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塔:厲害的人比你少努力卻比你收穫多

有些人每天都很努力,日復一日,多少年忙忙碌碌不曾停歇,生活狀況卻一直沒有明顯改觀。

有些人今天看書,明天買課,後天參加培訓,過兩天又出現在各種沙龍活動中,學演講,學寫作,學引導,學拆書,學運營,學短視頻……但學的越多,越找不到方向,越迷茫。

而另有一些人,做的事情很少,效果卻很顯著,你還沒想明白,他們已經成了身邊的明星,常常出現在聚光燈下,各種資源都向他們傾斜。

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

關鍵原因就在於: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思維層面不同,有的人被困在較低層面一葉障目,有的人站在高處運籌帷幄力出一孔迅速破局。

那怎樣才能從較低的層面上升到較高的層面來解決問題呢?

古典老師的《躍遷》一書中介紹的高效能塔,可以幫助我們看透問題,在不同層級間自由往返,提升解決問題的效能,用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收穫。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高效能塔,內容分兩部分:

  • 高效能塔與效率層級
  • 如何用更少努力獲得更大收穫


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高效能塔以及它有什麼用。

一、高效能塔與效率層級

高效能塔:厲害的人比你少努力卻比你收穫多

如上圖所示。高效能塔分為三層。

第1層,是資源層,指個人為某件事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情感等等資源。

有些事情,投入足夠多的資源,就可以取得成果。

比如我女兒,有時為了週日能玩,就會選擇週六上午和下午刷完所有作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就會做時間規劃,把週六早上3個半小時和下午2個小時全部投入到完成作業上,有人約也不出去,這樣有了足夠的時間投入,她就能搞定作業。

我們從小就被訓練這種思維,努力就出成果,投入就有回報,所以我們很多人遇到問題,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在這個思維層面打轉轉,比如白天搞不定工作就晚上加班,加一天不行就加一週,加一週不行就加一個月、一個季度、一年……

但其實這種思維,只是高效能塔的第1層。

第2層,是方法論層,指從使用資源、提高效率的方法上著手來提高效率。

當你採用某種方法做事情時,往往難以避免方法自身的侷限——無論你投入再多時間、精力,這種方法也沒法搞定事情。

比如小遠想通過讀書來提升編程水平,一開始每週讀2小時,沒什麼效果,後來每週讀10小時,還是沒什麼效果,再後來,每天讀3小時,依然沒什麼效果,再後來,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用來看編程書,可是依然沒什麼效果。

小遠的做法,就是在資源層不斷加大投入,希望可以獲得突破。但這種資源投入,其實並沒什麼效果——只要過一段時間,他看過的東西就忘了,技術水平幾乎沒有任何提升。

為什麼呢?因為通過讀書提升編程水平這種方法本身存在問題,它的效度很差,只能讓你瞭解一些知識,不能把知識內化為能力。

所以,小遠發現自己投入更多時間並沒取得更好的效果時,就應該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用的方法對我的目標有效嗎?
  2. 使用這種方法,只要我投入更多資源就能有更大效果嗎?
  3.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我達成目標嗎?
  4. 有哪些人使用了與我不同的方法獲取了更好的效果?他們是怎麼做的?


這樣子,小遠就可能跳出資源層面,上升到方法論層,找到更好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效率。

就提升編程技能這件事而言,小遠跳出資源這個框框一看,就能發現——設計DEMO反覆練習是更有有效的方法。

還是提升編程技能這件事,對有的人來講,無論他怎麼投入資源,無論他換什麼方法,都難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此時就需要再拔高一層,進入第3層。

第3層,是目標層,指從價值判斷出發,考慮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標。

有幾位通過在行向我諮詢(在行APP或小程序內搜索“安曉輝”可找到我)的程序員,就遇到過“不管換什麼方法、投入多少時間,都很難提升”的問題,還有的人的問題是“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覺得投入不進去,感覺非常迷茫”。

此時往往是因為目標出了問題:從現實角度分析覺得自己應該提升編程技能,從個人角度來看則不確定提升編程技能是否就是自己的追求。

當一個人對目標產生了懷疑,不認同某件事情就是自己魂牽夢縈必須實現的目標,看不清做這件事的意義時,他就很難通過投入更多資源獲得更好效果,也很難通過更換不同的做事方法取得成果。

此時就應該停止在資源層、方法層打轉轉,應該跳出來,問問自己:

  1.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2. 如果做成這件事,對我有哪些意義?
  3. 如果不做這件事,會發生什麼後果?我可以接受嗎?


這麼一問,就可能發現,啊呦,原來我做軟件開發,僅僅是因為這份工作收入比較高,而不是喜歡,並沒有將其作為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打算,所以做著做著,適應了高薪後,就會漸漸覺得倦怠。

那此時就可以再問問自己:

  1. 有哪些事情,是我更願意追求的?
  2. 我糾結難斷的這件事,能以哪些方式和我想追求的事產生聯繫?


也許這樣的提問,能幫助我們發現原來所做之事的新意義,讓我們重獲動力,繼續提升,繼續做下去。

對某個目標失去興趣,導致無法在相關的事情上取得成果,這是在目標層探索所能解決的一類問題。還有一類,是因為目標太多。

比如超級上進的小倩,2019年定了學習英語通過CATTI三級筆譯和口譯、晉級三級拆書家、拿到CFA證書、每天跑一萬步、從零開始將一個讀書公眾號運營至10萬關注等目標,做著做著發現,自己力不從心,無論把時間管理做到何種精細程度,無論採用何種高效的精力管理方法,都搞不定這些事情。

小倩的問題,就應該在目標層考慮,從個人發展戰略角度來審視,篩選那些對自己更重要的、實現了意義重大不實現損失慘重的目標,這樣就能聚焦,就能做得更少,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果。

高效能塔把效率分為資源層、方法論和目標三個層級,簡單有效,特別適合我們這些經常埋頭苦幹被困在某個思維平面上的人使用。它是一個有效的思維工具,能幫助我們跳出當前所在的思維平面來看問題,在更高層面找到更好的問題解決策略。

二、如何用更少努力獲得更大收穫

那麼,問題來了,具體到生活和工作中,要怎麼用高效能塔呢?

兩種用法:

  1. 由低到高設問,尋找解決策略
  2. 自頂向下規劃,避免陷入低水平的勤奮

一個一個來說。

高效能塔:厲害的人比你少努力卻比你收穫多

所謂由低到高設問,尋找解決策略,指的是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沿著資源層、方法論層和目標層來探尋解決之道。具體做法,可以這樣逐層提問:

  1. 投入更多的資源(時間、精力、金錢、人脈等)能否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2. 我正在使用的方法合適嗎?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3. 這個目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符合SMART原則嗎?


舉個例子,小白想學演講,買了本《高效演講》,開始學習,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看這本書,可過了三個月,書的內容滾瓜爛熟了,可還是無法完成一次演講,要麼不知道講什麼,要麼站到人前就發抖、失聲。

結合小白的例子,就可以用逐層提問的方法由低到高尋找解決策略。

首先問,小白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看書,就能學會演講嗎?

答案是不能,他已經投入了所有業餘時間,已經把書看了N多遍了,再看還是那樣。

接著問,看書學演講這種方法合適嗎?

答案是它可以幫助瞭解演講相關的知識,但不能把演講知識轉變為演講技能。

那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的培養演講技能呢?

網上搜索,或者問問身邊會演講的人,就會了解到看別人演講、寫逐字稿、拜師、自己錄音錄視頻練習、找同好者小範圍互助練習、參加專業的演講培訓等等方法。

那接下來,小白就可以選擇一種方法來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提升演講技能。很可能,他的問題在這一層就解決了,他經過一段時間,就能選擇某個話題進行一次公眾演講。

如果過了段時間,小白實踐了各種方法,還是沒提升,就可以上升到目標層來問自己:演講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答案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取決於小白的現實情況和價值判斷。

如果答案是,小白就可以繼續問,“我設定的學會演講這個目標,符合SMART原則嗎?”

如果不符合,就可以根據SMART原則來重新設定,然後再回到資源層開始投入,繼續學習。

如果目標已經符合SMART原則了,怎麼辦呢?

返回第二層,問自己:我當前所用的方法本身,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什麼?如果自己找不到答案,可以尋找使用這種方法且取得效果的人來諮詢,也可以尋找演講方面的老師來諮詢。

等到小白試驗出針對自己的有效方法,就可以再回到資源層,加大投入力度,快速取得成果。

這就是效能塔的第一種用法,由低到高設問的用法。

高效能塔:厲害的人比你少努力卻比你收穫多

現在來說第二種用法,“自頂向下規劃,避免陷入低水平勤奮”,它指的是,在開始做事之前,先明確目標,再選擇方法,最後再投入資源。具體做法如下:

  1. 先在目標層考慮,篩選出要實現的那個。具體問這些,這些目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我的可支配資源能滿足這些目標嗎?這些目標的意義是什麼?這些目標符合SMART原則嗎?
  2. 然後下降到方法層,針對某一個要做的目標提問,比如,有哪些方法可以實現這個目標?誰做過類似的事情?他用了什麼方法?每一種方法的前提條件、適用邊界、使用方法、效果都是怎樣的?通過分析,找到一種或兩三種方法來嘗試。
  3. 最後,選擇一種方法,制訂具體計劃,開始投入時間、精力、金錢等,進入執行層面。


這種自頂向下規劃的方法,軟件公司做項目時都會用到,比如先考慮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有什麼收益、對公司的發展有何意義等,然後問怎麼做、用什麼技術棧、採取什麼架構、採用什麼開發模型等,最後進入開發環節,制定項目計劃,投入人手、時間、設備等資源,把軟件做出來。

高效能塔的兩種典型用法,還可以融合使用,比如遇到問題後,直接跳到目標層來審視、規劃,比如自頂向下規劃時,搞不清楚什麼方法更有效,那就先跳到資源層,投入有限的資源先嚐試,看能不能在嘗試中發現好的方法。

如果能有機結合由低到高和自頂向下兩種方法,就可能避免低效率勤奮,就可能讓自己的付出更為高效,就可能用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作業來啦

相信你和我一樣,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沒心思學某種技能,比如年初定的某個目標遲遲沒有進展,現在,請你找一個這樣的問題,試著用高效能塔來分析一下,看能否找到解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