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恩師給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樂意,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莫言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位作家了,他在2011年憑藉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文學功底不可小覷。

莫言的恩師給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樂意,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你們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成名的嗎?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同年,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莫言創作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都高度評價了《透明的紅蘿蔔》。然而,這篇文章之前並不是叫這個名字。

1984年,29歲的莫言順利地考入了文學系,後來開始正兒八經地寫小說。這年冬天,他寫出了中篇小說《金色的紅蘿蔔》。據他自己後來回憶,當時他在宿舍裡僅花了3天時間就寫出了草稿,加上1天的改抄,這篇小說一共用了4天。

寫完後,他把小說拿給恩師徐懷中先生看,徐先生當時已是頗有名氣的作家。他讀完小說很是欣賞,卻覺得題目取得不好,便隨手給他改了兩個字,於是《金色的紅蘿蔔》就變成了《透明的紅蘿蔔》。

莫言的恩師給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樂意,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多年後,莫言稱當時這樣改,他心裡其實並不高興。但估計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篇小說竟一炮而紅了,而小說題目中的"透明"二字,也成了熱詞,大家都說用得妙!

事後,莫言仔細想來,發現這兩個字改得當真是有意思,給人一種夢幻想象的空間,之前的"金色"二字根本比不上,此後莫言便感激了恩師幾十年。

小說寫完30多年後,已拿下諾貝爾獎的莫言在2017年想起這段往事,仍感慨萬千,專門寫了首打油詩來感謝對方,詩如下:

蘿蔔原本不透明,

恩師妙筆點龍睛。

學習先賢寫夢幻,

不才因此得虛名。

莫言的恩師給改了兩個字,當時他還不樂意,後來感激了幾十年

論詩本身,這確實是一首沒什麼意境的打油詩,但卻讓我們看到了莫言對恩師的感謝。

文學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的奇妙,一詞就能夠將作品的靈魂體現出來,這也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