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房子跌跌不休,股票反而屢創新高?

今年以來,房地產顯著下行,以身邊可觀察到的有限的狹窄的數據來看,真實成交價格較去年高點普遍折讓了20-30%,反而同期滬深300指數自1月2日收盤2969.54點,到9月2日收盤3853.61點,8個月漲幅高達29.78%,說好“只漲不跌的樓,只跌不漲的股”這是怎麼了呢?

這裡面還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隨著資本市場發展,現代人手裡的各種資產投資品也是挺五花八門的,從最古老的銀行活期,定期,銀行理財,到貨幣基金,股票,債券,期貨,期權,各種基金,P2P,不動產,藝術品等等不一而足,再不濟有個餘額寶,每天也能加個蛋。

不同的投資品,都會有個利率或者期望收益率,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多出來的錢是從哪裡來的?

存銀行的利息比較直白,銀行向借款人收取貸款利息,並將其中一部分作為存款利息轉移給存款人,多出來這部分錢來自借款人,但如果再多問一步,事情就開始複雜了,借款人的錢又是哪來的?

股票漲漲跌跌的,今天市值增加一萬億,這錢哪來的?明天減少一萬億,這錢又哪去了?這十年,買了房的都賺了錢,這錢又是哪來的呢?賺的是開發商的錢?政府的錢?還是買房人的錢?

這些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我比較認可的方式是一分為二,短期和長期分別看待。

短期的交易,比如股票,是一定要有對手方的,一個價格,有人買,就必然有人賣才能成交,買到手的股票,漲了之後必然有人願意接,才能賺到這筆差價,這裡可以講“你的收益就是我的損失”,房地產也是一樣,短期來說賺的就是下家的錢,價格遵循供需邏輯,前些年N個買家追著一個賣家,一天加十萬也有的是人搶,今年則成是N個賣家追著一個買家,這議價權自然就不同了。只是現在買家少,真著急賣的也不太多,交易量慘淡之下,價格的劇烈變化反而不引人注意。

短期的獲利幾乎只來自於“賣給他人”,或者說漲價,而長期的獲利則要豐富一些,比如股票有股息分紅,房地產可能有租金,當然還是有些產品長期也只能靠“賣給他人”,比如藝術品。

時間軸一旦被拉長,曲折被熨平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清楚和確定很多。對投資品而言,長期回報的構成也可以清晰的勾勒出來。

中國的資本市場期限太短了,期間還經歷了股改,全流通等節點性事件,前後數據缺乏可比性,這時候就需要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來看看一百多年來的變化規律。

簡便起見,各類資產均取1900-2018年這個時間段:

1、股票,以道瓊斯指數為例,漲了332倍,年均5%,考慮到道瓊斯還有長期的穩定股息率2%,合計總回報率為7%;

2、債券,美國國債歷史年均回報為4.7%,而高信用企業債的利差約為130bp,合計總回報為6%,略低於股票,這個也好理解,債券的回報是更確定性的;

3、房地產,這個需要參考全國房價指數,同期漲了53倍,年均3.4%;

4、黃金,同期漲了60倍,年均3.6%,略高於房地產。

同期,美國年均GDP實際增速3.1%(118年平均哦,老美真的蠻厲害的),疊加通脹2.9%,合計GDP名義增速6%

兩相比較,房地產和黃金的長期回報率略高於通脹率,債券長期回報約等於名義GDP,股票略高於名義GDP,從宏觀角度來說,國家的經濟發展歸根到底是來自企業的生產經營,股票和債券的回報來自於企業,而房地產和黃金作為實物資產,本身不創造新的價值,長期是靠漲價,故而與通脹一致。

(投資有個基本邏輯叫未來現金流折現,企業的價值,永遠是來自未來能夠賺到多少錢,並根據一定的風險溢價折算到現在,這是一切的根源。換言之企業現在賺不賺錢不重要,只要未來能賺很多錢就足夠了。)

既然是長期性規律,那自然也有短期波動,只是這個“短期”,對一個人來說可能一點也不短,比如美國上世紀60,70s,經濟發生了滯脹,在15年的時間裡面,房地產表現遠遠好於股票,房地產漲了好幾倍,股票一直不漲,但凡事必有反彈,80s之後,股票的的平均回報率高達10%,這可是連續40年,總共翻了45倍,連長期債券回報都高達8%,簡直牛到不行。

同樣的,中國在2007-2018年間,也面臨了這樣一個階段,07年股票見頂暴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48塊滿倉中石油”,同期“房地產永遠漲”成了國民信仰。

如果從上面的經濟增長+通脹的公式來說,你會發現這個根本就沒法解釋,實際GDP加名義通脹,往高了算也就12%,同期“只能反映通脹”的房地產的漲幅可是高達15%-20%,這是怎麼回事?

這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其一:市場利率嚴重扭曲,2007-18年,中國廣義貨幣M2年均增速為15%,這個數字很誇張,但更誇張的是影子銀行和各種剛兌平臺,真實增速高達20%,因為貨幣增長,房地產融資可以反過來創造信用,地產商和地方融資平臺都願意用超過10%的利率來融資,結果就是市場真實利率超過了10%;

其二:供需因素,在這種誇張的金融環境下,除了房子這類可以靠漲價還可以躺贏的資產,什麼正經生意的回報都顯得不夠高也不夠優雅,所以房地產自然是一枝獨秀,越漲越買,越買越漲,反過來,金融資產因為回報不足,只能越跌越賣,越賣越跌,哪怕很多企業其實挺賺錢的,沒人買股價也根本上不去。

但房地產對實體經濟有著極為明確的擠出效應,發展到極致的例子就是香港,大陸自然絕不可能走上這條路,所以近些年來一直在大力搞供給側改革去槓桿,貨幣增速大大下降,到19年7月,已經降到8.1%,不足前些年的一半,融資方面,禁止地方政府違規高息舉債,打破剛兌,一些資產甚至是銀行都被託管,民間P2P等高息產品大規模暴雷,現在還在買理財的都知道,超過8%的,就可能面臨損失全部本金的風險。

反觀今年的公司發展大多還不錯,除去一些業績很差的比如st股票,再扣除銀行這些體量大成長卻差的公司,今年上半年非銀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增幅達到了11.1%,遠高於8%的GDP名義增速,真實融資成本低了,企業自然直接受益。

經過這一番操作,市場重新在新的利率水平穩定下來,預計未來國債利率會維持在3%左右,而市場利率會進一步下降至5%,附加通脹的長期經濟增長預計約為8%,貨幣增速差不多維持在相匹配的程度,甚至有可能會低於名義GDP增速。

長期利率中樞的下移,已經反映在今年不同類別的資產價格漲跌上,而因為短期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而供需是由不同類別資產的表現對比來決定的,這就意味著國民信仰在未來很可能會像美國當年的經歷一樣,來一個大翻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