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正想要的,都是“主動的孩子”。

昨晚,孩子說她要去做作業,然後,她很認真、很投入地做了兩個多小時。而且作業的質量很好,效率高出往常好幾倍。


這樣反常的情況,相信許多人都曾經歷過。在某個時刻我們突然很認真,願意很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沉浸其中,也樂在其中。而且做出的效果也出奇得好。


然而這樣的高光時刻很少出現,似乎可遇而不可求。沉浸其中的人幾乎做到了身心合一,是完全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


我相信,一個發自內心主動做事的人是健康的,高效的和幸福的。

父母真正想要的,都是“主動的孩子”。


雖然很多父母都希望擁有聽話的孩子,但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主動的孩子”。然而他們自己並不知道。


他們往往以孩子的現實表現論英雄。比如,孩子考上了名校,做了名企高管,賺了很多錢,當了高官,成了企業家……

這樣的結果當然挺好,但是,這些只反映了一個人的表象,而不是本質。


每一個表象都不足以反推出教育的成功。成功的教育,並非必然培養出這樣的人; 成為這樣的人,也並不能證明教育的成功。


成功的教育不是培養聽話的孩子,也不是培養說不清楚的“好孩子”,而是培養“主動的孩子”。


但是許多父母都有個這樣一個誤區。他們以為自己想要的就是好孩子。而且他們更進一步認為,好孩子是父母教出來的,好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


其實,教,只是表象。真正的好孩子(主動的孩子)、好學生(主動的學生),都是孩子自己長出來、自己學出來的。


教,就是說孩子處於被動地位。一旦被動,孩子的意志必然或多或少被壓制。由於教的人更多是從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出發,而不能感受到孩子的真實感受,因此孩子的心理必然某種程度上被忽略、被傷害、被壓抑、被扭曲。

這種情況下,教出來的必然是被動的孩子。

父母真正想要的,都是“主動的孩子”。

相反,積極主動的孩子,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被滋養出來的。


積極主動的孩子,能充分釋放內心的能量和意志,長成自己本該成為的樣子,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為什麼需要“主動的孩子”?先打個比方。


孩子就像是莊稼種子。種莊稼的時候,除了最重要的種子,農民需要考慮的是: 在合適的季節,合適的地域,選擇陽光充足的土地,把土壤疏鬆,使土壤溼潤。


至於種下後,種子什麼時候發芽?長的速度有多快?長得有多高?長成什麼樣子?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都不是農民應該干涉,能夠干涉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由種子自身決定。


因為種子的內在能量與基因決定了它的成長路徑與結果。農民只需要提供好的外在條件: 為莊稼除除草、施施肥,生蟲時為它們打藥,乾旱時及時灌溉……

這就是農民最重要的工作。而且農民也只需要做這些維護工作。


莊稼的核心是種子。農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種子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長成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


如果農民強力干涉種子內部的成長,就是越俎代庖,必然得不償失。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那個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人人耳熟能詳。

父母真正想要的,都是“主動的孩子”。


然而,人們觀察種子時聰明透徹,看待孩子時卻容易糊塗起來。


種子與農民就像孩子與父母。孩子成長得主動,就能夠釋放天性,活出自己來。這就像種子釋放出內在的能量,展開基因蘊含的秩序。


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像農民維護莊稼一樣,做好服務,呵護好孩子。只做幫助孩子的事,不做多餘的、干涉孩子的事,甚至破壞孩子成長秩序的事。


然而,許多父母總會對孩子提出非分的要求和過分的期望。就像是農民想要干涉種子的內在秩序一樣。

換句話說,其實許多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虐待中。當然,這些父母不願承認。


他們把孩子教得很被動,想要的卻是“主動的孩子”。這無異於抱薪救火。

父母真正想要的,都是“主動的孩子”。


主動的孩子,“主動”發自本心。而不是在家長、老師的壓力下做出來的“主動”。因為壓力下的“主動”依然是被動。


有些孩子,表面上看似主動,內心卻不情願。只不過,他們屈服了壓力,把這些痛苦壓抑了起來。


被壓抑起來的痛苦不會消失,它自帶反抗動力,其實就是本心的自然張力。


孩子內心的矛盾雖然被掩蓋、被控制,但是矛盾自有呈現的通道。

比如,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做作業拖延、粗心、不耐煩。這些即是孩子內心矛盾的呈現。


所以,覺察到這些之後,父母就要果斷地改弦更張:多做滋養孩子的事情,不做過多幹涉。這樣孩子才有機會長成“主動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