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大家好,我是象君。近年來,在影視圈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正午出品,必是精品。”

像正熱播的宋代大戲《清平樂》,就是正午陽光出品的,雖然劇情有點“慢”(拖沓),但劇中高度還原的“服道化”卻驚豔了眾人。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隨之,宋服與它所屬的服飾體系漢服也受到眾人關注。有著上千年曆史的漢服,從產生到興盛再到被“遺棄”直至復興,發展路途頗為坎坷。

今天,我們依史為據本著“寧穿破,不穿錯”的態度,來與大家聊一聊漢服跌跌宕宕的“成長路”。


錯把漢服當和服


我們把自己的文化弄丟了

自打300多年前清朝入關,頒佈“剃髮易服”令以來漢服就斷層了,幾千年的發展史漸漸被遺忘,我們也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弄丟”了。

“唉,你看這人穿著日本衣服逛街呢”,想必有不少漢服愛好者在穿它外出時遇到過這種情況,身上明明穿的是咱們自己的衣服,卻總被認成是日本和服或是韓國韓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和服與韓服


因不識漢服,在2010年成都春熙路還發生過一件既氣憤又無奈的“烏龍事件”。

一名漢服愛好者,穿曲裾用餐時被一群學生圍攻,要求她把身上的“和服”(其實是漢服)脫下來燒掉,受脅迫下的女孩最後不得不在公共場合脫下衣服,才得以脫身。

令人汗顏的是,此類事件並不是個例,在十多年前多有發生。口口聲聲愛傳統的人,卻不知曉我們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麼,簡直令人又悲又怒!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設計師據“古畫陶俑等資料”復原出的漢服


學我們的人為何紅過了我們?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曾記載過這樣一句話:“廄戶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階大寶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

正如文中所講,在唐朝時中國的衣服流傳到了日本,他們並從中學習,漸漸發展為民族常穿的和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江戶時代和服(右一)與之前時代所流行服裝


與國內不同的是,和服從產生到現在就沒有發生過“斷層”,在傳統節日與重要場合都一直堅持穿它。像許多學生的畢業禮、人們的婚禮,大都穿和服參加儀式,漸漸積澱了自己的服飾文化。

而被我們遺忘太久的漢服所缺失的或許正是這種”儀式感“,久而久之當再看到漢服時,誤認為是日本人常穿的和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日本街頭隨處可見穿和服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漢服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春秋左傳正義》

漢服非“漢朝服”起源於遠古

當我們一提到“漢服”,就有不少人認為它只是漢朝服飾,與其他時代無關。實則不然,所謂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亦稱為華服、漢衣冠、漢裝。

關於漢服起源最傳統的說法是在炎黃時期,《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而黃帝的妻子嫘祖又發明了養蠶和用蠶絲製衣,在普天之下進行推廣,讓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善,從而對整個華夏民族的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後來隨著漢朝的建立,由多個部落組成的華夏族改稱為“漢族”,由此對漢服的界定有了“上溯炎黃,下至宋明”的說法,而流行於元朝的蒙古族服飾與清朝的滿族服飾,則不在這個範疇之內。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周朝漢服制初成型


曾有人稱服裝為“歷史的鏡子”,即使同一民族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穿戴,它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活與社會現狀。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在中國古代主張以禮治國,尤其在奴隸社會興盛時期的西周更甚,“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禮服制度完備於此時。

從“天子”到諸侯、士大夫再到庶民,他們所穿服飾的款式、色彩、紋樣、布料都有詳盡規定。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冕服名稱圖說


像天子、諸侯士大夫一族多穿上衣下裳絲綢材質,繡有精美紋樣與華麗色彩的冕服,並有玉佩戴腰間做裝飾,妥妥是“君子不可一日無玉也”的精緻男孩。

與統治階層相比,一般平民的穿戴則要“本分”很多,多是無紋飾或紋樣簡單,出行方便的本色麻袍裝。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西周男子服飾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西周女子服飾(左貴婦服)


春秋戰國時期深衣、胡服流行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所建立的禮樂制度崩塌,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場面,人們的穿衣方式也變得相對自由,之前給貴族穿的常服——深衣(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的長衣服,特點是使身體藏而不露)在平民中流行起來。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深衣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清代江永《深衣考誤》復原圖


在思想進步同時,齊魯地區的農業和紡織原料、染料以及手工業也得到發展,一些織有精美紋樣的絲帛服飾已是常見。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戰國鳳鳥文繡衣


此時,除了深衣胡服是另一流行服飾,搭配樣式多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行軍打仗非常方便。

它最大的變化就是把之前只有兩條褲管,穿時套在脛上的“開襠褲”(脛衣),改為了能夠在騎馬時保護臀部與大腿肌肉皮膚的合襠褲。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脛衣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漢代女子以深衣為貴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重整了戰國時混亂的衣冠制度,三品以上官員皆穿綠袍、深衣,庶人多著白袍。


“漢承其後,多因其舊”,西漢早期的服飾多與秦代相同,男子多穿大袖、袖口部分縮小,交領右衽,領子較低露出裡衣的深衣(曲裾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信期秀錦緣曲裾袍及表面結構


直到後來頒佈穿戴詔令後,才該穿為樣式更簡單一些的直裾袍(襜褕)。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印花敷彩紗直裾袍及表面結構


與男人們正好相反的是,漢代女子穿衣卻以深衣為貴,主要通過色彩、花紋、質地等來表明身份與地位的不同。


不過,這一時期的深衣又有了新變化,呈喇叭狀的下裙襬長到及地,腰身裹得很是緊窄,一件又一件的與幾層內衣做搭配,造就了“三重衣”“五重衣”的產生。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魏晉南北朝愛風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300餘年動盪戰亂,玄學、佛教得以發展,名流文士思想極盡開放、不拘禮法,在穿衣上一改秦漢時的穩重端莊,追求“仙風道骨”的飄逸感。


男子多喜歡穿袒胸露臂、寬鬆肥大的“大袖衫”,來表現一心求自由的灑脫勁,更為不羈的是“竹林七賢”中的劉伶,朗朗乾坤光天白日之下可以做到裸體見客。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漆紗籠冠與大袖衫示意圖


別人問他為何不穿衣,臉不紅心不跳的解釋道:“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入我褌中。”(意思就是你們幹嘛跑到我褲襠裡來)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范增《竹林七賢》


同樣追求“飄逸之美”的女孩紙們,與這些“臉皮厚”的大老爺們相比要含蓄很多,她們多喜歡穿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飄帶飛揚的羅紗或絲質面料的雜裾垂髾。


這些衣服穿起來若隱若現、輕飄飄的,走起路來猶如燕子輕舞,煞是迷人。也就有了曹植在《洛神賦》中所描寫的,“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美。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雜裾垂髾


受戰爭與少數民族的影響,這時的女子除喜歡穿仙氣飄飄的雜裾垂髾,還流行穿外罩短小內衣長大的“裲襠衫“(此穿法也被稱為內衣外穿)。


這種衣服由軍戎服中的裲襠甲演變而來,沒有衣袖只有兩片衣襟,有點像十多年前我們常穿的那種牛仔小馬甲。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南北朝婦女裲襠衫示意圖


唐代服飾華貴、開放


說到唐代服飾,我們腦海中總會不自覺聯想到古裝劇中,領口低到要露出“大波波”的美女們。唐代人真的這樣穿衣服嗎?只有看過有據可依的史料才知道。

唐朝時期經濟穩定,地大物博,對外交流頻繁,人們不僅生活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思想文化也十分開放,服飾也呈現出雍容華貴、百美竟呈的局面。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不過,種類繁多這種情況大多呈現在女裝上,當時男裝樣式還是比較單一的。

上至天子,下至百官、庶民,最愛穿的當屬圓領、右衽,領、袖與衣服的大襟處都會緣邊的圓領袍衫,這種衣服樣式簡單隨意,包含著對祖制上衣下裳的繼承。

它主要通過服色分辨等級制度,像被認為近似日頭之色的赤黃色,是除黃帝之外臣民不得使用的。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唐太宗李世民身著圓領袍衫與幞頭


《說文》曰:“襦,短衣也。”唐朝時的女子就多是短襦長裙的裝扮,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提得高高的繫上綢帶,衣領相交。


到了盛唐時期,襦裙的衣領降得低低的,交領上衣變為交領半臂,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就是這種裝束。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袒胸裙衫與帔帛)


《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但在開放的唐朝,女著男裝卻是常見現象。唐畫家張萱繪製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就有女子穿男式圓領袍衫、長褲,頭戴幞頭,腳穿靴子。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唐 張萱《虢國夫人春遊圖》(圖來源遼寧博物館)


“女為胡服學胡妝”,本以為唐女子穿男裝夠開放的了,沒曾想她們還流行穿胡裝。這種翻領、窄袖、對襟的衣服雖然沒有“低胸裝”性感,但頗具英姿颯爽。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唐代陶俑中的女著胡服形象


宋朝重樸素之美


“呼啦啦”,現在終於要寫凱凱王穿的宋代服飾了。宋朝時期雖然經濟發展繁榮,但崇尚思想管制嚴重的程朱理學,整個社會提倡服飾要簡樸,不得奢侈,規章制度要分明。

男子服飾從皇帝到百官多穿官服與公服。官服樣式為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腰上束以大帶,譬如王凱(宋仁宗)的裝扮。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圓領大袖,腰間同樣束以大帶的公服顏色則不一,如三品以上官員為紫色,五品以上為硃色,七品以上為綠色,九品以上為青,後來隨著皇帝換位,顏色稍有改變。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電視劇《清平樂》不同品級官員服飾顏色


《玉海》雲:“品官綠袍,舉子白襴”,士大夫穿衣愛圓領、大袖,長度過膝的白襴衫,上衣下裳遵循舊制。“舊制,庶人服白”,普通平民則穿白色的粗布麻衣,若想穿黑衣還得請詔特許。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走起樸素風的宋朝女子服飾在沿襲前制的基礎上,也有新的款式出現,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一種叫背子的衣服。

它的形制大多是不加扣系的對襟(兩襟相對,紐扣在胸前正中),長度過膝,袖口與衣服各片的邊都緣邊,衣下襬十分窄細,穿上後顯得非常瘦小,走起路來露出的內衣隨身飄動,很是優雅迷人。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宋《瑤臺步月圖》中穿背子的女子


背子雖然貴賤男女皆可穿,但大多時流行於普通女性中,皇家貴族女子多依據“相公”的官服,穿相應等級的禮服和常服。如皇后在冊封、參加朝會時就須穿禕衣(深青色,繡有小鳥圖案的衣服)。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穿禕衣的皇后


明朝大力恢復漢服

宋朝結束後,受元統治的漢服受到嚴重衝擊,明朝建立後,統治者為恢復華夏衣提出了“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上採周漢下接唐宋,積極調整出新的冠服制度。

帝王常穿精美華貴、繡有十二紋章的冠服,又因皇帝多喜龍,在穿的服飾上繡龍成為一特點。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明《永樂皇帝》畫像,圖片來源於故宮博物院


為了襯托皇上的“龍袍”,官員穿的常服上繡有禽獸,文官繡禽,武將繡獸,後來由褒義成貶義的“衣冠禽獸”緣起於此。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明朝官員二品緋袍錦雞紋(左)與三品緋袍孔雀紋常服(右)


“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這句明初民謠中像布袋的衣服就是當時平民男子最常穿的直裰。


這種衣服衣身寬鬆、衣袖寬大,四周鑲寬邊,腰間繫兩根帶子,配上“頭巾”(儒巾、四方平定巾)很是風雅,為文人雅士所愛。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清六家”之一王時敏在明朝時期的裝扮


處於封建社會後期的明朝等級管制愈發森嚴,上層命婦所穿冠服具有嚴格規定,出席場合與外出見人需穿禮服,平時在家可穿常服。


禮服制作很是精良、華美,鳳冠霞帔是其最高等級,是身份與榮耀的標誌。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明後期邢玠夫人像(左)清中期衍聖公孔昭煥陳夫人像(右)


宋女愛穿的背子,到明時期有所沿襲。除此,一種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叉,名叫比甲的服飾也十分流行,穿上之後身形瘦削、秀美,頗具婀娜之感。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明代背子(左)比甲(右)


漢服復興真的很難?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升與國學熱潮的興起,傳統服飾問題也日漸成為焦點,部分傳統文化愛好者發起了“漢服復興”運動。


他們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下大膽穿著漢服上街,向大家普及漢服知識,合力籌建大型漢服文化活動,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還被定為中國華服日。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俗語云:“用體格穿西服,用人格穿漢服”,想要穿好華夏衣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當今大多數人不瞭解漢服是什麼的前提下。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穿改良漢服走紅毯的徐嬌


不懂的人“亂穿”,漢服、仙服、和服傻傻分不清楚,而部分比較懂的人又因太愛漢服,無意識中將其“圈了”起來。


通常認為這只是小眾圈子的個體活動,看到有人”穿錯“漢服或是對其改良,忍不住以略有偏激的態度去排斥,一不當心將傳統文化異化為”排他“工具。

照此發展,本來該傳承發揚的漢服再次被“禁錮”。


悲哀!美了5000年的漢服,竟淪落到被錯認成日本和服

其實,漢服對我們而言不應是“圈子”、歷史,而是民族文化,不一定要像古代一樣天天穿,可以過節的時候穿、出嫁的時候穿、參加活動的時候穿,任何想穿的時候穿,讓其破圈出圈。


當我們穿著它走在大街上的時候,不再是異樣眼光,而是驚豔、讚許、習以為常。


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