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东南亚11国政治体制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政治体制形态复杂多样,二是政治体制发展尚不完善。

东南亚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一、东南亚各国政治体制具有复杂性

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看,“东南亚从来不是一个政治上高度一致的地区,组成东南亚的各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的不同都要大于组成欧洲的各个国家”。世界普遍存在的政体形态在东南亚都可以找到,不但是形态多样,即使是“实行同一类型政治体制的国家内部,也往往会在权力主体的产生方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权限、任期等方面有所差异。”如同为立宪君主制的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泰国的王位世袭,柬埔寨的王位由专门机构选任,马来西亚则是9名世袭苏丹“轮流坐庄”;又如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菲律宾和印尼,前者的总统由全民选举,后者直到2004年才开始民选,而同样实行此类政体的缅甸,其总统是由议会代表组成的总统选举团推选。

东南亚国家政体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因素,既有主观选择也有客观无奈。从历史上看,15、16世纪开始,东南亚地区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依次将本地区瓜分殆尽,各宗主国在实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按照各自意愿向殖民地灌输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和精英们对独立后本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从现实来看,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有跻身发达国家的新加坡,也有位列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缅甸和老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政治发展与政治体制的多元。

东南亚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2013年10月12日,越南武元甲大将国葬仪轨

另外,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发展状况除了与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系设置紧密相关外,也受到该国或该地区民族和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东南亚地区有着全世界最复杂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体系,素有“人种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之称。“东南亚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无疑是人种的大杂烩”,“各个种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还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也是造成东南亚各国政治体制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二、东南亚各国政治体制具有不成熟性

东南亚各国政治体制的不成熟性具体体现在制度建构不完善、体制架构不稳定和多数政体的威权主义特质等三个方面,这三者相互作用,互为表里,从政治稳定的角度看,独立之初,东南亚各国普遍面临经济基础落后,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政局不稳的问题,从而引发政权更迭和军事政变,频繁的政权变动使得这些国家不能集中精力开展经济建设,极易引发新一轮政治危机。从战后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四十多年间,东南亚地区政治发展基本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东南亚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高坐印尼总统宝座32年(1966-1998)的政治强人苏哈托

从政治体制建构的角度看,政治发展的不稳定带来的是政治体制建构的多样与多变。一些国家政权更迭或发生军事政变后,原有的政体模式和程序多被废除和革新,新的当权者希望通过新的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政体的不断变动,无法为国家政治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台,反过来又影响政治稳定,并导致东南亚政治体制发展至今仍不完善。

一般认为,东南亚国家政治体制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实行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民主试验期”。泰国、缅甸、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国独立后都实行过多党议会民主制,但终因无力解决复杂的政治经济矛盾而以失败告终,被军人政权或奉行威权主义的“强势政府”所取代。

第二阶段即所谓“威权政治”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除了陷入战争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外,东南亚其他国家无一例外地实行了威权统治,有的是军人政府,有的是一党独大或“政治强人”长期执政。如泰国在1947年至1991年间,除1973年至1976年是短暂文官政府外,全部为军人执政;缅甸1962年起是以奈温为首的军人集团掌权。其他国家则是以某个“政治强人”为核心的威权政府,如印尼的苏哈托、新加坡的李光耀、菲律宾的马科斯等。

东南亚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菲律宾“政治强人”马科斯雕像,1986年因选举舞弊下台

第三阶段是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菲律宾马科斯下台为标志,东南亚的威权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政治转型进程,如泰国1991年开始实现以民主程序为基础的政府更替;1998年印尼领导人苏哈托在群众运动中下台,新政府开始政治体制改革;1981年新加坡工人党在选举中首次打破人民行动党独占全部议席的格局,三年后新加坡开始实行非选区议员制,保障反对党代表在议会的存在。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威权主义的衰落和民主的兴起被亨廷顿称为“现代世界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这一进程的发生,与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多元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兴起密切相关,而统治精英们也意识到需要进行体制方面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剑桥东南亚史》(第一、二卷),尼古拉斯•塔林著,贺圣达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东南亚概论》,祁广谋、终智翔主编,中国出版集团,2013.

[3] 《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张锡镇,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