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西周禮樂編鐘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混亂時期,由於周朝禮崩樂壞,導致諸侯混戰,群雄割據,為了爭奪資源進行了長期的混戰。這段時期的特點是諸侯國數量眾多,戰爭規模小,戰爭次數頻繁,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各諸侯國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總是疲於應對各種衝突。

不過,仍然有一個國家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第一大強國,這個國家就是鄭國。雖然到了春秋時期,鄭國被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攻滅,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春秋初年,它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西周疆域圖

鄭國能率先崛起,最關鍵的原因是連續出現了三位優秀的國君,雖然這三位國君治國時候的側重方向不同,但是初代國君鄭桓公成功奠定了鄭國強大的基礎,而繼位的國君又總是能在先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得國家的綜合國力穩步發展,十分紮實,因此這三位國君被稱為鄭氏三公,受到了鄭國百姓的愛戴。

鄭氏三公各有特點,鄭桓公仁義愛民,鄭武公銳意進取,鄭莊公堅韌隱忍,經過三代人共同的努力,國家日益強盛,其中鄭武公在鄭桓公意外身亡後,力挽狂瀾,繼承了先人的遺業,並且開疆拓土,使鄭國具備了稱霸的資本,堪稱承上啟下之人。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周平王東遷事件

護送平王東遷繼承父親職務

鄭國的初代國君是鄭桓公,桓公是周厲王的弟弟。這個時候距離周武王分封已經過去了許多年,不過因為周朝屢次遭到犬戎的攻擊,不堪其擾,因此到了周宣王執政時,宣王將鄭地分封給了鄭桓公,這就是鄭國的由來,鄭地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南部,宣王希望鄭國能成為抵禦犬戎、護衛京都的第一道防線。不過鄭國在這裡只存在了幾年,就搬遷到了中原地區,因此這個地方也被稱為舊鄭,和後來在新鄭地區建立的鄭國有所區別。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犬戎服飾

雖然舊鄭附近有犬戎的威脅,但是鄭桓公仍然兢兢業業地治理此地,他在鄭地推行仁政,教化百姓,修建溝渠,改善環境,因此深受鄭人的愛戴,除此之外他還同時兼任著周朝的司徒,憑藉行事公正仁愛百姓也贏得了周人的支持。不久後,周朝遭到犬戎的進攻,由於之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使得諸侯對他十分失望,不肯前去救援,只有鄭桓公帶領鄭軍孤身作戰,最終和周幽王一起在驪山被殺。鄭人推舉其子繼位,就是武公,鄭武公雖然繼承了鄭國國君之位,但是卻沒有繼承父親在周朝的職務。

鑑於犬戎的威脅日益加大,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決定將國都遷往中原地區,以此來躲避戰亂,鄭武公也一起出兵護衛天子東遷,據《竹書紀年·卷五》中記載:

"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

由於護送有功,武公被任命繼承父親的職務,繼續擔任周朝的卿大夫。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鄭桓公浮雕

鄭武公和父親不同,鄭桓公首先是周朝的臣子,將精力全部放在了治理周朝的國事之上,在得到了封地後,才將部分精力分配到鄭地的治理之中;而鄭武公繼位伊始,就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治理鄭國,無心參與周朝的管理,因此這個職務對他來說,象徵意義超過了實際意義,是維繫周鄭關係的重要紐帶。

從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由於周王室在犬戎面前不堪一擊,再加上其放棄了祖先的基業選擇東遷,周朝的統治力進一步衰弱,諸侯對周王室失去了信心,對天子的號令陽奉陰違。不過周王室雖然衰弱,但是體量猶存,仍然在當時的諸侯之中有重大的影響力,諸侯不敢在明面上做出忤逆的行為,因此東遷之事才被鄭武公所看重,願意派兵護衛周天子。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鄭武公像

這趟護衛之行,參加的諸侯不僅要用自己的財富來保障軍隊的行對,還有可能面臨犬戎偷襲的風險,而收穫卻十分有限,付出和收入極其不對等,因此許多諸侯不願意出兵,在接到了天子號令後裝聾作啞。鄭武公本來也可以選擇不出兵,但是鄭桓公本身就是周天子的親弟弟,比起其他諸侯,和周王室的血緣關係格外緊密;而且他考慮到憑藉此事有可能獲得周天子的青睞,有可能在將來獲得某些便利,於是最後毅然決然地出兵。

通過之後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出,鄭武公這次賭博行為賭贏了,他和其子鄭莊公在之後對中原小國進行征討時,周王室基本沒有對鄭國進行太大的干涉,因此鄭軍可以在四戰之地肆意縱橫,攻佔了大量土地,為之後莊公稱霸奠定了基礎。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遷移後的鄭國地圖

開疆拓土先後攻滅虢鄶兩國

為何當初鄭桓公要將鄭國從舊鄭遷到新鄭地區呢?這裡邊有著桓公的雙重考慮。首先,桓公十分體恤百姓,他不希望自己的國人受外族侵襲之苦,整日提心吊膽,生活艱苦,其次他也親眼目睹天下諸侯紛爭,產生了分一杯羹的想法,因此希望藉助中原富饒地區實現鄭國的霸業,為子孫創造一片基業。

在有了這個想法後,桓公曾經向太史伯諮詢此事的可行性,太史伯十分支持他的決定。據《史記·三十世家·鄭世家》中記載:

"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

太史伯的話堅定了桓公的搬遷之心,於是他向周幽王請示搬遷的事,鑑於桓公對周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周幽王答應了他的請求。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虢石父就是虢國人

可是中原地區寸土寸金,哪裡有地方安置舊鄭的百姓呢?最後在多方的協調下,虢、鄶兩國各自拿出五座城池,合計十座城池來安置鄭人,最終建立了鄭國,這個鄭國也是我們熟悉的春秋強國。這件事情在當時十分有名,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這十座城池也被稱為寄孥之地,也是意在提醒鄭國這片土地並不屬於鄭國。

到了鄭武公時期,鄭武公憑藉強大的國力,僅僅用時三年就先後吞併了虢、鄶兩國,並且同時攻佔了周邊的八座城池,將寄孥之地變成了鄭國的國土,之後將舊鄭殘留的百姓全部遷移到新鄭,極大地提高了本國的實力。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鄶國舊址

不難看出,當初太史伯的話得到了驗證,虢、鄶雖然也是重要的姬姓諸侯國,但是由於國君不思進取,僅僅靠著依附周王室就希望能得到庇護,佔據天選之地卻不懂得如何利用,早晚會成為諸侯爭霸的犧牲品。周王室此時已經缺乏對天下諸侯的約束力,所以虢、鄶滅國是大概率事件,唯一的區別就是歸於何人之手。

因此太史伯的支持堅定了鄭桓公帶領百姓搬遷的決心,鄭桓公在意外獲得封地後,一躍從大夫成為諸侯,難免動了去中原地區爭鋒的想法,並且邁出了寶貴的第一步,那就是從邊疆烽火之地遷移到中原富饒之地,從而獲得發展的空間。但是他還沒來得及進行下一步的行動,就意外身亡,缺乏對身後之事的策劃。國人只能在倉促間推舉鄭武公繼位,此時鄭國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虢國博物館的文物

不過鄭武公臨危受命後,沒有辜負鄭國人的期望,銳意進取,東征西討,為鄭國開疆拓土,實現了父親的遺願。他名正言順地佔據了曾經的寄孥之地,也得到了周天子和其他諸侯的默許。新鄭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平原地區,這裡耕地肥沃,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既可以成為連接周邊國家的商業樞紐,又可以作為優秀的兵源地。除此之外,鄭國的幾個特大城市比如"京城"、"虎牢城"都是當時十分堅固的城池,使得其他諸侯不敢輕易進攻。

嚴格遵循周禮規定冊立太子

就在鄭武公雄心勃勃地開拓進取時,周平王對他積極開疆拓土、極力拓張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平王雖然找不到鄭武公明面上的錯誤,但是卻敏銳地覺察到了鄭國的崛起會對周室產生威脅。之後的事情證明了平王的感覺十分準確,鄭莊公執政時,常常假借天子之名去征討其他的諸侯,壯大了自身的實力;更為惡劣的是他還做出了數件挑釁和侮辱周王室的行為,使得周天子威嚴掃地,顏面喪失。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周禮》

因此平王為了限制住鄭武公,要求鄭武公歸還虎牢城以東的封地和百姓,這點讓鄭武公十分為難,虎牢城是連接中原和西北的咽喉要道,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說中天下第一猛將呂布就鎮守此處,可見虎牢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除此之外,鄭武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建設虎牢城,並將其視為守衛鄭國的重要屏障,如今失勢的周天子一句話就要收回虎牢城,他心中自然憤懣難平。

但是在仔細權衡利弊後,鄭武公還是選擇服從周天子的號令,歸還了虎牢城和其東部的封地和百姓,他已經察覺到天子希望以此事限制住他擴張的舉動,於是接下來將治國重心從對外攻伐轉移到國家建設上。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虎牢城遺址

此後,鄭武公娶了申國公主武姜為妻,這本是一場政治聯姻,可是貌美的武姜卻深得武公寵愛,於是武姜趁機請求鄭武公冊立她喜愛的小兒子叔段為太子。據《史記·三十世家·鄭世家》中記載: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請公,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為莊公。"

正是武公的這個正確抉擇,為鄭國選出了一位明君,使得鄭國國力進一步加強,最終成為春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筆者認為,鄭武公之所以沒有聽從武姜的枕邊風,主要是有三個原因導致的。第一,武姜身為申國後人,如果自己死後她的權力過大,那麼其政治立場肯定會偏向申國,進而損害鄭國的利益。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鄭武公劇照

自己作為周朝宗親,姬姓後人,理應帶頭遵守周禮中冊立太子的規定,那就是冊立嫡長子為太子,這樣做可以確保鄭氏政權得到周王室的承認,而天下諸侯也無法以此事為藉口來進攻鄭國。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武公自己就是臨危受命,在倉促間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其中波折自然不必細說,因此他希望避免因為權力交接而引發的潛在威脅,也希望自己的後人能和他一樣,將先人基業發揚光大。通過觀察,他認為寤生的綜合能力和治國手段要優於叔段,事後叔段引發鄭國內亂,被莊公以雷霆手段鎮壓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這三點原因,共同決定了武公決定冊立寤生為太子。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鄭氏三公雕像

結語

鄭武公的一生是高光的一生,他雖然繼承了父親的遺產,但是鄭國比起許多老牌諸侯國,還是存在著分封時間較短的問題,在國家建設上先天不足。但是他能正視問題,銳意進取,勵精圖治,最終為莊公稱霸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鄭武公執政時期始終高舉兩面大旗,一面是"愛民",一面是"尊王"。愛民自然不用說,是絕大多數諸侯的選擇,春秋時期的生產力十分有限,農業是各個諸侯國的支柱產業,因此人口是各個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只有人口數量提升上去,一個國家才能獲取足夠的勞動力量和軍事力量,因此當時的國力比拼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人口的比拼。但是人口和其他資源也有著重要的區別,那就是人口是可以遷徙的,如果他們認為在某地無法生存,為了活命寧肯背井離鄉,另謀出路。不過鄭國的農業和商業皆十分發達,百姓富強,不光鄭人安於在此地生活,舊鄭的百姓和其他弱國的百姓也不遠千里遷徙來鄭,極大的提高了鄭國的實力。

在其父的成果上鞏固了寄孥之地,為其子稱霸奠定了基礎

出土的鄭國文物

至於"尊王"更是鄭武公的先天優勢,更難能可貴的是鄭武公能夠充分地利用這項優勢。雖然當時周王室的影響力與日俱減,天子的號令不被諸侯認可,但是在另外的層面上,諸侯和諸侯相爭時,卻能彰顯出周王室的存在價值。倘若某個諸侯沒有做好表面文章,公然反抗周王室,那麼其就會成為出頭鳥,被其他諸侯扣上犯上作亂的帽子。接下來許多諸侯就會聯合起來進攻"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以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將其消滅,然後堂而皇之的瓜分其資源。

鄭武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比如出兵護衛平王東遷、歸還虎牢城等行為緊密地團結在周王室周圍,又藉著周王室至親的旗號四處攻伐卻不被問責,不僅鞏固並擴大了父親的基業,也為其子稱霸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從這點上來說,他的功勞冠頂鄭氏三公,是當之無愧的承上啟下之人。

參考文獻

1《竹書紀年·卷五》

2《史記·三十世家·鄭世家》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益儒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