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7)

先忤後合

“先忤後合”中的“忤”為相背、相反的意思。“合”指吻合、符合。這一成語的意思是,先說與眼前的實際相反的話,後來的事實證明說的話與實際契合。

典故出自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人間訓》講的春秋時宋國人的一段故事:“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解(通懈,懈怠的意思)。家無故而黑牛生白犢。以問先生(這裡指孔子)。先生曰:‘此吉祥,以饗(xiǎnɡ,供奉,祭祀鬼神)。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使其子以問先生。其子曰:‘前聽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復問之,奈何?’其父曰:‘聖人之言,先忤而後合。其事未究(沒明白),固(姑且)試往,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復以饗鬼神。’歸,致命(傳達先生的話給)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宋,圍其城。當此之時,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壯者死,老病童兒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諸城守者皆屠之。此獨以父子盲之故,得無乘城。軍罷圍解,則父子俱視。”

這一故事說的是:春秋的時候,都於睢陽的宋國有一樂於行善的人家,一家三代都堅持不懈地做善事。有一天,他們家裡養的一頭黑色的母牛無故生出了一個白色的牛犢,一家人都覺得奇怪,黑色的母牛怎麼會生一個白色的牛犢呢?是不是不吉利呀……當時正好孔子在宋國,於是老人就讓兒子去請教孔子,讓聖人說說是吉是兇。孔子聽了,說:“這是吉祥的預兆啊!應該祭祀鬼神。”一家人聽了十分高興,就照孔子的話做了。

令人沒想到的是,過了一年,老人的眼睛無緣無故地失明瞭。湊巧的是,這一年他家的黑母牛又生了一個白色的牛犢。老人家就叫他兒子再去請教孔子,問是吉還是兇。他兒子說:“前次牛生白犢,先生說是吉祥的預兆,我們聽從了先生的話,您老人家的眼睛卻失明瞭。現在為什麼還要去問他呢?”老人說:“你懂得什麼!聖人的預測,先背離後來的事實,而後相合。事情還沒弄清楚,你姑且試著前往,再去問一問先生。”兒子只好又去問孔子。孔子回答:“這是吉祥的預兆,還應該去祭祀鬼神。”他回家把孔子的話傳達給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毫不猶豫地說:“還照先生所說的去做。”他們又照孔子的話做了。

沒想到事情又過去了一年,老人的兒子的眼睛也無故地瞎了。老人的兒子覺得孔子的話真是胡說八道,把兇卻說成吉。

後來,驗證孔子的話的時候到了。楚國攻打宋國,包圍了他們所在的城。城內的軍民奮勇抵抗,楚軍圍了好長時間也未能把城攻破。城內的人斷了糧食,最後竟然出現相互交換子女殺食、劈開骨頭作柴燒的嚴重情況。所有的成年男人都戰死了,連老年人、病人、小孩子都上了城牆,堅守城池,使楚軍不能攻下。楚王大怒。最後,城被楚軍攻破,所有守城的人都被屠殺了。而這家父子因為眼瞎的緣故沒有被派去守城,卻活了下來。戰爭結束,圍困解除,這對父子的眼睛居然復明了!

《商丘縣誌》也記載了這件事:“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而黑牛生白犢,問孔子,曰:‘此吉祥也。’居一年,父無故而盲,其牛復生白犢,又問孔子,曰:‘此吉祥也。’居一年,其子無故而盲。其後楚攻宋,圍其城,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家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由於這一典故,“先忤後合”後來便被作為成語運用。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馮夢龍在他的著作《情史》中就用了這一成語:“相悅也,幾至相殺,為母者太狠矣。屍旁一縛,竟成赤繩之系。情在一染,歡結百年。先忤後合,反成佳話。”

“先忤後合”用在軍事上,其意思與上面略有不同。漢朝宗室、西漢時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文學家劉安在其《淮南子·兵略訓》中說:“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收斂),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先忤而後合,前冥而後明;若鬼之無跡,若水之無創。故所鄉(同向)非所之也,所見非所謀也。舉措動靜,莫能識也……是謂至神。”(因此用兵的方法,把柔和顯示給敵人,而用剛強來迎擊他們;把弱小出示給對方,而用強大作為憑藉;用收斂來對付它,而用擴張來接應;將要向西,而先表示向東;先要背離而後才會合,前面昏暗,而後面光明;像鬼神沒有行跡,像水一樣沒有創痕。因此所每向的地方不是所要前往的地方,所見到的事物也不是所要圖謀的。舉止措施前進停止,沒有人知道他的動向……這就是最高的神明。) (3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