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孩子(0

諎曖1


您好,我是一名哺乳育儿顾问,从我的职业经验里来分析,您所说的“0-6岁”这个命题范围实在太大了。

在0-6年的时间跨度里,一个新生命经历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站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这几个阶段的孩童心里变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万万不可用简单的“哭了到底抱不抱”这样的思维方式一刀切去考虑。

如果回答的简单明了一些。可以从哭闹,是属于“心理需求”,还是“生理需求”来分析。

举几个例子:

㈠在新生儿期,0-3个月左右,几乎绝大部分哭闹,都会是生理需求。比如饿了、困了、尿不湿不舒服、肚子不舒服等等。小宝宝对这样的生理现象无能为力,只能用哭来表达。这个阶段,就必须要抱,要安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经历好这个阶段的宝宝,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才能给后面的身体、心理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逐渐变成一个自信心强,有足够安全感,有能力安抚自己的厉害宝宝。

㈡如果是1岁的宝宝,此时的哭闹会掺杂非常多的心理需求。比如,对玩具不满意,对妈妈忽略了自己不满意,对游戏环境不满意等等。

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还是需要家人非常多的耐心引导,为孩子解释现象,帮助孩子理解因果关系。同时,又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必要时拒绝孩子的要求。

所以在这个阶段,抱抱,可以当做安抚的工具,让孩子感受到挫折的同时有妈妈温暖的怀抱陪伴,就可以了。

㈢再大一些比如3-4岁的孩子,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有相对固定的小伙伴。虽然有些宝宝,还是会通过哭闹来解决问题。但这时候的家人,建议站在引导、给建议的角色,而不再是冲到第一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是为孩子形成独立人格打下基础。

分析完以上几点,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准吗?

我在自己的专栏也会聊到儿童发育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我!



聊喂奶的王老师


0-6岁的孩子哭的时候家长需要不需要抱?这件事不是看孩子犯没犯错,而由于0-6岁年龄是儿童身体和心理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跨度不小。

看到问题的描述,家长和成年人必须清楚,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还也有孩子的权力。

0-2岁孩子还没有出现自我意识,情绪与“重要扶养人”共生。其他年龄段,成年人触碰孩子的身体,首先孩子必须要同意。

0-2岁

此月龄的孩子哭时,第一时间去拥抱。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还不是很好,只能通过“哭”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个阶段的孩子“哭”的背后都是传达非常真实的内心感受。

可能是“害怕”的哭、“饥饿”的哭、“疼痛”的哭、“需要被关注”的哭、“不舒服”的哭……总之人类最初使用“哭”声来呼唤养育者解决“生存问题”,最终能够让自己“活下来”是非常智能和高级的。

不存在家长所谓的“一抱就惯坏了”的后果。这是不懂孩子的成人,因自己心中“恐惧”的结论。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特点。

并且透过这个观点你会发现,成年人往往观点层面时时带有评判,比如: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应该的还是不应该的,能还是不能等等。

成人不要期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理解家长多辛苦,也不要在这个年龄段使用“哭声免疫疗法”,因为这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阶段。

如果此时“安全感”建立不良,孩子没办法完全信任“重要他人”,那么在未来养育中,家长会觉得非常麻烦和吃力。

2-4岁

此月龄的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我”的存在。很多家长认同“恐怖的两岁”概念,但是我想说,你应该庆幸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行为表现。

是家长的不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儿童独立”才有“孩子淘气”、“不听话”这种感觉。

此阶段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做两件事——“认识情绪”和“建构规则”。

“认识情绪”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在情感,使用语言明确的表达感受。

“建构规则”是让孩子清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家长们会发现,他有情绪的时候你去抱他们他有时候是抗拒的。

这时家长就要意识到,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抗拒拥抱,那么陪伴在旁边就可以。当情绪透过“哭闹”这个行为释放出去后,家长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拥抱,再去抱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情绪释放完毕后,会来找家长“求抱抱”,此时不要拒绝他,或者以“惩罚”为借口不去拥抱他。

家长“拒绝”的行为,代表不接纳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拥抱孩子,并且明确的告诉孩子:“妈妈非常爱你,但是你过分的行为妈妈不能接受!”

也就是向孩子就表明:我接受你的情绪,但不接受你的无理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哭”不仅是要解决生存问题,他们的心理有了更多的成长和变化。

他们“哭”可能是对“完美”、“执拗”、“秩序”、“空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需要。这需要家长系统学习才能清楚。

4-6岁

孩子进入学龄前阶段,如果此前的养育铺垫都比较良好,那么孩子哭闹的行为会有所减少。否则就需要参照以上年龄来做,可能由于家长在养育的时候有些干扰或替代,导致孩子的心理年龄发展滞后。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课业进入到日常生活,孩子的“哭”多半是由于“压力感”、“不自信”、“挫败感”导致。家长就需要在这些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在这个年龄段,家长拥抱孩子更需要尊重孩子本身,征询孩子同意后才能够有身体接触。要让孩子学会“拒绝”!

这样做也是在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就是:“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可以触碰我的身体!”

总结

0-6岁的孩子哭闹,家长要不要去抱孩子?这个问题的主体是孩子,客体是家长。问题的本质是询问“行为”,而不是背后的“事件”。

客体要为主体服务,0-2岁,孩子“哭”就是呼唤,家长要立即给予拥抱。2—4岁拥抱孩子,告诉孩子:“我接纳你的情绪,但不能接收无理行为。”4-6岁孩子有“拒绝”拥抱的权力,让孩子知道,无论你是“好的”、“不好的”、“对的”、“不对的”,作为你的爸爸妈妈,我都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伴你。

所有的0-6岁养育都在让亲子关系能够相互平等和信任,爱才得以在家庭中流动。最终都是做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安全感”的建立。


儿童观察员佳霖


孩子(0-6岁)哭了,如果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第一个动作应该是去抱,但抱住孩子并意味着事情的结束。

幼童哭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比方说摔疼了、委屈了、伤心了、耍小脾气了、撒赖了......

抱住孩子后第一时间确定是否受伤(特别是小月龄的宝宝),受伤及时送医。如果没有,就再询问TA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哭。如果TA能及时告诉你原因,就针对原因去解决。

如果委屈、伤心,TA的情绪需要宣泄,就抱着TA安抚,让TA哭一会,疏导情绪。

如果是耍小脾气了、撒赖,就给TA几分钟自己梳理情绪,然后等TA平复下来后告诉TA哪里做的不对。

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早期的关爱能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一生受益的。

所以,孩子哭了,先抱住,意味着你在关注TA、保护TA、爱护TA,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该安抚的安抚,不该纵容的绝不纵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