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流經南雄古市鎮的湞江兩畔,稻穗青青,蓮葉翩翩。微風吹過,蝦塘裡的小龍蝦鑽出地洞,探出水面。

這天清晨,豐源村的蝦塘田埂邊,“養蝦博士”張金燦正帶著工人們準備收籠。他用力從水中提起地籠,數十隻通身鮮紅的小龍蝦在籠裡“張牙舞爪”。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南雄稻蝦共作產業振興實訓基地

古市鎮地處南雄盆地,湞江斜貫其中,山間多山塘水庫,水量充足;且土壤耕作層以下多為陶泥和黃泥,保水性良好,適合發展種養殖業。2019年年末,古市鎮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碧桂園,大力發展稻蝦、藕蝦共作扶貧產業項目,打造龍蝦小鎮,實現與城區同頻共振,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里”。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稻蝦田

博士紮根稻蝦基地

推廣“養蝦經”

據瞭解,古市鎮以前養蝦技術水平較低,管理大都比較粗放;單一農田耕作畝產值不高,且因農村老齡化和空心化造成土地閒置問題。

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引進碧桂園稻蝦共作技術,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稻蝦雙贏”的目的,既保障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錢袋子”。

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植物病理專業的張金燦博士正是該稻蝦共作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他曾負責湖北天門稻蝦共作項目,積累了相關經驗,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養蝦博士”。他早出晚歸,白天在蝦田幹活,晚上回到實訓基地常常就剩下他一個人。

據介紹,在碧桂園集團,有許多像張金燦這樣的博士。這兩年,他們活躍在一線扶貧項目,貢獻自己的知識與力量。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張金燦博士

9月伊始,南方依然炎熱。在稻蝦共作示範基地,望著綠色的稻田,以及未漲水的田溝,張金燦繪聲繪色地向記者描述起“稻蝦共生”的場景。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養殖小龍蝦的稻田,外圍是小龍蝦出沒的水溝

張金燦介紹,蝦稻田是在稻田外圍挖了一圈環溝,環溝大概深達1.5至2米,寬達4至6米,環溝能為小龍蝦提供生存和棲息的場所。共生方面,小龍蝦的排洩物以及其活動對土質有一定的改良,能夠充當養分;而水稻又能在小龍蝦蛻殼或者躲避敵害的時候,給它們提供一些遮蔽。所以,從生態和農業的角度來講,這是雙豐收的。

解決季節性難題創收2至3倍

集聚行業資源形成產業示範

據瞭解,目前,全國市場小龍蝦需求量約為190萬噸/年,我國小龍蝦養殖規模達1680萬畝,總產量約163.87萬噸/年,仍然存在26.13萬噸/年的需求空缺,按照平均500斤/畝的產值計算,尚可發展104.5萬畝稻蝦養殖基地。

南雄稻蝦共作產業振興項目總面積約680畝,集中分佈在修仁村和豐源村,示範基地內規劃約30畝為小龍蝦良種繁育中心,規劃約100畝打造成藕蝦共作生產示範基地,打造約550畝為稻蝦共作生產示範基地。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小龍蝦入籠

張金燦算了一筆賬,稻蝦共作模式一般畝產小龍蝦300斤/年,水稻500公斤/季,畝均產值6500元,畝均利潤3000元左右;稻蝦共作與水稻種植相比,利潤要高2-3倍。

張金燦介紹,南雄養殖小龍蝦有一定優勢。就生長季來講,它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合小龍蝦生長。南雄的冬天結束得比湖北地區早,春天暖和得快,這樣的話,農戶養殖有兩個優勢,可以出早蝦及出大蝦,早點投苗,就早一點出苗,趕上市場好價格,避開五、六月份價格最低的時候。到了九、十月份,它的養殖季節也能夠稍微延長。總而言之,

南雄當地的稻蝦共作模式解決了養蝦的季節性問題。

記者瞭解到,稻蝦共作示範基地建成投產後,小龍蝦每年畝產成蝦可達300斤、蝦苗100-200斤,每畝利潤可達3000至5000元。

“稻蝦共作模式,養蝦跟種植水稻收入比可達到3:1”,張金燦說,通過發展稻蝦產業,帶入全產業鏈的信息和內容;計劃建設小龍蝦育種中心,目標是建成國家級的良種場,形成產業示範。

據悉,稻蝦共作項目目前彙集了眾多行業資源,已在深圳對接2000多家的餐飲店,鮮美的小龍蝦將被端上餐桌。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烹飪上鍋的小龍蝦

古市鎮黨委書記朱慧接受記者採訪談道,“下一步,古市鎮會打造稻蝦交易中心,從育苗、養殖、培訓到交易,形成了一個完整產業鏈,通過交易平臺的建立,以及餐飲、商場的發展,最終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從“輸血”到“造血”

精準扶貧走進村民心田

記者走進古市鎮豐源村,一棟棟樓房整齊劃一,村道上綠樹成蔭;站在新修建的村民廣場觀景臺,一望而去就是稻蝦共作基地,白鷺鳥時不時掠過稻田上空,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當地稻蝦、藕蝦共作示範基地充分帶動農戶參與種養,讓農戶實現就地就業。隨著基地建設規模越來越大,通過提供就業崗位以及廣泛帶動周邊農戶進行農田的改造升級,參與到蝦稻養殖中,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助力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

此外,當地農戶還可以通過出租土地獲得500元/畝/年的土地租金和務工獲得勞務收入,有效解決單一農田耕作畝產值不高,利潤率不高的問題,助力解決農村老齡化和空心化造成的土地閒置問題。

據記者瞭解,稻蝦、藕蝦共作項目已經給當地農戶帶來切實的好處。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張金燦博士跟他的蝦塘工人們

豐源村村民沈龍樹是稻蝦共作基地的工人,他很喜歡這份工作。沈龍樹跟記者分享道,工作不僅能學習到一門養蝦的技術有穩定的收入,而且離家近,能照顧到小孩。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在收籠撈蝦

而黃髮銀來自盛產小龍蝦的湖北潛江,跟隨項目組從潛江南下;撒飼料、施肥……這些對他而言,都熟稔於心,平時也會跟當地農戶交流養蝦心得。

村裡來了養蝦博士

豐源村村貌

90後返鄉創業者雷明富是丹布村的村民。這些年,他明顯感受到村容村貌發生的新變化:路擴寬了,農業生產規模變大,農民生活也更加富足了。“家裡有一定的養殖資源,家鄉發展快,政府政策福利好”,於是,他選擇回鄉創業,目前承包了村裡四十畝塘,經營藕蝦共養。創業前,他從碧桂園那裡專門學習到藕蝦共作技術;創業之初,建蝦塘、添置設備、挑選飼料,包括蝦塘進水排水,也得到不定期的指導。

雷明富今年4月份試投了一批蝦苗,收成可觀的話,明年將擴大種養規模。他告訴記者,預計今年蝦畝產值達4000元,每畝毛利潤在1500到2000元之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事實上,作為該項目的一支重要扶貧力量,碧桂園一直致力於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在當地發展稻蝦種養外,碧桂園還為村民提供現場參觀教學、蝦稻田間工程改造建設指導、種養殖技術培訓、生產服務、稻蝦銷售等支持性工作;整個基地兼具生產、示範、培訓功能,通過聯農帶農示範帶動促進稻蝦產業良好發展。

古市鎮黨委書記朱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項目引進來之後,村裡最大的變化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通過扶貧資金的投入,對土地進行整治,大片小田變大田,實現了大排大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基地為農戶提供技能培訓,提高種養技能;隨著扶貧項目的發展,鄉村振興的理念也更加走進老百姓的心中。”

產業興旺,關鍵是發揮地區產業優勢,引入社會、企業資源,挖掘、培育和壯大當地優勢產業。據瞭解,碧桂園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為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提供資金、技術、市場、渠道等資源,把鄉村自然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農產品資源等稀缺寶貴資源轉化為商品、推向市場,從而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發展優勢,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碧桂園下屬現代農業公司,在貧困地區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引導和扶持貧困村創辦合作社,已在廣東英德、江西興國、陝西耀州和藍田落地了無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項目、貝貝南瓜等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