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放化療後為何容易出現食管瘻口?怎樣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食管癌也是嚴重危及人類生命的惡性消化道腫瘤,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位居第四位,由此可見,對於消化道腫瘤我們同樣也不能忽視。食管癌的發生與飲食有著很大的聯繫,在食管癌的高發地區,糧食和飲用水中的亞硝酸胺的含量非常高,通常是其他地區的好幾倍。有研究表明,食管癌的發病與家族遺傳有一定的影響。

食管癌放化療後為何容易出現食管瘻口?怎樣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食管癌

那麼,為什麼食管癌在放化療後容易出現食管-氣管瘻呢?

由於食管緊鄰氣管,二者之間僅靠一層平滑肌相隔。由於他們之間特殊的結構,從而造成了食管癌在放化療後,一方面因食管惡性腫瘤在放化療時缺血壞死,容易形成瘻口;另一方面食管惡性腫瘤在放療時也會損傷到正常的粘膜組織,容易形成瘻口。從而出現食管瘻的概率就高了。而食管-氣管瘻佔食管與其他部位的瘻口的80%以上。

食管癌放化療後為何容易出現食管瘻口?怎樣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食管癌放療

食管瘻有什麼臨床症狀呢?

出現瘻口的患者會經常在進食時出現強烈的、刺激性的嗆咳,停止進食或飲水症狀可緩解或不明顯。這是由於食物經過瘻口流入氣管引起刺激性的咳嗽;還有就是體位也會引起,由於患者平躺在床上的時候,消化道的分泌物就會流入氣管,也會引起刺激性咳嗽。此時,我們應該半臥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得消化道的分泌物直接流入胃部。

如何判斷出現食管瘻呢?

結合病史及以上的臨床症狀,一旦高度懷疑我們首先行食管的碘水造影,看看是否存在瘻口,看看造影劑往哪個部位流?瘻口的位置及大小。明確存在瘻口後,我們再胸部CT+三維重建,這樣就就可以很直觀地測量出瘻口準確的大小。當然了,我們也可以通過胃鏡檢查去發現瘻口,但胃鏡有一點不好,容易損傷到食管內的腫瘤,造成出現,從而出現瘤體破裂出血影響鏡頭的清晰度,對於瘻口比較大的還以看,對於一些較小的瘻口就不容易發現了,相對比而言,無論從病人舒適度、經濟、安全方面來說,碘水造影優於胃鏡檢查。

食管癌放化療後為何容易出現食管瘻口?怎樣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食管碘水造影能早期發現食管瘻口

一旦確診出現瘻口,我們該如何治療呢?

對於確診食管瘻的患者,首先就是需要禁食,靜脈營養或插胃十二指腸營養管來進行營養的補充。另一方面還需使用抗生素來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由於惡性消化道腫瘤引起的瘻口都為腫瘤晚期的患者,身體情況較差,基本不適合行手術治療。此外,我們對於出現食管瘻的患者在胃鏡下放置食管支架(金屬覆膜支架、室間隔封堵器等等)。支架放置完畢之後,我們仍需禁食一段時間,同時靜脈高營養或胃十二指腸流質營養液補充營養。

對於放化療後引起食管狹窄,不能放置支架,胃鏡又不能通過狹窄部位、同時又出現食管瘻口的患者,我們同樣也需要禁食,然後再行空腸造瘻,經過腹部放一根營養管進去,通過此管往裡打流食進行營養支持治療。

食管癌放化療後為何容易出現食管瘻口?怎樣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抗擊癌症###健康科普挑戰賽##頭條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