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記得初入職場時就看過這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當年把這類書都當做職場菜鳥技巧書來看,以為高效就是提高效率。殊不知,效能不等於效率。效能是一個場域,關係到個人意願與他人關係,知識習慣和態度信念。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行合一是效能。

這陣子疫情在家,重溫此書,就像見到了老朋友。看書的過程中,不再企圖囫圇吞棗那些高效的方法論,而是用心體會原則背後的智慧。明白了WHY就懂了WHAT。年輕人喜歡速成,但成為什麼樣的人速成不來,但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實現效能的基礎,信念驅動的人生會是高效能的。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習慣一:積極主動

最近媳婦在看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設限》,其中有句話媳婦劃了下來和我分享,“不要期盼奇蹟的發生,讓自己成為一個奇蹟。”積極主動的人擁有改變的力量,如果說這是一種能力,不如說這是一個決定和選擇,選擇創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環境的抱怨者。

習慣二:以始為終

方向永遠比速度重要,目標導向的生活是發揮效能的關鍵。而方向來自於哪裡比方向更重要,方向背後的價值觀是第一驅動力。那個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的追問是我們的終極方向,而過程就是我們的一生。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習慣三:要事第一

這是我們實現目標的方法論,有關有效地組織和分配資源。我們需要Focus,我們需要智慧抽絲剝繭,並專注在關鍵點上。而要事的排序和目標息息相關,因為角色的多重,每個角色都有要事,現實中分配好個人、工作、家庭的時間就很重要。

習慣四:雙贏思維

從雙贏開始,我們進入了公眾領域的成功原則。個人領域的成功是公眾領域成功的基礎,所謂修身才能治國,親親而仁民。恐懼和不安全感下無法發展出雙贏,我們生活在一個互以依存的社會中,合作能帶來高效能。欣賞和而不同的美,是一個企業、家庭、國家發展的基礎。雙贏思維幫助我們創造美好關係,更讓我們在多元的角度中看到1+1>2的力量。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習慣五:知彼解已

同理心是人獨特的地方,To understand and to be understood。發展傾聽的能力,當別人感受到了你的善意才會接受你的建議。人是情感動物,人做的所有決定和情感有關。教師的角色也是先要讓學生們感覺安全和被接納,才能完成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平衡兩者,提升溝通,達到雙贏。

習慣六:綜合統效

綜合統效是工作中最美的一部分。實踐綜合統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不以妥協為目標,也不止於合作,他們要的是創造性的合作。創新是綜合統效下的雙贏思維,互聯網更是綜合統效的多贏的模式。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習慣七:不斷更新

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不斷更新是生命的活力,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路。不斷更新始於謙卑和好奇心,終身學習的心態。有時候更新需要安靜成長的力量,求知而求真,明辨而敏行。

時代如洪流,而真理和原則在多變的時代中如磐石般讓人可以信靠,尤顯珍貴。自然有自然律,生命成長也有其律,期盼我們可以在這樣的原則中,活出我們獨特的人生。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對自己要有耐心,因為自我成長是神聖的,同時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規模的投資”。——節選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20年3月2日星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