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浙江考生一篇《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获得满分,跌碎了一地眼镜!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语不惊人死不休!仅仅开头第一段就出现了多处哲学典故引用,出现了多个绝大多数人认为的生僻字,“嚆矢”、“滥觞”与“振翮”。先不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有几人读过,更有多少人记得他的这句名言“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也不必说有多少知道卡尔维诺这位已经去世的当代意大利作家,以及卡尔维诺的代表作“树上的男爵”。就对于所有中国人,对于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喜欢中国文学的朋友们来讲,“嚆矢”、“滥觞”与“振翮”这三个词就让绝大多数文人们目瞪口呆!
所以这一篇高三学生的高考作文的确是出乎意料,的确是出人意料。尽管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了39分的评价,但是第二位,第三位还是不约而同打出了55分,最后经阅卷组集体评议给出了满分的定性和定位。
正如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评论称,“高考作文考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无论是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 朱学东称,“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但是,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个意义上,给满分,我也不反对。”而作家马伯庸在微博评论称,可以用“辞不配位”四个字总结,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但他同样也惊诧于“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
人们惊诧也好,惊呼也罢,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无非是三个方面,第一,这个学生太有才,超出了阅卷老师,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知识认知;第二,高考作文究竟是讲究高深莫测好还是通俗易懂好,什么是一个更好的标准;第三,对于这样的文学模式究竟是推崇好还是拒绝的好?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文学形式,文字表达,还是文学写作,一贯提倡“百花齐放”,何况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遣词造句上,在旁征博引上,让人们大为惊叹,就是作为写文章的基本逻辑,观点陈述,都无可挑剔。只是因为文字的晦涩,大家议论纷纷,如果是用朴素的语言,平白的文字,或许就少了很多误会,但同样也就没有了精彩和文采。
笔者的观点是现在中学生这样的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其无与伦比的魅力与独特!在表达的意义,魅力与内涵上,方块字不是拼音文字可以比拟的。我们需要提倡学生,甚至全民多读书,多看书,多学习,当然也会希望大家量力而行,对于一些生涩的,晦涩的,偏僻的文字,尽量用通俗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表达。这些事是教育问题,是学校教育问题,与阅卷老师无关,马伯庸把推崇这种作文归罪于阅卷老师有失偏颇!另外,从这个考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国学子的未来,前途可期!
的确,只有你读书了,读进去了,用力读,用心读,就会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未来的中国青年,中国的青春,不仅仅是有力量,还要有份量,有内涵,有潜质,有希望!
——高阳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