世,李嚴被推為託孤重臣,卻在與諸葛亮的權利鬥爭中,完敗;最後益州本土氏族,以黃權,譙周為首,可以說劉備在益州能站穩腳跟,得益於益州氏族的支持,但是同時劉備防範打壓的對象。

諸葛亮儘管採取極為公正公開公平的法制治國策略,但仍不可避免捲入集團內部鬥爭。鬥爭後果,內部分裂,群臣失和,蜀國則不攻自破,離滅亡不遠。

後主無能,聽信讒言

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的託孤遺命,輔佐後主劉禪。可惜是劉禪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毫無主見,諸葛亮在朝,則事無鉅細,事必躬親。諸葛亮在外,則奸佞當道,聽信讒言。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途中竟以東吳興兵來犯慌騙諸葛亮返回,當誤軍國大計,這是一個明君該乾的事嗎?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蜀國最高領導人都這副德行,蜀國的未來幾乎是沒有希望。

按照羅貫中的思想,骨子裡認定劉備是正統地位,皇族后羿。但終究歷史歸歷史,小說歸小說。在事實面前,任何掩飾都是徒勞的。

蜀國的從劉備攻取益州,荊州,漢中達到鼎盛,可以好景不長,關羽大意失荊州,喪城失地;劉備兵敗猇亭,國力透支。蜀國從此一蹶不振,儘管諸葛亮盡力補救,不過是苟延殘喘,於事無補。

諸葛亮在出山制定的國策,養精蓄銳,固守待機。而劉備,關羽主動出擊,慘敗而歸,耗盡國力,已無力爭奪天下。留下羸弱的蜀國,諸葛亮苦苦掙扎,操勞過度,最後冰死五丈原。

或許有人說,司馬懿阻止諸葛亮,在我看來,即時沒啦司馬懿,中原人才濟濟,還會有更多人站出來,曹氏宗親,包括後來的鄧艾鍾會,諸葛後代,司馬懿後代都是能征善戰之輩。並不是僅僅一個司馬懿阻止啦諸葛亮統一大計。

諸葛亮用一生詮釋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洛華有意


三家歸蜀當時不大可能,但是絕對蜀國的地盤絕對會擴大。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套路,羅老爺子必定會給諸葛亮過多神化,如果諸葛亮還能續命十幾年 ,熬死司馬懿,想必三國格局會有很大變化。

三國之內,就沒有諸葛亮的敵手嗎?

無論如何,諸葛亮絕對活不到三家歸一的那一天,魏晉因為底蘊深厚,才能夠在280年一統天下,若諸葛亮再為蜀漢效命十幾年,他的主要對手肯定是曹魏政權。那麼除卻司馬懿,魏國內部有諸葛亮的對手嗎?

還真沒有。

其實自打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許多當時名震一時的大將也都入土了。也就是說,在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開始,除了諸葛亮、司馬懿,參戰的只能算做二流而已。沒有司馬懿,魏國能夠擔任主帥抗擊諸葛亮無非幾人:了

司馬兄弟、鍾會、鄧艾。

這三股勢力是諸葛亮死後用姜維抗衡的主要大將,我們暫定公元230年左右,司馬懿終於被諸葛亮熬死了,此時,司馬兄弟不過兩隻幼虎,鍾會更是一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而鄧艾正值壯年,只是,鄧艾留給大家更多的是一個挖掘工,軍事能力,比起諸葛亮,更是不太行了。當然,曹魏還有不少戰將,如郭淮、孫禮等等。不過,姜維九次出征,大家其實是勢均力敵的狀態,甚至有一次還差點把司馬昭給困死,何況一流的諸葛亮呢?

所以,如果魏國沒有司馬懿老謀深算,諸葛亮絕對碾壓魏國諸將。

如何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呢?

無論是諸葛亮的正規路線,還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目標只有一個,長安城,拿下長安,拒潼關之險,就有了問鼎中原的資本。不過蜀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輜重問題,當年的益州雖然富足,但還不足以供給太多的糧食,奪下長安,還需要發展一波經濟才行,魏軍坐擁中原,用消耗戰還是可以耗死諸葛亮,這時候,諸葛亮唯一的辦法,也就是火速打掉附近的宛城、上庸,和漢中形成統一戰線,再聯合東吳,兩路併發,直取許都,這也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命一上將襄樊進軍的完美圖謀 只不過,現在是聯合孫吳。另一方面,孫權也可以在合肥再來一支軍隊,奇襲壽春,三路併發,曹魏必定慌亂,畢竟這時候主少國疑,人才凋亡,司馬兄弟應接三路大軍,還是有些費勁的。

如果計劃順利,諸葛亮一路從宛城――許都――洛陽,直逼

兗州、豫州,孫權拿下荊州後,給諸葛亮打策應。這裡插一嘴,公元257年,合肥曾經發生過諸葛誕叛亂,這個時候諸葛誕不成氣候,但也保不齊壽春這人心躁動, 說不定裡應外合,真能一下子打開缺口,逼近徐州。

說的有點興奮,只是,還是有可能的吧。

曹操平定中原前前後後用了將近30年,還是逐個擊破的攻勢局,這時候魏國雖然內部混亂,但是怎麼說還是一個整體,想開不會像想的這麼美,但是,諸葛亮的長命一定可以為蜀國開闢更好等我基礎,剩下的,就等著姜維這些後繼戰將來開疆拓土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