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

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七)


条件最为艰苦!

安全环境最差!

当年,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维和行动,然而,达尔富尔的维和之路却充满坎坷、遍布荆棘、洒满鲜血。“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 世界许多媒体对联合国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的一致表述。

尚昌仪导演说,达尔富尔是他人生的一次历练。从此,他义无反顾地一次又一次,走进战乱未息的异国他乡,走进突如其来的战乱冲突,走进炮火硝烟的冲突战场,走进遍布地雷的死亡地带,走进酷热难忍的热带雨林,走进疾病肆虐的丛林部落,把维护和平的中国军队对世界和平的努力展现荧屏,把热爱和平的中国军人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告诉世界。

——编者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海报


达尔富尔,想说爱你口难开

2010年3月2日7时30分,随着阿联酋航空公司空客340的起飞轰鸣声,由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的境外拍摄拉开了序幕,我们摄制组一行四人前往联合国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的采访拍摄。


达尔富尔,你是我冒险的决定

2007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769号决议,授权向苏丹达尔富尔部署2.6万人的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以结束达尔富尔危机。2008年1月1日,UNAMID(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行动)正式接管达尔富尔地区的维持和平行动。

中国是第一个接受联合国邀请加入达尔富尔维和行动的国家,也是非盟之外最早向这一任务区派遣维和人员的国家。我们摄制组此行的目的就是采访拍摄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

空客340在数万米的高空中平静地飞行着,但是我的心情却始终难以平静。作为摄制组的总导演,这次达尔富尔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而冒险的决定。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全副武装的联非达团维和部队


新华网喀土穆2月17日电: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特派团(简称联非达团)发言人努尔丁·马兹尼17日说,联非达团维和部队的一支警察巡逻队16日在达尔富尔地区遭不明身份武装分子袭击,导致7名维和警察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马兹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袭击事件发生于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附近。当这支巡逻队在该地区执行任务时,突然遭一伙武装分子伏击。

这则消息是我的妻子和女儿在新华网上浏览到并让我阅读的,那一天我正准备去办理赴苏丹达尔富尔的签证。籍贯安徽的我和许多安徽男人一样,“大男子主义”是我在家中奉行的原则,于是乎,妻子和女儿从不干涉我的任何行动。但在得知我准备去达尔富尔采访拍摄时,很少关心国际局势的妻子和女儿很快成为达尔富尔问题的专家。

这天,我从她们母女俩的举动中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劝阻。尽管她们母女俩也明白我是那种一旦想干什么事就决不回头的人,但是,她们还是以她们的方式试图阻止我。

其实,这则消息我早已知道。因为我们摄制组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南达尔富尔州的首府尼亚拉,而那支遭遇袭击的联非达团维和警察巡逻队的营区和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区恰好一墙之隔。

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维和行动,然而,达尔富尔的维和之路却充满坎坷、遍布荆棘、洒满鲜血。据联合国网站公布,截止2010年2月,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行动已经牺牲了55名维和人员,其中包括33名军事人员、10名维和警察、1名军事观察员、2名国际文职人员和9名当地工作人员。

《中国报道》杂志2010年第2期刊载的《达尔富尔,充满荆棘的维和之路》一文指出:非洲联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是联合国正在进行中的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的维和任务区。

上面这段文字是世界许多媒体对联合国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的一致表述。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尚昌仪导演与坦桑尼亚维和士兵、达尔富尔儿童

在宁静的机舱内,我反复思考着“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这12个字,毫无疑问这也是我们摄制组即将面对的。


达尔富尔,你给我森严的直觉

我们于当地时间3月2日晚19时到达苏丹首都喀土穆,3月3日,在喀土穆办理了前往达尔富尔和联非达团采访拍摄的相关文件,3月4日一大早便乘坐联合国专机前往中国维和部队所在地——南达尔富尔的尼亚拉。

10时30分飞机顺利地降落尼亚拉机场。走出机舱,映入眼帘的便是手持AK-47步枪的武装士兵,随处可见。在机场的四周还停放着架着高射机枪的武装吉普车。也难怪,两年前从尼亚拉机场起飞的一架客机就曾遭遇武装劫持。

我们走下弦梯,一踏上达尔富尔的土地便有一辆标着“UN”(联合国维和标识)的吉普车在我们的身边戛然而止,随即一名联合国维和人员邀请我们上车,没等我们坐稳便快速起动,整个过程在近乎一分钟内完成。

几分钟后,我们便看见了身穿防弹衣、头戴钢盔的全副武装的中国维和官兵,吉普车在他们面前停下,一下车,官兵们没有通常见面的客套,几乎是连拉带扯地把我请上了国产勇士越野车,两名手持95式冲锋枪的战士一左一右将我夹在中间迅速驶离机场。

离开机场沿着一条柏油路,首先经过一个由苏丹政府军把守的哨卡,在用来作路障的水泥墩上,还贴着现任苏丹总统巴希尔的竞选广告。离路障不远的丛林中,停放着两辆标着“UN”与“UNAMID”字样的白色吉普车,车上是荷枪实弹的身穿防弹衣、头戴蓝盔的士兵。

我们的车队由五辆勇士越野车和三辆装甲步战车组成,给我一个因空气中弥漫着阴森的杀气而不得不戒备森严的直觉。

待车队进入正常的行驶状态,车上的带车干部才回过头来对我说:“尚导,我是维和工兵大队的副大队长刘希堂,欢迎你和摄制组到达尔富尔来。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迎接摄制组的到来,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啊!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达尔富尔地区的安全等级被联合国定位为四级,也就是应急行动状态。联合国规定的最高安全等级为五级,如果安全等级升级到五级,我们维和部队就必须撤离。另一方面,随着苏丹全国大选日益临近,派别纷争加剧,袭击事件频发。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9月份,达尔富尔地区发生各类武装冲突、袭击、抢劫事件86起,造成维和部队6人死亡,16人受伤。”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车队行进中

后来,刘希堂副大队长在得知我和他毕业于同一所军校时,我的这位校友才告诉我当天维和工兵大队为迎接我们摄制组到来的幕后实情。

对于如何把我们摄制组从尼亚拉机场安全地接到营地,维和工兵大队的领导们是煞费一番苦心的。

按照规定,所有人员在营区以外活动都必须穿着防护装备。也就是说,我们下飞机后,如果按照安全规定的情景应该是:立即让我们穿上防弹衣、戴上钢盔,然后在装甲步战车和荷枪实弹的士兵的护卫下到达维和工兵大队的营地。

维和工兵大队的领导们考虑到如果按照这样的安全规定迎接摄制组,对于来自和平安宁环境中的摄制组,无疑是给了一个“下马威”。大队领导唯恐惊吓着我们,所以破例没有让我们一下飞机就穿上防弹衣、戴上头盔。但是,为了我们的安全,他们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安全方案,而且防弹衣和头盔就放在我们的身后,一时遇到险情,护卫战士会立即给我们穿戴上。


达尔富尔,你令我时常遭惊吓

我们车队沿尼亚拉机场公路往东北行驶十来公里,通过了一个又一个苏丹政府军的哨卡,来到了联非达团南战区的“超级营地”,我们中国维和工兵大队的营区就在其中。

至于为何叫“超级营地”,我没有去考证。但我想,该营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可能是因为面积大、住有数千人的维和部队而谓之“超级”。

但在此后,我才真正领略了“超级营地”的“超级”所在。因为在达尔富尔的二十个日日夜夜里,我的感觉是只有在这个“超级营地”里,你才能有安全的感觉,才有可能踏踏实实地、心无顾虑地睡上一夜安稳觉。只要你走出“超级营地”,你随时随地将面临着遭受惊吓甚至是生命的威胁。

2009年9月10日,担任联非达团南战区副司令的中国军官韩志上校与一名来自中国的联非达团参谋军官从“超级营地”前往尼亚拉南战区司令部上班,刚刚驶出“超级营地”不到2公里就遭遇两名持枪武装分子的劫持。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大队

按联合国的规定,韩志他们是不佩带任何武器的。面对武装分子用枪顶着脑袋逼着交出车钥匙,两名中国维和军官沉着地与之周旋,加上恰巧有一辆“UN”标志的卡车正好快速驶来,才令两名武装分子仓皇逃离,劫持的图谋没有得逞。

韩志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与他相识于2007年的春天,地点是苏丹首都喀土穆。那一年,韩志在联合国苏丹特派团担任参谋军官,我到联合国苏丹特派团瓦乌任务区拍摄在那里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维和部队,途经喀土穆,韩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和摄制组,我们由此成为朋友。

韩志在达尔富尔这一危险的经历,是我的校友维和工兵大队刘希堂副大队长的当作一个故事讲给我听的。然而,刘希堂副大队长在讲了韩志的故事后的第三天,我的这位校友便有了一个关于他的历险故事可供我讲给我的朋友听,而且这个故事多少也与我有点关系。

3月8日上午8时30分,刘希堂副大队长带领38人、8台车辆,在坦桑尼亚维和部队的护送下,赴南达尔富尔的科尔·阿贝奇为在那里执行钻井任务的打井分队运送给养。我们摄制组四人也随同车队边行进边拍摄,于14时到达科尔﹒阿拜奇我维和打井分队的临时营地。按照原定计划我们摄制组留在了科尔﹒阿拜奇,跟踪拍摄打井分队,而刘希堂副大队长则带领车队返回。

15时45分,刘希堂副大队长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枪响,紧接着又听到连续的枪声。与此同时,灌木丛中跑出2名手持武器(1人手持轻机枪、1人手持火箭筒)的武装人员拦住车队,而灌木丛中一只只枪口正瞄准车队。

车队被迫停下,刘副大队长命令官兵们进入战斗状态。

经交涉,对方声称此处为苏丹政府军的哨卡,是盘查车队的行动意图。2名武装人员在得知我方车队行驶意图后予以放行。

这个故事似乎有些简单,但你却不知其发生的深层背景和幕后的故事。也就在这天,中国新华社驻苏丹喀土穆记者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大队大队长李华亮下达任务


新华社3月8日苏丹喀土穆消息:苏丹武装部队发言人哈立德・萨阿德8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在采取行动之前与苏丹政府进行协调,而不要擅自派人员进入冲突地区。萨阿德是针对联非达团一支巡逻队进入西达尔富尔州一个冲突地区后被当地武装组织缴械的事件说这番话的。联非达团此前发表声明说,联非达团5日派出一支由保护部队、军事观察员和民事警察共60多人组成的巡逻队遭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伏击。萨阿德说,反政府武装组织获得这些装备后,对于当地安全形势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维和工兵大队是在3月5日这一事件发生的当天就接到了联非达团的紧急安全通报。如此背景下,刘希堂副大队长所带车队遭遇拦截的危险所在也就不难想象了。

我的这位校友在如此紧急情况下,第一反应就是枪弹上膛,但手掌却在紧张中被划破,鲜血流淌。这一情节后来虽然成为我们闲谈间调侃攻击他的话柄,但是,如果你一旦身处其中,难说你不紧张,甚至害怕,因为我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

在我的校友刘希堂副大队长的这个故事发生后的第十一天,即 3月19日,中国维和打井分队完成任务与坦桑尼亚维和部队共同组成车队撤回“超级营地”,我们摄制组也随同行动。

15时,车队即将走出沙漠丛林行至柏油公路时,却听到一阵急促的枪响,几名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手持武器将车队拦住。

我们这次虽然和刘希堂副大队长一样有惊无险,但这样故事的背后同样有着让人心跳的背景。这就是:在我们车队出发的前夜,接到了联非达团发出的通报。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在行进途中

联非达团通报:3月18日下午5时20分,2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职员驾车回住地途中遭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劫持。

说实话,在车队行驶途中突然听见枪声时,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第一反应就是:“坏了!”面对丛林中的枪口,我心中叨念着:“哥们,要什么我都给你,但你千万不要向我开枪。”如果你说我太懦弱了,那我只能借用中国的一句俗话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痛”。

我的这个故事纯粹是为了和我在异国他乡结交的朋友韩志、校友刘希堂他们的故事相近而写的,这只是我在达尔富尔所经历的最简短、最简单的一次小小的惊吓。因为在达尔富尔的20个日日夜夜,在许多日子里,我们是在枪声中迎接晚霞,在枪声中熬过黑夜,在枪声中盼来朝阳。总之,每天都过得忐忑不安、心惊胆战。


达尔富尔,你使我情感变脆弱

2010年3月24日,联非达团为中国维和工兵大队举行授勋仪式,授予315名中国维和官兵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个仪式上我多次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热泪盈眶。

联非达团司令帕特里克·尼亚姆伍姆巴中将发表授勋致辞说:“众所周知,在军旅生涯中,勋章象征着一个人所做的牺牲、奉献和忠诚。你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联合国和非盟的高度赞赏。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天你们将被授予联非达团荣誉勋章。达尔富尔的社会日趋稳定,发展日益加快,经济日渐繁荣,这些都得益于你们的辛勤工作和忘我的付出。在任务区,中国工兵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们孜孜不倦地工作,严格执行联非达团的命令,为达尔富尔带来了和平、安宁和希望。”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大队

在上面这段听似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套话的言语涌入我的耳中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它让我联想到中国维和官兵们在近50度的高温下、在滚滚而来的沙尘中修建机场、开钻打井的情景。

“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为了世界的和平,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达尔富尔的和平,将生命留给这片土地的所有烈士。让我们为那些亡故的灵魂祈祷,让他们永远安息。作为维和人员,我们必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我还看到,你们的家人都在做出奉献,他们忍受着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承担着烦琐的家庭琐事,一直期待着你们安全归来。”

当帕特里克中将说出这段话时,出发前妻子和女儿默默地为我收拾行装,与她们的通话和短信中“注意安全”几乎成为她俩唯一的言语和词汇,随时都能听见的枪声和那丛林中的令人恐惧的枪口,等等,在我的脑海中翻腾着。我在达尔富尔的时间毕竟短暂的,而维和官兵们却要长久地在此用艰险和汗水、用寂寞和相思来推进达尔富尔的和平进程。听着帕特里克中将的话语,看着眼前我的维和战友,我再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泪水涌出,只好举起照相机来掩饰,但我却泪眼模糊,始终没有按下快门。


达尔富尔,你让我人生受历练

从达尔富尔回到北京,妻子告诉我今年团里让她转业。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妻子对部队是有着深深的情感的,正因如此,当兵第二年她就被评为全军优秀话务员,受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联合表彰,在20年的军旅生涯中她四次荣立三等功。她为部队奉献了青春,如今年逾四十让她转业,不能不容她有所想法。我劝慰妻子说:“好事呀!在达尔富尔我还惦记着一旦某一天有了战事,作为军人,我俩要同时上战场,女儿没人照顾。如今你转业成为平民百姓了,以后我就无后顾之忧了。”

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蓝色防线》总导演尚昌仪谈军事纪录片摄制的危险性⑤

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授勋仪式

我的这番话完全受益于达尔富尔之行。达尔富尔的经历让我真正懂得了军人的职责与使命、荣誉与奉献。达尔富尔,感谢你!有了你的历练,我将无所畏惧地履行军事纪录片导演的职责和使命,义无反顾地走进战乱未息的异国他乡,走进突如其来的战乱冲突,走进炮火硝烟的冲突战场,走进遍布地雷的死亡地带,走进酷热难忍的热带雨林,走进疾病肆虐的丛林部落,把维护和平的中国军队对世界和平的努力展现荧屏,把热爱和平的中国军人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告诉世界。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 尚昌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