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洋權威說“不”——做高精尖設備維護第一人

​“既然我們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突破,那麼我們的設備同樣可以實現自主研發製造的突破!”

“我懷疑這批設備有設計缺陷……”,王樹軍大膽的質疑驚呆眾人,世界最先進的設備怎麼可能會有設計缺陷?


向洋權威說“不”——做高精尖設備維護第一人

王樹軍,1974 年 7 月出生,山東諸城人,中共黨員,1993 年7 月參加工作,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首席技師。先後榮獲 2018 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齊魯大工匠等榮譽稱號。“王樹軍勞模創新工作室”被中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命名為“全國機械冶金建材系統示範型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被山東省總工會命名為“山東省勞模創新工作室”。

濰柴是我國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龍頭企業,經過 70 多年改革創新發展,已成為一家戰略業務覆蓋全球、六大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的2000 億級國際化企業集團,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行業脊樑。經過多年積累和傳承,濰柴已形成了深厚的工匠文化底蘊,培育了一大批引領行業轉型發展的優秀工匠人才。王樹軍,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王樹軍是濰柴高精尖設備維修保養的探路人和領軍人,也是濰柴裝備智能升級、智慧轉型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工作 20 多年來,他一心紮根基層,專心致志與設備打交道,憑藉精湛的技藝成為濰柴乃至國內發動機行業中設備檢修技術的集大成者,是濰柴工匠人才的典型代表。王樹軍有兩項高超的技能,一是擅長自動化設備的定製化設計及自主研發製造;二是精通各類數控加工中心和精密機床的維修。

向洋權威說“不”——做高精尖設備維護第一人

折服國外專家,為中國工人贏得尊重。作為中國重要高速發動機製造基地的濰柴,擁有世界一流的加工設備。2005 年,濰柴為提升主力產品 WP10 發動機競爭力,先後從德國和日本引進了世界最先進數控加工中心和加工單元。在這些頂尖設備安裝初期,負責調試的都是充滿優越感的外方工程師。在某品牌加工中心調試過程中,廢品率高達 10%,外國專家一籌莫展。王樹軍根據非對稱鑄造件內應力緩釋原理,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在原設計基礎上加裝夾緊力自平衡機構,將廢品率成功控制在 0.1% 之內,為中國工人贏得了尊重。他進一步提出成立“中外聯合設備調試小組”的建議。面對這個曾經擊敗過自己的中國人,外國專家不得不同意這一要求,這為中國維修人員打開了難得的國外高精尖設備維修這一禁區。而以王樹軍為組長的中方調試小組也不負眾望,聯合調試僅 4 個月,就解決技術難題 72 項,不僅得到外國專家的肯定,更積累了近 3 萬字的技術資料。

大膽質疑,解決進口數控設備行業難題。隨著高精設備服役時間的不斷增加,某加工中心光柵尺故障頻發。光柵尺是數控機床最精密的部件,相當於人的神經,一旦損壞只有更換。而採購備件不僅產生鉅額費用,還嚴重影響企業生產。“我懷疑這批設備有設計缺陷,導致了光柵尺的損壞”,王樹軍大膽的質疑驚呆眾人,世界最先進的設備怎麼可能會有設計缺陷?王樹軍無異將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在眾人的懷疑中,他利用一週的時間,對照設備構造找到了該批次加工中心的設計缺陷。繼而通過拆解廢棄光柵尺、3D 建模構建光柵尺氣路空氣動力模型、利用歐拉運動微分方程計算出 16 處氣路支路負壓動力值,搭建了全新氣密氣路,該方案成功取代原設計,攻克了該加工中心光柵尺氣密保護設計缺陷難題,將故障率由 40%降至 1%,年創造經濟效益 780 餘萬元,該設計填補了國內空白,也成為中國工人勇於挑戰進口設備行業難題的經典案例。

挑戰不可能,打破國外精密轉檯維修壟斷。進口加工中心精密部件很多,數控轉檯、主軸等涉及生產廠家的核心技術,廠家既不提供相關資料,也不做培訓,一旦發生故障,只能求助廠家。2012年,一臺定位精度為千分之一度的進口加工中心 NC 轉檯鎖緊出現嚴重漏油現象,面對這個整合了機械、液壓、電器、氣動各個環節的鐵疙瘩,售後服務人員也無從下手,建議返廠維修。王樹軍利用獨創的“垂直投影逆向復原法”,繪製傳動三維示意圖確定復原思路,在不使用專用工裝的情況下,憑藉“機械傳動微調感觸法”,成功在 μm 級裝配精度下排除設備故障,打破了外國專家壟斷維修數控轉檯的“神話”。

向洋權威說“不”——做高精尖設備維護第一人

△檢修機器人手爪夾具

助力中國內燃機邁向高端——做自動化設備改造的領軍者

自主造血,消除生產瓶頸。2016 年,濰柴推出了一款引發行業震動的產品——WP9H/10H。這是一款濰柴自主研發的國內領先、世界先進,國Ⅵ排放的大功率發動機,是中國內燃機的高端戰略產品,名副其實的“中國心”。投放市場以來訂單持續火爆,完全超出日產 80 臺的設計預期。要想提升產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新設備,但至少 18 個月的採購週期將極大影響與外國產品的競爭。“既然我們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突破,那麼我們的設備同樣可以實現自主研發製造的突破!”王樹軍決定帶隊為WP9H/10H 這顆“中國心”自主造血。他採用“加工精度升級、智能化程度升級”的方式,升級主軸孔凸輪軸孔精鏜床等 52 臺設備、自制“樹軍自動上下料單元”等 33 臺設備、製造改制工裝 216 臺套,優化刀具刀夾 79 套,不僅節約設備採購費用 3000 多萬元,更將日產能從 80 臺提高到 120 臺,縮短市場投放週期 12 個月,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 1.44 億元。

逆向思維,突破加工禁區。產品的高端不僅體現在前期工藝設計上,更體現在新材料的應用上。WP9H/10H 採用了蠕墨鑄鐵這一新型鑄鐵,在實現柴油機輕量化的同時,對自制件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動機機體後端集成齒輪室最薄位置僅 8 毫米,加工過程中極易出現震刀現象,嚴重影響產品加工精度,屬於機械加工的“禁區”。王樹軍團隊最初通過調整刀片材料、修整切削參數,有效減小了震刀,但單工位加工時間高達 22 分鐘,無法滿足生產線 15分鐘的節拍要求。後來,王樹軍逆向思維提出“反銑刀”設計概念。新的“反銑刀”刀片用正前角的設計方案代替負前角,藉助正前角刀片耐衝擊的特性,橫向分散加工應力,同時將刀柄由分體式刀柄改為一體式刀柄,新刀具應用後單工位加工時間降至 13 分鐘。不但解決了加工難題還提高生產效率 41%,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大膽嘗試,助推智能製造。濰柴是工信部確定的智能製造示範基地,王樹軍所在的一號工廠是高端柴油發動機智能工廠,王樹軍也成為裝備智能化升級的領軍人物。濰柴新一代高端產品採用全新4 氣門整體式氣缸蓋,其設計較前代產品實現革命性突破,加工難度也不可同日而語。為保證生產線平衡率,公司決定在導管閥座底孔工序啟用 3 臺斗山 HM8000 加工中心,以並行作業的方式生產。柔性加工中心以其多品種換型作業而獨佔優勢,但工序間轉換效率低,成為行業無解的詬病。而在王樹軍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無解”這兩個字,“跨工序智能機器人協同系統”成為他又一次大膽嘗試。以閒置機器人為運載核心、增設地軌實現六軸運載向七軸運載的突破,同時輔以光感識別系統,實現物料狀態的自動識別調整。隨著該系統的使用,四氣門整體式氣缸蓋加工效率一舉提升 37.5%,高效高質的定製化生態成為這顆“中國心”的新名片。

2014 年,他僅用 10 天時間,成功改進進口雙軸精鏜床,解決了產品新工藝刀具不配套的加工難題,縮短了新產品的投產週期,節約購置資金 300 餘萬元。2016 年,他用 50 天時間,主持完成了氣缸蓋兩氣門生產線向四氣門生產線換型的改造,改進設備 15 臺套、改進工裝 20 套,累計節省採購成本 1000 餘萬元。由他設計製造的“氣缸蓋氣門導管孔自動鉸孔裝置”,解決了漏鉸及鉸孔質量差問題,每年創造效益 500 餘萬元,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H1 氣缸蓋自動下料單元”有效解決了人工搬運工件及翻轉磕碰傷問題,每年創造效益 850 萬元,獲得濰柴科技創新大會特等獎。“機體框架自動合箱機”“機體主螺栓自動擰緊單元”等 10 多項自動化設備成功用於生產,整體效率提升 25%,每年創造經濟效益 2500 餘萬元。

德技雙馨——做工匠精神的堅定踐行者

不忘初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王樹軍始終將忠誠企業放在首位。20 年前濰柴瀕臨破產的時期,他信念堅定,毫不動搖。在成名之後,山東電視臺等省市媒體對他進行了大量宣傳,很多企業高薪聘請,他始終不為所動。單位領導多次想讓他從事管理工作,他也婉言謝絕,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忘初心、牢記職責,幹好工作、心中快樂”。作為目前濰坊市唯一的齊魯大工匠,他走出濰柴,通過言傳身教,在社會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濰坊科技學院、濰柴大學聘請他為客座教授,併為他建立了工作室,定期為學生授課,每年培訓學生 2000 多人次,影響和帶動了大批青年人。

忠誠企業,毫無保留地傳承匠藝。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是王樹軍的另一項使命,他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和方法傾囊相授,聯合 5名高級技師成立了創新工作分站,並通過首席技師大講堂和濰柴網上學習平臺與濰柴全球各子公司進行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他每年授課達 240 課時,培養的學員個個成為裝備管理的骨幹。除了開展以技師講堂為主的教、授立體式培訓以外,他還在車間建立了技術成果交流推廣機制,每月開展兩次以典型故障、維修案例為題材的頭腦風暴活動。他帶的徒弟中,7 人獲得技師資格證書,5 人獲高級技師資格證書。2018 年,王樹軍兩個徒弟分別獲得全國機器人大賽、自動化控制大賽二等獎。

王樹軍作為濰柴工匠人才的一面旗幟,憑藉精益求精、持之以恆、愛崗敬業、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為廣大職工樹立了一個正直進取、勤學實幹、技能突出的榜樣形象。他是千千萬萬堅守一線崗位,默默奉獻的工匠縮影,他們正在為中國製造業自主創新、邁向高端不懈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