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流变:「篆书」的简单认识(下)小篆篇

小篆是由未一统的秦国大篆基础上改变而来,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一致。只是结构形态更加稳定也均匀对称,把异体字统一,把原有过于复杂的结构进行了简化,因为其清晰明了,更方便众人识别。这种演变过程是因为社会化需求的进程自然形成的,目的就是提高全国的沟通能力,类似当代的简体字演变流程一般,这种目的性促使了小篆的快速成长。

书法流变:「篆书」的简单认识(下)小篆篇

虽然秦王朝统一时间不长,但是文字的统一的确促进全国范围的文化交流,这种促进结果更是在汉代得到完美的体现,汉代继承秦制,以吏治事,文字书写也同样沿袭下来。而书写大小篆也是选拔官员中的「八体」中的必考项目。

如果说大篆依旧有象形符号的影子,那么小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象形,真正进入了文字图形化,所有汉字的的字形结构以统一的原则进行构成,并且根据这种依据又衍生出更多的汉字。而我们也可以依据这种规律,很快的认识、分辨、理解每个汉字的读音、意思。这种系统的形成我认为是对中国字之后的演变定下了基调,无论是之后的汉字,虽然字形有诸多变化,但是造字系统仍然是以这种思想构成的。

说文解字中,从意,从音、从偏旁,每个字都有注解,当然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其实说文中收录的字并不全面或者是完整的,原因还是因为资讯不通,交通不便,甚至是区域原因等,许慎收录的汉字是常用、通用,流通全国比较常见的汉字,但是通过说文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字以偏旁定义范围,以偏旁进行分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个原则在当时便已经形成。以后有机会会专门对此做一期介绍。

书法流变:「篆书」的简单认识(下)小篆篇

那么小篆具有哪些特点呢? 小篆结构呈现为长方形,这种形状有效的将不同的文字都能统一到一个空间中里。其次笔画均匀,粗细变化少,结构规范,构成的规律比较清晰,装饰性强。当然这里的笔画均匀和粗细变化少这些特征仅仅限于现在我们所见的碑刻,因为同时期的墨迹本留存很少,并且当用于日常书写时,这种端庄的规范性、装饰性会大大减弱,更趋向活波灵动。


书法流变:「篆书」的简单认识(下)小篆篇

因为当下学习的时代背景,学习渠道很多,互联网、印刷品、仿真品、博物馆亦或是收藏的真迹,都是可以学习,并且随着科技发达,出土的文物也越来越完整,时间断代也也在不断刷新,古人未发掘之,未了然之,都让我们更加立体的对那个时间段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所以大小篆的学习过程中,铸刻、碑刻和手写需要分开看待,同样因为功能性不同,比如官方告示和民间俗写的区别,亦或是货币、瓦当、汉砖、镜铭的区别,我们也要分开看待。

今天的内容就暂时到此,希望对喜欢书法的朋友有启发,如果您喜欢请您关注我们,给予我们收藏点赞转发,并且留下您的看法想法,我们一起讨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