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複雜性和不成熟性

東南亞11國政治體制有兩大主要特徵:一是政治體制形態複雜多樣,二是政治體制發展尚不完善。

東南亞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複雜性和不成熟性

一、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具有複雜性

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看,“東南亞從來不是一個政治上高度一致的地區,組成東南亞的各國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的不同都要大於組成歐洲的各個國家”。世界普遍存在的政體形態在東南亞都可以找到,不但是形態多樣,即使是“實行同一類型政治體制的國家內部,也往往會在權力主體的產生方式、國家機構的組織形式、權限、任期等方面有所差異。”如同為立憲君主制的泰國、柬埔寨和馬來西亞,泰國的王位世襲,柬埔寨的王位由專門機構選任,馬來西亞則是9名世襲蘇丹“輪流坐莊”;又如實行總統制共和制的菲律賓和印尼,前者的總統由全民選舉,後者直到2004年才開始民選,而同樣實行此類政體的緬甸,其總統是由議會代表組成的總統選舉團推選。

東南亞國家政體多樣化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根源也有現實因素,既有主觀選擇也有客觀無奈。從歷史上看,15、16世紀開始,東南亞地區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依次將本地區瓜分殆盡,各宗主國在實施殖民統治的過程中,按照各自意願向殖民地灌輸了各種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深刻地影響了戰後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和精英們對獨立後本國政治發展道路的選擇。從現實來看,東南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有躋身發達國家的新加坡,也有位列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緬甸和老撾,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決定了政治發展與政治體制的多元。

東南亞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複雜性和不成熟性

2013年10月12日,越南武元甲大將國葬儀軌

另外,政治學中的”政治文化“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發展狀況除了與該國或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政治體系設置緊密相關外,也受到該國或該地區民族和人民的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影響,每一個政治體系都植根於對政治行為的一類特定導向中。東南亞地區有著全世界最複雜多樣的民族、宗教和文化體系,素有“人種博物館”和“宗教博物館”之稱。“東南亞最引人矚目的現象無疑是人種的大雜燴”,“各個種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還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這也是造成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多樣化的重要因素。

二、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具有不成熟性

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的不成熟性具體體現在制度建構不完善、體制架構不穩定和多數政體的威權主義特質等三個方面,這三者相互作用,互為表裡,從政治穩定的角度看,獨立之初,東南亞各國普遍面臨經濟基礎落後,社會矛盾激化,導致政局不穩的問題,從而引發政權更迭和軍事政變,頻繁的政權變動使得這些國家不能集中精力開展經濟建設,極易引發新一輪政治危機。從戰後獨立到20世紀80年代的四十多年間,東南亞地區政治發展基本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

東南亞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複雜性和不成熟性

高坐印尼總統寶座32年(1966-1998)的政治強人蘇哈托

從政治體制建構的角度看,政治發展的不穩定帶來的是政治體制建構的多樣與多變。一些國家政權更迭或發生軍事政變後,原有的政體模式和程序多被廢除和革新,新的當權者希望通過新的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政體的不斷變動,無法為國家政治發展提供一個相對固定的平臺,反過來又影響政治穩定,並導致東南亞政治體制發展至今仍不完善。

一般認為,東南亞國家政治體制發展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實行西方議會民主政治的“民主試驗期”。泰國、緬甸、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等國獨立後都實行過多黨議會民主制,但終因無力解決複雜的政治經濟矛盾而以失敗告終,被軍人政權或奉行威權主義的“強勢政府”所取代。

第二階段即所謂“威權政治”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除了陷入戰爭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外,東南亞其他國家無一例外地實行了威權統治,有的是軍人政府,有的是一黨獨大或“政治強人”長期執政。如泰國在1947年至1991年間,除1973年至1976年是短暫文官政府外,全部為軍人執政;緬甸1962年起是以奈溫為首的軍人集團掌權。其他國家則是以某個“政治強人”為核心的威權政府,如印尼的蘇哈托、新加坡的李光耀、菲律賓的馬科斯等。

東南亞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徵——複雜性和不成熟性

菲律賓“政治強人”馬科斯雕像,1986年因選舉舞弊下臺

第三階段是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過渡時期,這一時期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以菲律賓馬科斯下臺為標誌,東南亞的威權主義國家先後開始政治轉型進程,如泰國1991年開始實現以民主程序為基礎的政府更替;1998年印尼領導人蘇哈托在群眾運動中下臺,新政府開始政治體制改革;1981年新加坡工人黨在選舉中首次打破人民行動黨獨佔全部議席的格局,三年後新加坡開始實行非選區議員制,保障反對黨代表在議會的存在。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威權主義的衰落和民主的興起被亨廷頓稱為“現代世界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一進程的發生,與各國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多元化、民眾政治參與意識的興起密切相關,而統治精英們也意識到需要進行體制方面的變革。

參考文獻:

[1] 《劍橋東南亞史》(第一、二卷),尼古拉斯•塔林著,賀聖達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東南亞概論》,祁廣謀、終智翔主編,中國出版集團,2013.

[3] 《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張錫鎮,臺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