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全力構築生態綠色屏障

橫山區位於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接壤處。歷史上,橫山曾“沃野千里、牛馬銜尾、群羊塞道”,但因為遭受戰火洗禮和人為墾殖破壞,橫山部分地區演變為“四望黃沙、不產五穀”的不毛之地。為了擁有一個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美好家園,一代代橫山兒女堅持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特別是隨著“一綠”工程的啟動,全區部署安排的“八大綠化工程”加碼推進,橫山在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接壤處構築起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也走出了一條林牧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區林地面積達到433.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4.3%,山綠水清人富的大美橫山已然形成。

橫山:全力構築生態綠色屏障


誓將沙漠變綠洲

驅車行駛在橫山區雷龍灣鎮哈兔灣村的鄉間小道上,滿眼綠意襲來,讓人倍覺神清氣爽。過去由於植被稀少,沙丘到處流動,一遇颳風便黃沙漫天,村民苦不堪言。“風沙肆虐、乾旱缺水導致農作物無法生長,許多村民被迫遠走他鄉。”哈兔灣村支部書記馮永兵說,“面對這種情景,留下來的人並不想聽天由命,他們想方設法栽樹種草以保護家園。”

橫山:全力構築生態綠色屏障


作為村裡最早開始植樹治沙的人,馮永兵接過爺爺、父親植樹治沙“接力棒”,鉚足勁兒幹了起來。多年下來,他治理的沙地面積有12300餘畝,一株株樟子松鬱鬱蔥蔥,形成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擋住了大片的沙丘。在他的示範帶動下,全村齊心協力一起幹,如今村裡3萬餘畝沙地全部得到綠化,林草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刮黃風”的景象至此一去不復返。

橫山區推行多種承包造林機制,累計承包造林達38多萬畝,部分重點鎮、鄉村綠化水平明顯提升,如石灣鎮史家窪村、白界鎮黑峁墩村、響水鎮韭菜溝村和殿市鎮小河溝村還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

造林綠化企業也不缺位。全區企業以實際行動履行社會責任,讓橫山大地綠了起來,促進了資源開採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踐行‘兩山’理論、加大認領造林綠化任務是企業的責任,企業應發揮好表率作用,爭做生態文明理念的踐行者。”榆林礦業集團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豐說。

橫山:全力構築生態綠色屏障


艱苦奮鬥,初心不改。橫山昔日黃沙漫天、塵土飛揚的景象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林草蔥翠、山花幽香、野生動物增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綠色美景。

重點工程建設跑出“加速度”

橫山境內地貌以蘆河、無定河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約佔全區總面積的32.3%。起初,面對沙丘連綿起伏,農田、道路、村莊時常遭到埋沒的現狀,老百姓嘗試在村莊道路、房前屋後種植楊樹、柳樹、榆樹、桃樹、杏樹、梨樹等來抵禦風沙,但收效甚微。

橫山:全力構築生態綠色屏障


“在橫山增加綠色版圖的過程中,樟子松當立頭功,它和紫穗槐組成的混交林,成為橫山人圍剿黃沙最穩固的綠色板塊。”橫山區林業局黨建指導員張東忠說。

經過多年實踐,橫山總結出了應用“搭設障蔽、挖坑換土、壯苗深栽、澆水覆膜、套籠三防、生物除蟲”相結合的“六位一體”樟子松造林技術,造林平均成活率達90%以上。目前,全區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積已達到38萬畝,建成2個3萬畝以上、8個1萬畝以上、27個5000畝以上的樟子松集中實施區,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喬灌結合、樹種多樣、四季常青、群落穩定的森林景觀,迎來沙退人進、山綠水清的喜人景象。

省級自然保護區橫山無定河溼地北靠廣袤的毛烏素沙漠,南接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廣闊的河流溼地是抵禦沙漠的“堡壘”。劃定保護區、成立溼地保護工作站、大量種植水草……橫山人用實際行動守護著母親河。每年候鳥遷徙之際,廣闊壯美的橫山無定河溼地內白天鵝等候鳥嬉戲打鬧、休憩覓食,一幅稻浪滾滾、候鳥棲息的江南水鄉迷人風光也印證著橫山人堅決守護好綠水青山的實踐努力。

從樟子松造林到無定河溼地保護,從臭柏區管護到白界萬畝森林公園建設,從懷遠大道扮靚到寬幅梯田綠化……在一個個林業重點工程的帶動下,橫山區防沙治沙、造林綠化工作跑出“加速度”。從2012年起,橫山大力實施樟子松基地建設、千里綠色長廊綠化、大沙遠沙飛播造林、河流渠道農田林網綠化、城鄉綠化、環榆林城防護林帶建設、林業產業建設、能源企業綠化“八大綠化工程”,形成了綠色林帶相互連接、小城鎮綠化點星羅棋佈、沙塵源頭重點治理的點、線、面結合的治理格局。

“人進沙退”結碩果

5月的一天,橫山區雷龍灣鎮永忠村村民張生富忙著給自家圈舍裡的絨山羊喂草,看著高大、健碩的羊子撒歡吃草,張生富爬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原先危及全村人的沙害居然如今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每年種草面積大約1000多畝,羊子存欄120多隻,一年下來收入10多萬元。”張生富高興地說,“生態環境改善讓全村人嚐到了甜頭,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橫山:全力構築生態綠色屏障


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該區將治沙造林與發展畜牧業相結合,在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積極培育草源、發展羊產業,走出了一條以林養牧、以牧促林、林牧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沙害變沙利、治沙亦治窮”的華麗轉變。其中,樟子松與紫穗槐混交林病蟲害少,林分質量好,成為橫山沙區樟子松造林典型模式,林下紫穗槐等灌木更是沙區群眾養殖業的主要飼草來源,一時間山坡蓋上了“被子”,老百姓也有了“票子”。

目前,全區人工種草保存面積120萬畝,林業扶持養羊專業戶180戶,發展養羊專業村26個、養羊專業戶1260戶,全區羊子存欄數由禁牧前的20萬隻提高到今年的202.4多萬隻,羊產業已成為該區的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約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左右。

種草養羊解決了老百姓收入的問題,但如何在畜草數量增加的情況下又不破壞生態環境?橫山區採取林隨地屬的承包方式,具體由林業部門出錢買活樹,驗收合格後交給林地所有人,林地所有人負責管護該地的林木撫育工作,林地的灌木林收益歸林地所有人。通過這種造林方式,建立起了土地主家熱心、林業部門關心、實施主體用心、幹部群眾放心的良性造林機制,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