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所有女生:介意男朋友比自己小一歲嗎?”


作者丨葉二、韓小黃

編輯丨顧盼

來源丨AI藍媒匯(ID:lanmeih001)


諧音梗是要扣錢的,知乎還這麼頭鐵。


這不,知乎今天趕上母親節這個時間點,聯名南方黑芝麻糊搞起了“知乎變身知媽乎(芝麻糊的諧音)”的營銷,分分鐘就被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年薪百萬的知乎精英兒吐槽:還以為知乎糊了,白高興了一場。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知乎當然沒糊,還為這波營銷買了熱搜。目的也很簡單粗暴,就是盯上了母嬰這一金礦唄。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誰叫這些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年薪百萬的知乎精英兒對平臺商業化貢獻度實在太低,近幾年的知乎不得不尋求開放下沉。


內容泛化,運營下沉,知乎不僅是此次為瞄準新手媽媽這一用戶圈層而變身“知媽乎”,事實上,它早就成為了媽乎。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曾經的知乎,是直男的天下。


三年前,一位知乎作者抽調了平臺內3w用戶樣本寫了個爬蟲,直觀地展示出了知乎的男女比例——7:3。


這裡充滿了“人在宇宙,剛下飛船”的“逼”感,即便外界總是批判其平臺內的中科院研究員、海歸博士後的數字遠超真實世界,但這股“虛假繁榮”的根源恰來自於平臺鮮明的直男屬性。


炫耀的動力來自刻在雄性荷爾蒙基因中的攀比天性,一如雄獅怒吼、孔雀開屏。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那位用戶的爬蟲數據恰好可以證明這一點,彼時平臺內關於興趣愛好的高頻詞中,排名第一的是健身,排名第二的是攝影,接下來才是旅遊和閱讀。雖不夠硬漢,也絕對不娘。


但三年後的今天,即便沒有爬蟲數據來證實男女比例的變化,知乎的“娘氣”也早就暴露無遺。


如果具象成人格屬性,那就是從一個帥氣多金的霸道總裁,變成了一個八卦嘮叨的鄰家老姨。伴隨著內容話題方向的偏離,知乎完成了一次天雷滾滾的“性轉”。


還記得曾幾何時的一則傳聞:解散後的咪蒙團隊有核心人員入職了知乎。時過境遷,這則傳聞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但知乎確實越來越有咪蒙內味兒了。


她像一個鄰家大家、甚至是和藹可親的阿姨,以推薦問題的形式關心著只有你媽才會關心你的問題。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女性用戶稱,從前數月不打開知乎,邀請提問基本侷限於其標籤學校的報考問題,或是其標籤職業的專業問題。


總之圍繞學術、職場、專業等相關問題居多。


但時移勢遷,去年該用戶漸漸發現知乎邀請其回答的問題多為,“男朋友出軌還能繼續嗎”、“你第一個喜歡的愛豆是誰”、“陌生人啊,難過的時候你們都怎麼辦的”……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更有甚者,直接@所有女生:“介意男朋友比自己小一歲嗎?”


廢話長得帥就不介意了啊


首頁推薦更是精彩,總有一種錯覺在於知乎偷窺了你和男友的聊天記錄,且在你還沒生氣的時候它反而幫你過度解讀,向你發出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


“男朋友都30歲了還不上進,還要繼續交往下去嗎?”


“結婚是不是應該找一個更好的家庭?”


“一看就很貴氣的女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反正不是沒事就悶頭刷知乎的


當然,已經喪失了一部分話語權的男性用戶並未被知乎放過。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男性用戶表示,最早知乎是他獲取科技、代碼等知識的來源;現在知乎首頁突然開始關心起了他的夫妻關係。


“有男朋友遇到更好的男生應該怎麼辦?”


“網戀奔現睡一間房正常嗎?”


“異性合租會不會日久生情?”


或許吧,長得好看的話……


更可怕的轉變,來自新生代用戶的使用習慣,當不止一位95後、00後用戶將知乎作為排在微博之後的第二大“瓜田”,且這兩大平臺的熱搜內容也日漸趨同,知乎也就徹底完成了向“媽乎”的轉變。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現在的知乎,不需要去深究用戶男女比例的真實數字。

直觀上來看,它已經做好了徹底清洗“直男社區”標籤的決心。


這可以理解為知乎的再次破圈。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事實上,近幾年的知乎一直在嘗試破圈,只是越破圈,就越不像是人們認識的知乎。


熟悉知乎的人應該懷念它當年的模樣。


在成立最初兩年內,知乎嚴格執行不開放註冊,只積累了40萬註冊用戶。彼時,剋制的知乎確實積累了不少優質的用戶,李開復、徐小平、洪波等等都是知乎內測時的高頻用戶,甚至還出現了馬化騰的身影,後者以“自幹五”的身份,來知乎體驗產品。


當時知乎創始團隊也對知乎的內容進行整體把控,主動限制用戶的增長,並一直在強調其“認真討論,沉澱有價值信息”的內容導向。這也奠定了知乎的精英社區格調,拉來了第一批用戶,也鑄造了知乎的口碑: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微博之亂耳,無SNS之勞形。


這是知乎逼格的由來。


知乎,已成情感母嬰婚姻達人


但問題在於,知乎的社區精英氣質很受用戶歡迎,也有資本追捧,卻與商業絕緣,亦很容易被邊緣化。有類似困境的,還有豆瓣,一以貫之的文藝,可就很難賺錢。


知乎CEO周源,畢竟不是豆瓣創始人阿北,前者本就不甘心知乎就此小而美。


於是知乎的面前就一條路,開放與下沉,內容泛化,娛樂化。


效果是明顯的。


相關數據顯示,在2013年3月開放註冊過後,知乎用戶數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截至今年1月,知乎用戶數已達到2.2億。


從數十萬增長到2.2億,知乎的用戶結構也發生了大幅變化,二三線城市用戶增多,年輕用戶佔比也正在提高。知乎從一個小眾的討論社區真正進入到了人聲鼎沸的廣場,真正成為了“全民化”的知乎。


代價同樣。


海量的用戶湧入,知乎內問答突顯出回答虛假化、問題套路化等嚴重注水化問題,再加上知乎本身也在有意給予娛樂化、情感化內容權重,包括推出類似微博熱搜的知乎熱榜等等,知乎的內容策略以及生態都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


核心優勢的精英用戶也基本盡數流失,取而代之的是編故事段子營銷號,以及偽裝精英們,於是知乎便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逼乎”,這自然指的是知乎用戶內容生態是群魔亂舞,此前的精英社區氣質已然消失殆盡,純粹成為用戶們灌水自嗨的皇帝新衣。


再到現今的“媽乎”,知乎一步步破圈,一步步下沉,一步步唯流量,一步步謀商業。


對於知乎來說,這可能擴大用戶規模,擴大營收,以衝刺上市,只是面目全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