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整首词里都透露出一种壮士欲杀敌建功,收复祖国大好河山,却被环境和局势所迫,报国无门,到最后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纵观辛弃疾的一生,用霸气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辛弃疾,字幼安,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句现存六百多首,被人称为“词中之龙”。可别认为辛弃疾只有诗写的好,要是只会看看景,写写诗的文弱书生,也配不上“传奇”的称号了。下面就听我慢慢为您道来《悲情英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打小就见惯了金兵在自己国土烧杀掳掠的强盗行径,看的他怒火中烧,对金兵恨之入骨,更加发愤学习兵法韬略,准备长大后报效祖国,把金兵赶出中原,还我大宋河山。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同胞都受不了金人的压榨,纷纷站起来反抗金人。这年辛弃疾二十一岁,一看汉族同胞都站起来反抗了,那我怎甘心落于人后,于是拉了2000人的队伍就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耿京任命辛弃疾为掌书记。正当辛弃疾准备撸胳膊挽袖子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绍兴三十二年,金人内部矛盾爆发,金主完颜亮在前线被自己的手下所杀,金兵开始向北后撤。这时辛弃疾刚好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络,回来的时候却听说他的大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起义军也分崩离析的消息。顿时气冲脑门啊;“他张安国居然敢当叛徒,我的刀可不是泥捏的,非弄死他不行。”于是辛弃疾领了50多个人一路奔袭到金寨,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时间就冲进了几万人马驻扎的敌营,不仅活捉了叛徒张安国,还突围了。(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霸气,挡我者死)辛弃疾押着张安国一路马不停蹄的到了建康,当街游行示众,然后一刀咔嚓。连皇帝都惊呆了,连称“英雄少年。”
正当辛弃疾再准备重整兵马北上伐金,朝廷一纸令下;你别打仗了,去江阴当官去吧,没事喝喝茶,写写诗。于是辛弃疾便去南方当官去了,但是这与他的理想天差地别,他做梦都想把金贼赶出中原,便不停的给朝廷写信上书申请,希望朝廷能让我去北伐,揍那帮金人。可朝廷那帮皇亲国戚早已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根本不想打仗,对辛弃疾的请求置之不理。辛弃疾心想;“那我换个方式表达,我把北伐抗金的建议都写给皇帝看看,说不定他一高兴就同意我北伐了。”于是辛弃疾便写了很多抗金北伐的建议,比较著名的如《美芹十论》、《九仪》等。但朝廷尽管采纳他的建议,却不同意让他去北伐,反而让他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维护治安,这个命令如同三伏天的一盆冷水浇在了辛弃疾头上,让他的满腔热血也降到了冰点。
辛弃疾这一做官就做了几十年,这期间他被罢过也复职过,但就是没能领兵上阵杀敌。直到辛弃疾六十四岁的时候,朝廷主张北伐的韩侂胄(tuo zhou )重新起用主战派人士。任命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一听这话,好像年轻了四十岁,提起剑就去了。但到了地方以后却发现朝廷给他的都是文职,并没有让他去前线,韩侂胄也只是借用他的名声,对他的建议却并不采纳。后来,韩侂胄被金兵打的大败,败光了南宋所有家底,辛弃疾看到这种结局彻底心灰意冷。这时候朝廷想让他领兵,但他的志向和理想都被岁月消磨光了,自己垂垂老矣,如何还能提剑杀敌,整个大宋单凭自己是扶不起来了,便拒绝了朝廷的任命。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秋,朝廷再次让他去做枢密都承旨,让他快点到临安赴任。这时候的辛弃疾已经68岁了,并且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悲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了人世。据说这位老人临死的时候嘴里还在喊;“杀贼!杀贼!”
辛弃疾的人生真可谓一部悲情史,从少年时期的一腔热血,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和民族,到后来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真是令人唏嘘感叹啊!
我是笔者长生,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动动你的小手点点关注吧!在下万分感谢。当然,不点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