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浙江考生一篇《生活在樹上》的高考作文獲得滿分,跌碎了一地眼鏡!
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語不驚人死不休!僅僅開頭第一段就出現了多處哲學典故引用,出現了多個絕大多數人認為的生僻字,“嚆矢”、“濫觴”與“振翮”。先不說海德格爾的哲學有幾人讀過,更有多少人記得他的這句名言“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也不必說有多少知道卡爾維諾這位已經去世的當代意大利作家,以及卡爾維諾的代表作“樹上的男爵”。就對於所有中國人,對於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喜歡中國文學的朋友們來講,“嚆矢”、“濫觴”與“振翮”這三個詞就讓絕大多數文人們目瞪口呆!
所以這一篇高三學生的高考作文的確是出乎意料,的確是出人意料。儘管第一位閱卷老師給出了39分的評價,但是第二位,第三位還是不約而同打出了55分,最後經閱卷組集體評議給出了滿分的定性和定位。
正如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但點評專家同時也指出,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微博評論稱,“高考作文考什麼?我想無非就是主題,圍繞主題的展開的邏輯演繹,遣詞造句能力等等。這篇滿分作文,在這三方面是夠格的,無論是主題,邏輯和文字表達。” 朱學東稱,“不是說每個人都要這樣學,但是,出現了,罕見,更應該鼓勵。這個意義上,給滿分,我也不反對。”而作家馬伯庸在微博評論稱,可以用“辭不配位”四個字總結,他稱,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詞、生僻典故以及祓魅與賦魅,實踐場域的分野、理想期望範式等學術語句。但他同樣也驚詫於“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
人們驚詫也好,驚呼也罷,還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無非是三個方面,第一,這個學生太有才,超出了閱卷老師,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知識認知;第二,高考作文究竟是講究高深莫測好還是通俗易懂好,什麼是一個更好的標準;第三,對於這樣的文學模式究竟是推崇好還是拒絕的好?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文學形式,文字表達,還是文學寫作,一貫提倡“百花齊放”,何況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在遣詞造句上,在旁徵博引上,讓人們大為驚歎,就是作為寫文章的基本邏輯,觀點陳述,都無可挑剔。只是因為文字的晦澀,大家議論紛紛,如果是用樸素的語言,平白的文字,或許就少了很多誤會,但同樣也就沒有了精彩和文采。
筆者的觀點是現在中學生這樣的學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國文字,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其無與倫比的魅力與獨特!在表達的意義,魅力與內涵上,方塊字不是拼音文字可以比擬的。我們需要提倡學生,甚至全民多讀書,多看書,多學習,當然也會希望大家量力而行,對於一些生澀的,晦澀的,偏僻的文字,儘量用通俗的,淺顯易懂的語言去表達。這些事是教育問題,是學校教育問題,與閱卷老師無關,馬伯庸把推崇這種作文歸罪於閱卷老師有失偏頗!另外,從這個考生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國學子的未來,前途可期!
的確,只有你讀書了,讀進去了,用力讀,用心讀,就會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希望未來的中國青年,中國的青春,不僅僅是有力量,還要有份量,有內涵,有潛質,有希望!
——高陽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