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原创首发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民间社火

老朿官既非官名,也非人名,是新安百姓对百年前一任县令的爱称。

现在人根本没有见过老朿官,当然对老朿官长得啥模样说不出来。

但百余年来,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硬是把这位爱民如子的县令流传下来。

每年元宵节,新安县城都要闹社火。鞭炮锣鼓声中,花花绿绿的队伍里,总会出现一个被人们高高抬着的县官摸样的人物,扮演者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引起人们一阵阵开心大笑。孩子们追着叫着:“老朿官!老朿官!”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老朿官真名叫束清汶,1873年出生,山东汶上县人。当兵后曾任冯玉祥秘书和家庭教师。先后担任过涿鹿、桃林、潼关、新安、洛阳县长。其1927年5月至1928年春,任新安县长。

束清汶身体瘦小,着装简朴,但胸襟博大,敢说敢做。任职新安时期,正值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中,他秉承冯玉祥施政纲领(附束清汶所树“冯玉祥施政纲领碑”于文后),为新安百姓做了许多大事、好事,深得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姓“束”和“朿”字极近似,人们称呼他时,不想因“叔”音而自贬,便称之为“老朿”。又因他是县官,干脆叫“老朿官”。这位老朿官有许多故事在民间流传并被载入县志。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我替你剪短算了。”

当时,放脚、剪辫、穿短衫已成为时代潮流。但一些封建遗老阳奉阴违推诿拖拉,执行起来很有难度。除了加强宣传之外,束清汶命令城门卫兵和警察执勤时均带一把剪刀,一旦发现,即时开剪。束清汶一日上街,见一人还穿着长衫,便上前责问,此人连连答应“回去就剪!”束清汶说:“不必了,我替你剪短好了。”说着顺手从腰间抽出剪刀便剪。还有一日,他转到了一位士绅家中,见一女子还裹着小脚,当即下令,解下裹脚布挂在士绅的脖子上上街游行。如此一招,全县未放脚者再不敢怠慢。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你留着手走路哩!”

县城一绅士为一己之利,令佃户砌墙断路。束清汶听说后,立即赶到现场,责令他拆墙。绅士忙叫佃户去拆。束清汶指着绅士脑门说“叫人家拆,你留着手走路哩!”绅士不得不自己动手把墙拆掉。

“咋不回家上坟?”

县城中街有个理发匠叫白章子。束清汶常与他称兄道弟。这年的清明节,见白章子还照常营业,便问:“白大哥,为啥不回家上坟?”白章子叹气说:“干咱这行不光彩,叫开除族籍了,不能到祖坟上去。”束清汶一听,立即派人到县政府牵来两匹高头大马,与白章子并辔而行,一直到了白家祖坟。从此,再没人敢小看白章子,据说,后来白家清明祭祖,白章子不到不能烧纸。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别人能活,咱也能活下去。”

1927年,束清汶老家山东闹水灾。二儿子千里迢迢来到新安,陈述灾情之重以及三间老房之破旧,求父接济救助。当得知还不至于饿死人时,束清汶说:“别人能活,咱也能活下去。我这儿没钱,你回去吧。”儿子只得了几个路费走了。

“哪儿事,哪儿了。”

老朿官办公、判案,简洁明快,雷厉风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卓有成效推行了一整套改革法令。譬如:改衙门为政府;禁止跪拜礼;不准称县长为“老爷”;废除“八班衙役”,建立民警队;废除“十房”设置,设科、室办公;每天早晨带民警和公务人员出早操。有时还亲自击柝,催民早起。他处理民事案件从不坐堂,而是每天下午坐在政府门口接待告状乡民。有时还走街串乡即时处理民案。判案的罚款,不经手,不入库,叫来当地校长立即领走作学校经费。1927年全省县长政绩考核,老朿官名列第一。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束清汶相貌平平,衣饰简朴,不认识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堂堂一县长。一次在街上和一位壮汉相撞,壮汉欺他是瘦小老头,随口骂到:“你带裺眼啦?”(旧时牲口拉磨,人们用布或专制的眼罩遮其眼,防止它去吃磨上的粮食,称之为“裺眼”),束清汶看他是粗鲁无礼之人,不予理睬,径直走了。旁边的人说:“你可闯了大祸了,你骂县长了!”那壮汉急追到县衙门口,拉住束清汶跪地求饶。束清汶哈哈一笑:“你骂我,我当时就还你了。哪儿事,哪儿了。你现在跪下喊我老爷,才是骂我老祖宗哩。”边说边拉起壮汉,让他放心回家。

束清汶说话办事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执事新安不足一年,但新安民众与这位父母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28年春,他调任洛阳县长。临走当天,送行的百姓挤满了大街,男女老幼,挥泪相送。束清汶不得不沿途握别,大清早启程,一直到中午才走出县城。

翌年,束清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洛阳任上。消息传来,满城百姓,无不扼腕泪流。后来,为纪念这位曾有功德于新安的好县官,新安人创造性地在元宵社火表演中增加了“老朿官这一艺术形象,以便让人年年想起他、记住他。

百年县令老朿官,爱民美名代代传

1927年,束清汶竖立在县城西北瓮城内的冯玉祥施政纲领碑。现存千唐志斋。

“头条号”作者原创首发,引用须注明“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