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续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学习法,你也可以拥有

存续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学习法,你也可以拥有

牛津大学

你知道牛津大学是哪一年建立的吗?1096年

你知道牛津大学出过多少位诺贝尔奖吗?69位(世界第九)

你知道牛津大学出过多少为英国首相吗?27位

作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培养出不断颠覆世界常识,活跃于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近千年间始终在全球享有盛誉,都有哪些培养精英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呢?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的作者冈田昭人,首位获得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的日本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披露了牛津精英的培养方法,也总结了普遍存在于牛津精英的6种能力,有能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统率力、战斗力和表现力,还有与我们个人工作能力息息相关的创造力、分解力和冒险力。

存续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学习法,你也可以拥有

通览全书,日本人的严谨和语言轻松并存的写作风格,使得整本书轻松易读有收获极多。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牛津精英的两个学习思维方式:小课堂教学,游戏式批判。

尊重彼此想法与立场的小课堂教学

“小课堂”是教师与少数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获取知识并加深理解的教育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小课堂每周开设1次,每次1个小时,1名学生(或者2-3名)跟从1名指导教师(称为教授或者导师)

在“小课堂”这天之前,导师会要求学生每周阅读许多文献,在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导师提出的课题撰写并提交小论文。并不是将文献的内容加以整理即可,而是要对应课题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思考。每次“小课堂”上会以小论文为基础,与导师之间进行问答和讨论。

(选自《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第2~3页)

这个方法,通过学生的有目的的提前思考准备,一对一的问答式讨论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效率,在指导讨论中收获更多角度和维度的思考,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总结一下这个方法:

1、导师提前一周提供“课题”和“参考文献”

2、学生根据“课题”和“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和思考

3、学生写出“小论文”

4、导师和学生进行人数较少的讨论问答

5、学生总结讨论内容,内化理解

6、实践该课题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笔者深知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尤其是理科教学中,那些需要推理、演绎、归纳能力的学科,例如物理、数学等科目,灌输式或示范式教学,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方,根本达不到让孩子吸收知识概念,理解学习内容,并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求。

在牛津大学的教室里,都有一张“学习金字塔”图示,显示各种学习方式,半年后的知识留存率的多少,讨论加实践的知识留存率比被动学习要高很多。

存续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学习法,你也可以拥有

学习金字塔

我碰到过一个高三的学生,因为初中的字母运算能力偏弱,加之从小养成的“追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对于非常需要推理和演绎的物理科目,作对题目完全靠“直觉”。

为了扭转这个“思维痼疾”,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给他布置一个小的知识模块,让他提前就这个模块先总结知识点以及应用条件,上课的时候,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针对他整理的内容进行提问式讨论,提问中,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哇,这个公式还能这么理解!!这个结论原来是这么得出来的呀!!”

我问的问题其实大部分是:“这个概念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可以用在什么场景?......”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总结,会学会原来思考一个知识信息可以这样。

最后,我让他总结提炼刚才讨论过程中的收获,我没有任何板书的情况下,他的笔记本里满满当当的。课后,我布置几道相应的题目,留给他去应用,以及下节课需要提前整理的模块。

就这样,一个多月,

他的思维方式被我扭过来了,分析、整合、表达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深刻理解知识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尤其是物理科需要的推理能力,字母运算能力在公式的推导思考中,得到了加强。

这个小课堂教学法,适用于很多家长想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合信息,主题阅读能力的时候,时不时的给孩子一个与其成长阶段相符的课题,陪着他一起找资料,看文献,然后先输出孩子的思考,最后用讨论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课题。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个人的学习,找到学习领域的导师(该领域有答案有结果的人),拿出自己的思考,请教导师,一起探讨,你的精进效率会大大提高。

游戏式友好批判

课堂一开始,教授就指示3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就“教育是什么”进行讨论。但不仅仅是讨论这个课题,还要求我们互相进行批判。

首先,第一个人就“教育是什么”进行阐述,接着第二个人对第个人阐述的定义进行批判,然后第三个人对前面两人的定义进行批判,以这样的形式推进。时间是30分钟左右,讨论反复进行了数次,在讨论结束之后,全班就讨论内容进行谈话。

一个课题进行互相批判,实际就是整体讨论深化,借鉴别人的思考,改善自己的思考,把课题向着更高水平的问题认知进行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适用于团队解决问题,小组课程开发,学习小组学习某些知识。

因为大脑的天性,每个人对自己首先得到的信息和结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就是对的,加之“过度自信”的心理机制,非常笃定地认为自己的理解没有问题,限制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深度加工。而创造一个有规则的开放的批判环境,被批判者有机会听到不同角度地理解,即引发自己的思考,更加澄清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更加清晰,又能吸收别人的理解,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而批判者需要在现场快速思考他人的观点,给出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立场,而且需要有理有据,那么批判者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对课题的理解能力也相应的增强了。

上个月,有一个全国性的课程设计,分布在全国六个城市的伙伴临时在微信群里就各自对这个主题课程的设计进行讨论,笔者作为这次讨论的牵头人,就使用了这个方法:

1、每人阐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

2、其他五个人就阐述者的课程设计的不足或改善点给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改善点在1~3个,每个改善点必须给出自己的改善建议

3、阐述者澄清自己的想法,酌情接受其他人的建议

4、轮流阐述,直到每个人阐述完毕,讨论结束。

那天,我们从晚上八点半一直讨论到十二点半,每个人的课程设计都有了很多改良,也吸收了其他伙伴的亮点,而且整个氛围特别友好。

所以,这个方法需要注意的就是“友好”二字,有几点需要注意:

1、需要让一方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其他人认真听取

2、不要批判对方全部观点,明确区分同意、部分同意

3、只批判对方意见中不能认同的部分

4、对于自己批判的问题,必须提出相应方案

这样一来,还比较不好意思批判的伙伴,就会热火朝天地加入进来。

小课堂教学,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问答;友好批判法,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高效,流畅,而且极富激发性。在学习社群爆发式增长的信息爆炸时代,你也可以拥有。至于这本书中的其他方法,大家可以看看书,一定有让你马上就能上手的适合你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