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明朝南渡之時,李自成的闖軍已被清軍擊潰,清軍迅速南下,南明政權未有喘息的機會。在清軍的攻勢下史可法率眾抗清失敗,揚州陷落,南京眾臣降清,弘光帝被俘,歷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時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血流成河,猶如阿鼻地獄!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與清軍力戰而亡

弘光一死,南明各方勢力又陷入了皇位爭奪戰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監國稱帝史稱南明隆武帝,朱聿鍵監國後四十天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監國未久雙方在你爭我奪中被清軍挨個擊破,隆武帝被清軍亂箭射死。

隆武死後,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監國,後清軍打到了廣東,朱由榔跑了,朱聿鍵的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立廣州,後與朱由榔為爭正統大動干戈互相征伐,沒幾天就被清軍坐收漁利,朱聿鐭自縊而死,朱由榔逃往廣西。

南明政權像塔羅牌一樣的一個接著一個倒臺,這時恰恰是與明朝不共戴天的李自成(1645年卒)和張獻忠餘部挽救了南明的危局!

由於清軍的不斷南下,對李自成餘部和張獻忠部造成了威脅,在各方利益權衡之下,雙方決定與南明政權聯合抗清。

於是在各方勢力的幫助下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然而名義上的團結始終不是一個牢靠的聯盟,這支隊伍利益瓜葛太多,互相猜忌終於陷入內訌,清軍乘勢進擊。

此後張獻忠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成為了擁立永曆帝的中堅力量。抗清運動一度陷入高潮。

然李定國和孫可望之間歷來素有矛盾,在大西軍投靠南明後就更加暴露出來,孫可望在張獻忠死後一度成為大西軍的頭號人物,但在軍事路線上與李定國等意見不同而與李定國交惡,後李定國在與清軍交戰中顯示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於清廷在廣西交戰中“兩蹶名王“一舉擊殺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黃宗羲曾贊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1662年,李定國所部只剩五六千兵馬,駐紮在九龍江一帶(瀾滄江流經西雙版納河段)。

惡劣的氣候、低迷的士氣讓這支以陝西人為主的殘兵迷失在人煙稀少的邊境,糧食藥物供給不足,將近一半將士病死。

絕境之下,李定國仍然鼓舞各地抗清勢力奮起抵抗,同時派使者前往暹羅求援,並向緬甸打探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的下落。

直到永曆帝被殺的噩耗傳來,李定國自知回天乏術,不禁捶胸大哭,悲痛欲絕,數日之後就染上重病。

臨終前,李定國撰寫表文,焚告上天:“如果大數已盡,乞賜定國一人早死,無害此軍民。”並對部下們說:“寧死荒外,勿降也!”

一代名將,歷經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徒留一曲壯志未酬的悲歌。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李定國聽聞永曆帝噩耗。[劇照]


清軍曾經兩次奪走李定國所守護的一切。

第一次是在164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與豪格所率領的清軍在西充鳳凰山對壘。兩軍交戰時,張獻忠為清軍暗箭所傷,陣前殞命。

張獻忠是李定國的老領導,也是他的養父。

李定國本沒有家,從10歲那年起,軍營就是他的“家”。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張獻忠


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一帶餓殍遍野,饑饉相望,各地農民起義漸成燎原之勢,敲響大明的喪鐘。

年僅10歲的李定國,在這片遍佈天災人禍的土地上掙扎求生。出生於貧苦農家的他無依無靠,唯有吃草根樹皮充飢,正在那時,張獻忠率軍路過。

張獻忠見李定國相貌不凡,聰明伶俐,便將他帶到軍營,撫養其長大。

和李定國同吃一鍋飯的還有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們都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日後成長為大西軍的“四將軍”,為張獻忠征戰四方。

其中,李定國有勇有謀,戰功卓著,被譽為“萬人敵”,是大西軍中的頂級流量,威名遠揚。

早在清軍兵臨川蜀時,張獻忠就曾召集四名養子,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危急關頭,張獻忠放下十多年來對明朝的仇恨,命養子們以大局為重,聯合南明抗清。

殺父之仇、民族之恨,不共戴天。之後十五年,李定國一直奔波在抗清前線。

張獻忠戰死後,大西軍形勢急轉直下。

四將軍以大哥孫可望為首,率領大西軍殘部且戰且走,一方面擺脫窮追不捨的清軍,另一方面突破南明軍隊扼守的長江,打開向南的通道,並在遵義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遵義會議”,確立由黔入滇,並與南明朝廷合作的戰略。

2

雲南本是明朝黔國公沐天波的地盤。

明朝滅亡後,蒙自土司沙定州發動叛亂,攻陷昆明。

沐天波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殺,自己逃出來,躲在角落瑟瑟發抖。看到大西軍兵強馬壯,家破人亡的沐天波只好抱大腿,與四將軍達成合作協議,請大西軍平定雲南叛亂。

大西軍佔領雲貴兩省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用兩年多的時間苦心經營,並廢除了大西國號,確立“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政治方針。昔日的起義軍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李定國。[劇照]

與此同時,天下大勢風雲突變,清軍因鞭長莫及,無暇進攻西南,而萬曆的孫子桂王朱由榔在瞿式耜等人的扶持下建立永曆政權,在廣東肇慶與清軍苦苦相持。

1649年,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孔有德率軍攻陷桂林。一天之間,兩廣失陷,永曆朝廷兵敗如山倒,永曆帝也與沐天波一樣成了無家可歸的光桿司令,一路向西逃亡到南寧。

彼時的永曆帝正需要一個暖男,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向貴州的孫可望求助。

孫可望樂意效勞,又不想讓他待在自己眼皮底下,整天朝見稱臣,就把永曆帝迎奉到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安置。為表示尊重,特意把“安隆”改名為“安龍”。

據史書載,“王自入黔,無尺土一民”。永曆帝自打依附孫可望後,就徹底淪為吉祥物,在後方豎起抗清的大旗。除了李定國,沒幾個將軍真正把他放在心上,他們醉心於擁兵自固,打各自的小算盤。

不過,孫可望也不只是喊喊口號。1651年,這支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武裝揮師北上,開始對清軍的絕地反擊。

3

1652年,李定國率部由黔入湘,一舉攻陷靖州、武岡。

湖南的清軍以為永曆政權早就日薄西山,不知從哪兒殺出來這麼一支雄師,徹底慌了陣腳。情急之下,剿撫湖南將軍沈永忠向廣西的定南王孔有德求救。

孔有德是明朝舊將,早在遼東時就已經剃髮投降,為清朝帶兵攻打南明時,又在一年之間佔領廣西全境。孔有德仗著自己資格老,脾氣有點兒大,之前向湖南借錢遭拒,跟沈永忠互相拉黑。

如今李定國攻打湖南,孔有德不僅沒有出兵相救,反而幸災樂禍,以為明軍與廣西相距甚遠。平時就在府中和部下吹牛,吹噓自己在粵西用兵入神,聊聊詩和遠方。

沈永忠孤立無援,只好帶著手下將士向北逃竄。隨著李定國一路高奏凱歌,除常德、嶽州、辰州等少數孤零零的州縣還在清軍控制下,湖南全境幾乎被南明軍收復。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災禍立馬落到了孔有德自己頭上,由於清軍大量後撤,廣西陷入南明軍隊的包圍中。

當年六月,攻無不克的李定國率領精銳部隊出湘,直取廣西全州。

全州距離桂林不過咫尺之遙,可孔有德實在迷之自信,整天宅在城中,一直沒有調兵回防桂林。直到全州清軍被殲滅,孔有德這才大驚失色。

孔有德親自率領軍隊前往迎戰,本打算在興安縣的嚴關據險固守。嚴關是廣西交通要道,明末歷經多次維修,兩旁城垣連山,易守難攻。可讓孔有德萬萬沒想到的是,李定國很快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這一險關,守軍潰敗,“浮屍蔽江下”。

幾次戰敗後,孔有德只好狼狽逃回桂林。城外,李定國的大軍趕到,將桂林圍得水洩不通,只用四天才攻破城門,一擁而入。

一度被稱為崇禎叛臣“首惡”的孔有德此時也只能仰天長嘆:“已矣!”

城破之際,孔有德將多年來掠奪的珍寶和自己所居住的後殿付之一炬,隨後舉家自盡。

其妻白氏自縊前將幼子託付給府中侍衛,並囑咐道:“如果能夠成功逃走,讓他剃度為沙彌,不要學他父親做賊,落得今日下場。”這個孩子沒能逃出城去,而是被明軍關押,幾年後被處死,孔有德因此子嗣無存。

李定國打敗孔有德後,南明軍隊士氣大振。之後幾個月,李定國派兵收復廣西全省。

孔有德手下的殘兵敗將一路逃到和廣東接境的梧州,遠在廣州的尚可喜和耿繼茂驚呆了,命前線各軍不要和李定國正面抵抗,並撤到肇慶一帶觀望。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1652年李定國抗清路線圖


4

此時,若李定國坐鎮桂林,假以時日必能收復兩廣,可惜孫可望目光短淺。得知清朝派敬謹親王尼堪率領八旗精兵入湘,急功近利的孫可望命李定國率大軍北上,因此錯過了乘勝拿下廣東的機會。

尼堪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參與過清軍和大順、南明弘光政權的作戰,功勳卓著,絲毫不把南明軍放在眼裡。而且,他還曾跟隨豪格進軍四川,擊敗張獻忠的主力部隊,可說是李定國的仇人。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1652年十一月,尼堪率精兵進軍衡州府,和李定國軍狹路相逢。

李定國先派出一支1800人的部隊佯裝和尼堪交戰,旋即後撤,誘敵深入。尼堪以為南明軍不堪一擊,李定國不過徒有虛名,頓時飄飄然,帶著手下弟兄就往前衝。

李定國看出尼堪輕敵,便心生一計,命沿途的將士都裝作不敵,遇到清軍掉頭就跑,並事先在二十里外的密林埋伏重兵。

尼堪沉迷在砍瓜切菜的快感中追擊了二十餘里,直到進入李定國的埋伏範圍內。

李定國見尼堪中計,下令全軍出擊,一時殺聲震天,萬箭齊發。

清軍猝不及防,被南明軍打得找不著北,四處潰散。混戰之中,尼堪本人從馬上摔下來,由於一身華麗的親王裝扮實在太搶眼,立馬被南明將士捅成馬蜂窩,當場斃命。

戰後,尼堪首級被士兵割下,拿去獻功。正所謂“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清軍不敢再戰,躲在長沙閉門不出,讓李定國打自閉了。

一年之間連續打敗兩個清朝王爺,這是南明政權此前從未取得的大勝,李定國名聲大噪。

身在江南,被清朝多次通緝的黃宗羲讚歎:“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自萬曆戊午(1618年)以來所未有也。”

5

在桂林、衡州大捷後,李定國帶兵東進,提出和福建廈門一帶的鄭成功軍以及廣東各地抗清勢力合力攻打廣東的計劃。

此時的南明軍分散各地,實力並不弱,只是被長期的內訌削弱,也沒能建立一個統一的聯盟,才讓清軍各個擊破。

李定國認為,奪取廣東可以一改南明頹勢。

明末,廣東一省的財政收入幾乎是廣西的十倍,有著豐富的財賦收入和物資補給,可以支援南明軍作戰。此外,收復廣東後,孫可望、李定國控制的雲貴、廣西,夔東十三家控制的川鄂交界地區,鄭成功、張煌言控制的閩浙沿海地區等將聯成一片,一改往日呼應不靈、各自為戰的局面。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李定國嘔心瀝血策劃的戰略方針並沒有得到響應。初次攻打肇慶,李定國孤軍奮戰,遭到清軍頑抗,原本寄希望的福建鄭成功軍和潮州郝尚久軍遲遲沒有消息,不得已只能撤回廣西。

1654年三月,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率領數萬大軍,配備大象、銃炮,於當年六月來到新會城下。

新會水道縱橫,是廣州西南面的門戶。明清兩軍都知道,此役關乎廣東全局。

新會之戰一打就是半年。李定國選擇長期圍城的方法,軍先後採取挖地道、大炮轟城、伐木填壕等戰術攻城,但都遭到清軍的抵抗,城外的明軍因長期作戰而瘟疫橫行,城中的清軍因圍困日久,糧草耗盡。

戰役進行幾個月後,新會城中軍民只能掘鼠捕雀為食,或以浮萍草履充飢。到了臘月,清軍仍不願投降,反而下令屠殺百姓為食,“略人為餔食,殘骼委地,不啻萬餘”。新會一戰後,城中“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猶如人間地獄。

南明的其他軍隊始終沒來支援,而清朝的援軍已陸續攻佔李定國此前收復的兩廣州縣。李定國進退失據,只好再次退兵。

從此,李定國再無力東進。

6

隨著收復廣東,聯合東西各軍的計劃功虧一簣,李定國知道南明各軍根本無法團結一致,共同抗敵,但更讓他心寒的是兄弟鬩牆。

大西軍四將軍中,艾能奇早在1647年進攻雲南,就為當地土司的毒箭所殺。佔據雲貴後,劉文秀與李定國常年帶兵在外,在各地與清軍作戰。

孫可望一向嫉賢妒能。

劉文秀在四川方面的作戰不如李定國順利,取得幾次勝利後反被吳三桂擊敗,只好率殘軍退回貴州。孫可望趁機解除劉文秀的兵權,送他到昆明軟禁。

劉文秀打了敗仗,本就鬱悶,只想一個人靜靜,沒想到大哥如此絕情,竟然直接把他撤職了。

孫可望更忌憚的是李定國,他對這位能征善戰的二弟一向很不友好。

1648年,大西軍還在向雲貴進軍時,孫可望就親手策劃了演武場事件。

孫可望命各營於四月一日到演武場集合檢閱。當天,旗鼓官在升帥旗時按先例操作,並無不當之處。孫可望卻趁機大發雷霆,藉此責備李定國。

一旁的劉文秀趕緊出面為二哥解圍:“此西府一時之誤,望大哥姑容。”

李定國起初還矇在鼓裡,得知是孫可望故意刁難,反問他:“我和你還是不是兄弟?”

孫可望無理取鬧,偏說升帥旗有誤,就是要杖責李定國。

李定國當眾發怒道:“誰敢打我?”

大西軍的其他將領只好出來做和事佬,請李定國勉強受責,說:“不然,從此一決裂,則我輩必至各散,皆為人所乘也。”

李定國為顧全大局,只好忍辱捱了孫可望五十杖。之後,孫可望又假惺惺地抱著李定國哭,詭辯這是為了讓大西軍有統一號令,只好委屈二弟了。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當李定國、劉文秀率軍抗清之際,身居貴陽的孫可望又有了將永曆帝取而代之的野心。

孫可望一手策劃“十八先生獄”,將永曆帝身邊的十八名忠臣處死。永曆朝廷徹底淪為附庸,名存實亡。


情急之下,永曆帝向李定國求助。

當初殲滅孔有德所部時,李定國曾對部下說:“曹操、司馬懿有戡亂之才,身經百戰,摧強敵,扶弱主,如果他們想要流芳百世,不過如探囊取物。可他們因一念之差,圖謀篡位,實在是有如持黃金換死鐵,落得後世唾罵,太不值得了。”

永曆帝知道,這是個忠臣。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1656年,從前線回師的李定國親率軍隊到安龍謁見永曆帝,君臣初次相見。

永曆帝感動不已,對李定國說:“久知卿忠義,恨相見之晚。”

之後,李定國請永曆帝移駕雲南昆明。

孫可望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兄弟終於反目成仇。1657年,孫可望從貴陽發兵,合兵十四萬,進攻雲南,要李定國、劉文秀交出永曆帝。

昆明城中,李定國、劉文秀只有抗清剩下的殘兵,兵力不到三萬。

張獻忠的養子們在曲靖(位於雲南省東部)三十里外的交水再度相逢。而這一次,他們已是對手。

孫可望多年來驕橫跋扈,不得人心,手下的原大西軍將士自然都不願為他效力,紛紛陣前倒戈。李定國本來還為寡不敵眾而一籌莫展,卻奇蹟般取勝。

眾叛親離之際,孫可望走投無路,竟和手下僅剩的十餘人來到武岡清軍大營,向多年的對手、殺父仇人清廷投降。這裡正是李定國入湘抗清時最先取得勝利的地方。

7

孫可望投降後,將西南三省虛實全部稟告清廷,這使剛剛經歷一番內訌的永曆朝廷岌岌可危。

1657年二月,清朝派出三路大軍南下。吳三桂一路從陝西漢中出發,經蜀地入黔;卓布泰一路向湖南進軍,經廣西進攻貴州;羅託和洪承疇一路,從湖南直撲貴州,其中,洪承疇還從孫可望的降官中選出熟悉雲貴地理的漢人作為嚮導。

歷經兩次攻打廣東無果,又與孫可望所部內戰,李定國早已心力交瘁。

西南三省的殘兵早已無力抵抗清軍的攻勢。清軍南路在當地土司的指引下,取道進攻安龍。

李定國聞訊,親率三萬將士救援。原本李定國指揮若定,已有機會取勝,卻遇山火突發,戰場上颳起強勁的北風,火勢撲向南明軍。

天不佑南明。李定國只好連連後撤,焚橋斷路而走。這一次撤退後,李定國最後的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僅剩殘兵敗將,後方軍民家屬二三十萬全部被清軍所殺。

三路清軍最終在曲靖會師,直取昆明,永曆帝再度踏上流亡之路,一路逃到緬甸避難。

永曆帝逃難時,李定國仍在拼死抵抗。

1659年,李定國帶兵渡過潞江(今怒江),在磨盤山重整旗鼓。他原本打算憑藉此地幽深的地勢,埋伏奇兵,遍佈地雷,趁清軍輕敵之機,殲滅步步逼近的吳三桂所部。

可惜李定國手下參軍叛變,將實情告知吳三桂。吳三桂嚇出一身冷汗,下令全軍停止前進,下馬搜尋南明伏兵。

李定國計謀未成,原有部署全部被打亂,兩軍很快混戰在一起。縱使南明軍作戰勇猛,也完全處於劣勢,漫山草木盡被鮮血染紅,李定國竭蹶救亡,難於登天。

為了不洩露永曆帝行蹤,李定國特意選擇另一條路撤離,並不時與清軍周旋,堅持打了整整三年的游擊戰。

在此期間,李定國連續上疏永曆帝都杳無音訊。

他不知道,永曆帝已被緬王挾持,淪為客囚,隨時有性命之危。當吳三桂大軍來到緬甸邊境,聲稱要過江屠城時,緬王惶恐,將永曆帝獻上。那時,這個流浪皇帝的身邊,只有二三宮女,和一個跛腳的侍衛。

南明悲歌,大明亡了李定國仍在戰鬥


1662年,吳三桂上疏清廷,請求在雲南就地處決永曆帝。吳三桂為向清廷獻媚,甚至要將永曆帝和他12歲的太子斬首。

反倒是和吳三桂一同出征的兩個滿人將領於心不忍,勸說道,永曆也曾為君,給他留個全屍吧。四月十五日,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結束了近二十年的逃亡生涯。

抗清的最後一面旗幟轟然倒塌。

數日後,李定國得知此噩耗,帶著未報的國仇家恨,追隨大明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