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前幾年有句非常火的話,說的是“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時間許多人似乎找到了安慰和共鳴,紛紛表示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太多的人贊同這句話,以至於很多人便在心裡默認,也許這就是一種常態。

很少有人去想,認同的人多,就表示它是沒問題的嗎?“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最根本的問題是你聽過的道理,是“真正”的“道理”嗎?如果前半句是偽命題,你還會覺得這樣一個“悖論”是合理的嗎?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事實上我們平常聽說的那些“道理”,只不過是“看上去有道理”。就像我們經常在書店看到的《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十個秘密》之類的書籍一樣,它們提供了許多看似很有用的信息,像“相信你自己”、“承擔更多風險”等,或者是“要有耐心”、“要學會把握時機”之類的。實際上這些只是一些互不關聯的指示罷了,我們始終無法知道這些零散的指示怎樣構成一個整體。這類道理只是一種“思維定勢”類的道理,並沒有打破常規的思考,不會產生實際的作用。這些指示並不能讓你明白具體應該怎麼做,聽了基本等於沒聽。

另外還有一些道理,雖說是“真正的道理”,但是我們會覺得收益太小,不願意去嘗試。我們往往在期待著能夠聽到一個“大道理”,一個讓我們醍醐灌頂,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的道理,這個“大道理”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當前的狀況,讓我們的生活狀態產生質的飛躍。

這樣的“道理”存在嗎?實話告訴你,確實是存在的。《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大道理”——運用“成長型思維”能夠幫助我們過上更好的人生。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終身成長》這本書揭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存在,並指出當我們足夠了解這兩種思維模式時,就會徹底明白一件事是怎樣導致另外一件事的,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經歷稱為“恍然大悟的時刻”。這種思維模式下的人們,會產生積極的思想,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做出努力、付出行動,最終走向成功的道路。

2017年9月19日,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的首屆獲獎名單出爐,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憑藉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獲得了“一丹獎”教育研究獎項。“成長型思維”是斯坦福教育理念中的一種心智模式概念,它被公認為是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這套理論鼓勵學童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在教育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就是卡羅爾·德韋克的代表作,書中呈現了她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並說明了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概念以及它們的不同表現和特徵,並且指出“成功”和“失敗”的意義也因思維模式的不同而截然不同。

同時,卡羅爾·德韋克通過大量的案例,告訴人們這兩種思維模式在體壇、商界、人際關係以及父母、師長對子女和學生的教育中的影響,指出了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並且告訴人們怎樣培養和改變思維模式,成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過上更好的人生。

當卡羅爾·德韋克還是一名年輕學者的時候,她在觀察學生們如何應對困難時發現,原來人們按照思維模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這兩種人對能力有著兩種不同的理解:前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後者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培養的。這兩種思維模式影響著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定義、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態度以及可能會採取的行動,進而一步步影響我們的一生。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他們往往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同時他們又認為努力和失敗相同,都是不夠聰明的表現,對這類人來說,成功意味著聰明、有天賦以及較高的智力水平。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人們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即使人們先天的資質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能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和成長。而且由於人類的潛能是未知的,人們經過努力後所能達到的成就也是無法預知的。對這類人來說,成功是學習和自我提高,是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固定型思維”的人會將其視作一個巨大的威脅或者說是一場巨大的測驗,他們認為自己可能會因此暴露出不足,從而成為一名“失敗者”。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避免挑戰,不願意努力,並且會試圖找尋各種理由來挽回自己的自尊。比如將失敗原因推給他人,或者去找不如自己的人做對比。

“失敗”對於“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卻是一個“需要面對和解決並能從中學習的問題”,是一記警鐘,是伴隨著機遇的挑戰,因此他們會積極的面對“失敗”並採取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自己的能力,獲得一步步的提高。

瞭解了兩種思維模式下的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不同認知和反應後,我們再跟隨著《終身成長》,將視線依次放到體育、商業、人際關係和父母、老師和教練對孩子的教育上,看看這兩種思維模式對人們的想法和行為的影響和以及怎樣更好的運用“成長型思維”。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1. 體育

經常關注體育運動的人可能會聽說過“冠軍相”或“冠軍氣質”之類的詞。它們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有些人天生就是冠軍嗎?在很多人看來,體育運動是極其注重天賦的,但是這兩個詞卻不是表示天賦的意思。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和它們相近的詞,叫做“秉性”。它是一種“當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而行時,依然能夠挖掘和尋找力量的能力”,正是這種“秉性”,決定了勝利的歸屬。

許多人不理解這種特質從何而來,其實它也源自於成長型思維模式。因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人們更從容的面對挫折,並制定出更好的策略,引導人們採取最有利的行動,而不是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一樣沉浸在自己的天賦中,無法專注於當前的事件,失去應有的水準。

2. 商業

在這部分,作者列舉了若干案例,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思維模式的領導對公司產生的影響,她指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應該是謙虛、勇敢、不斷進取,即使面對失敗也依舊保持信念,相信能夠帶領公司走向成功的領導,而不是能力出眾、卻非常自負、不能接受批評和競爭,自認為是天才的人。後者往往過於在意自己的能力,並急於證明,而沒有把注意力放到真正應該重視的地方,比如接受下屬的創新方案等,這類領導通常會給公司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是巨大的損失。

作者還指出,公司不應該因為員工的聰明而獎勵他們,這種誇獎方式會讓新人過於看重個人成就、依賴誇獎。而應該因為他們的主動性,不斷學習和不懼挫折而獎勵他們,這種獎勵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努力、更積極主動,也更堅強。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3. 人際關係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愛情(友情)是需要經營的”,這也是成長型思維所主張的。一段戀愛關係中,成長型思維引導人們去理解問題,嘗試著共同修復它。同時能夠和伴侶互相鼓勵,共同成長,發揮各自的潛能,並實現理想。

不只是處在婚戀關係中的人們,擁有一段友誼的人們同樣如此,成長型思維可以讓朋友互相肯定,給予彼此勇氣,促進雙方共同成長。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卻想要尋找完美、永恆的關係,一旦發現對方的缺點,便覺得難以接受。同時認為如果需要付出努力,就說明兩人的關係存在嚴重的問題,因此不願意修復兩人的感情,導致雙方逐漸疏遠,最後不得不分開。

4. 父母、老師和教練對孩子的教育

卡羅爾·德韋克認為家長和老師要向孩子傳遞成長型思維,就要傳遞注重過程和成長的信息。要避免對他們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評價的讚揚,而是要誇獎他們的努力過程,誇獎他們通過自身實踐、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學習而達到的成就。通過這種方式,向他們傳達這種信息——技能和成就是通過努力獲得的。

當孩子面臨挑戰時,要讓孩子感到安心,就不能從智力和天賦方面入手,這樣會讓他們擔心暴露自己的不足而變得更加不安。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則要教導他們怎樣從失敗中學習,告訴他們未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批評孩子時,要“建設性”地批評,比如可以幫助他們制定下一步的學習計劃,讓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需要聽到的,應該是這個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成長型思維”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我說《終身成長》中蘊含著“大道理”的原因——它不但能使我們的思想和生活發生根本性變化,同時還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

第一步:接受

接受自己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事實以及接受它出現時帶來的危害。

第二步:觀察

明確激發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的原因,觀察它出現的時機。

第三步:命名

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名字,給他一個你不喜歡的名字,提醒自己不想成為這種人。

第四步:教育

告訴他你是如何計劃從挫折中學習並繼續前行的,和他一起走過這段旅程。

改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並不能解決你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但是它確實可以讓人們變成更積極努力的人。許多人聽了這個“道理”,做出了改變,已經成功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其實我們並不需要聽那麼多的道理,我們只需要幾個“真正的道理”,然後用一生去實踐它。眼前就有一個,你會選擇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