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之中,文化之水也源遠流長,文化功底深厚,有豐富的內涵,也有深厚的底蘊,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彬彬有禮,這與中國的古典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幾次發展高潮,其中令人們最為震撼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因為當時處於戰亂之中,七國交戰,天下沒有一刻安寧,許多仁人志士紛紛尋求救國安民的良藥,因此便萌生了許多新潮思想,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正如我們所知,諸子百家,家家都有所長,也有所短,他們的思想紛紛被各個國家的統治者採納,形成治理國家的良方,有的國家從此實現富國強兵,迅速打敗其他國家,嶄露頭角。也有的國家卻日漸衰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當時所有的治世思想中,最受人們推崇的非孔子莫屬了,孔子是一個很有名氣的思想家,不但周遊列國,有豐富的見識和淵博的知識,座下還有72賢人,在諸子百家中迅速脫穎而出。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王都很敬重孔子,都希望孔子能夠留下來幫襯自己,替自己出謀劃策,實現一統天下的偉大抱負。

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但是,只有秦國是一個例外,秦國不但不會像其他君主一樣厚待他,反而明令禁止孔子進入秦國,這讓很多人都無法理解。從現在的角度看,只有秦國沒有重視孔子,讓他坐“冷板凳”,結果是,反而秦國卻打敗了其餘六個國家,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難道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孔子所起的作用真的有那麼大嗎?其實,秦國統一天下是有其必然性的。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經歷過百年的滄桑鉅變,戰亂紛繁,各個小的國家已經被消滅,或者併入大國之中,最後有實力做到統一,穩穩地站在歷史的高位上的只有秦國和齊國兩個大國,“兩虎相鬥”,誰贏了,誰就是王!

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相比之下,秦國的領導人就比較機敏,他率先採用法家的治理思想,讓自己的國家能夠“立木為信”,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政治、經濟的富強,政治和經濟強大起來,軍事自然也不會落後,乃至積攢實力,最後“吞”掉大國——齊國,那麼,為何齊國會在戰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而秦國迅速崛起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國採用的是法家的治理方針,實行嚴刑峻法,賦予“法”極高的權威,只要君主訂立,任何人不得有違,只能是服從。君主的地位也由此確立,泱泱大國治理起來也就相對容易。

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法家思想的實行,讓許多老百姓苦不堪言。雖然在當時看來很超前,但是事實上卻異常殘酷,老百姓沒有話語權,只有被宰割、被統治的下場。老百姓不敢說不,只能和統治者保持一致,一致的話,就很容易管理了,效率也大大提高。整個國家都是在一個方向上努力,這個方向就是國家富強,對外擴張,順利實現君王的意志力。“孔聖人”孔子所主張的思想卻與法家截然不同,可以說兩種思想是水火不容的。儒家強調的仁政愛人,統治者應該注重民眾的感受,講求以人為本,君主不應該過於殘暴,而應該有德行,如此一來,民眾的思想自然比較開放,不和國家的步調保持一致很正常。

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但是,當時的大環境是君主和民眾應該擰成一股繩,很明顯,儒家的治理思想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秦國拒絕孔子入境,不重視孔子,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就如我們所知,秦國利用“嚴刑峻法”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以為這種一針見血,快速有效的治國方略適合長久實行,但是事實卻遠非如此。因為秦國的暴政,讓秦始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不久就滅亡,成為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短命王朝。

孔聖人周遊列國唯獨沒去秦國,秦國反而一統天下,說明了什麼?

秦國採用“富國強兵”的思想,來達到“國富民窮”的結果。雖然短時間內見效,但是長期以往,對百姓的壓榨過多,不得民心,遲早也會不得天下。法家雖然是快速實現政治抱負的良藥,但是卻不適合國家的長久治理,長治久安的前提必須是以百姓為本,以儒家的愛民思想為基礎,才能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事實證明,自秦之後,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中,儒家思想始終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