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走近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袁金凤

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杨中月 张亦农供稿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袁金凤

怀揣“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大国”的课题,我们走近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老干部支部宣传委员,常河村课外辅导站专业辅导员袁金凤,感知他的凡人小事,让我们眼前一亮: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着相当不错的可操作性。

常河村是江苏省海安市北乡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一次就有65人报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26位英雄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袁金凤身为常河革命老区一方子弟,挥泪继承先烈遗志,人生七十,在祖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艰难发展过程中历练成长。

袁金凤读小学时因祖国正值百废待兴,父亲拿不出五元钱缴学费,与升学普通初中教育失之交臂。但学习的事儿袁金凤仍萦绕心头,辍学在家,除了帮衬着大人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也有不少时间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嬉戏玩耍。他个子小力气弱,在孩子群中本来占不到什么便宜,可他那小嘴巴能说会道,讲村中英烈的故事、讲历史上的英雄故事滔滔不绝,不得不让小伙伴们刮目相看。其实他那优势完全得益于留意收集父辈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他二叔生前留下的那个小木盒里的藏书,诸如七字段、小人书,《三国志演义》,还有一本《康熙字典》都让他爱不释手。读书过程中碰到生字、繁体字,当初用老办法解决,字读半边不为错,后因“半字先生”洋相百出,学会了用字典。小伙伴们喜欢听袁金凤的故事,袁金凤愈加抓紧读书,尽管常常是生吞活剥、现买现卖,却歪打正着,朋友们那听故事的兴趣有增无减。有的伙伴听他讲故事嫌不过瘾,干脆把他小木盒里的书借出来读,你来他往,还回来的书越来越少,能讲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多,崇敬英烈、崇敬英雄的昂扬正气在孩子群中聚集。

1965年,村里兴办半耕半读的常河农中,袁金凤成了常河农中的第一批学生。在学校里边学习边劳动,还参加了生产大队的文艺宣传队。生活决定人生,长时期的文娱演出,袁金凤有了熟能生巧的顿悟,从说拉弹唱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文学的细胞分外活跃,一系列的文娱节目通过他的那支笔,那些个表演,颇为邻里乡亲喜闻乐见。1971年3月,袁金凤接受挑选当上了民办教师,为了“称职”这两个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吃苦不怕,享乐靠边,把从嘴边省下来的钱拜书籍报刊为老师,拜身边的人为老师,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值得一提的是参加了扬州师范学院的函授学习,大学学力不期而至,工作中的那种驾轻就熟的感觉终于来了。袁金凤教过小学,教过初中,担任过中学的教导主任,后来调到乡成人教育学校,专注成人教育,岗位尽管在变,但自费订阅书报杂志的的嗜好不变,退休前,袁金凤的藏书极值已是2千多册,妻子马永华很支持,她说:“老伴,老伴,两个人的事,老伴喜欢学习又不是坏事,他高兴,我也高兴!”

2010年袁金凤退休后,“君子不私其宝”,主动释放余热,把藏书摆上书架,义务对外开放。好事出门传遍常河村里的七邻八舍,读者盈门,袁金凤夫妻俩应接不暇,附近的麻将馆降温了,邻里间关系融洽,家庭成员和睦气候迥然。村民袁凤余曾因打麻将,夫妻吵架出了名,自从袁金凤图书对外开放后,爱上了读书,他在书中读到了大量的建筑知识和技术,现在已是小有成就感的项目经理,袁凤余的家庭和睦,妻子小鸟依人又出了名。袁金凤的家庭文化室,得到了地方党组织、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顺利通过了江苏省、南通市的联合验收,被认定为“四星级农村文化书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金凤不忘高举先烈们的旗帜,踏着先烈们的血迹,传承老区精神,建设美好家乡。袁金凤热爱书画,退休前利用节假日,起早睡晚,不远二十里,参加海安市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学成后办起了袁金凤家庭书画培训,十多年来分文不取,书画培训从几个孩子到二十多个孩子,解柠宇、袁李雯等多个孩子在市领导面前高水平高质量的书画创作,赢得在场人员的交口称赞。袁金凤家庭文化室不辍精益求精的服务,创新多口径品牌满足多口味受众,读书会,家长学吧,棋牌,广场舞,民乐演奏,绘画,摄影系列活动章法有致,持续经久。袁金凤参加的古贲老年民乐团组织落实,成员固定,在乡村文化节庆活动中频频出彩;袁金凤组织的常河村乡恋草根宣传队接地气,积极为愉悦农村农民文化生活,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尽义务,去年的四人女声快板《移风易俗办丧事》获得市二等奖;常河农民读书会已有120名骨干会员,围绕学以致用破题开局,通过党员活动日这个平台,定期集中交流学习心得,把其中最优秀的稿件集结成册,第一辑已收录40篇,既有农民作家、年高90岁的李志强老先生等的高瞻远瞩,也有在读高中生徐淼等新青年的肺腑之言;家长学吧“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牵手村妇联,成功操作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需求服务;……走近袁金凤,走进革命老区常河村,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芬芳扑鼻。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袁金凤这颗百姓学习之星,根植于革命老区,执著于砥砺前行,从农民群众中来,在农民群众中发光发热,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引发的共鸣势不可挡。有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千多年传统的文明中华,“学习强国”的路金光烨烨,就在前方,就在脚下!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海安市领导参观袁金凤家庭文化室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领导们观摩袁金凤书画培训班的孩子们即时创作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袁金凤在文化室里查阅图书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市领导在欣赏袁金凤的作品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罗志军(左一)在任省委书记期间来到袁金凤家庭文化室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袁金凤已结辑的部分作品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好家乡

“百姓学习之星”袁金凤在会上宣读终身学习倡议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