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第六醫院:介入診療中心打造“立體救治網”

以微創治療為核心,涉及各類血管疾病,2019年,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整合心血管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血管外科、超聲影像科等多個科室,成立介入診療中心。

一年來,開展腫瘤介入、心臟介入、肺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及神經介入五大學科的新技術新業務數十項,硬件設施及技術實力處於國內先進水平。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王牌亞方向“肺血管介入組”和“呼吸內鏡組”,率先在全國開展了一系列肺血管病介入診治的新技術;神經內科“牽手”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心腦聯合造影”;心臟介入團隊更是創下了一天18臺介入手術的記錄。

今年7月1日,裝修一新的介入診療中心提檔升級,盛裝亮相。

武漢市第六醫院:介入診療中心打造“立體救治網”

介入診療中心提檔升級啟用,進行首臺心血管介入手術

掃清呼吸系統“盲區”

肺血管介入打造“立體救治網”

肺血管病實際並不是一個診斷名稱而是一個統稱,包括肺栓塞、肺動脈高壓在內的多種疾病。但最讓醫生感到棘手的是,肺血管病常常被忽視,更不容易診斷。作為武漢市市級臨床重點專科的市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在咯血、肺栓塞、肺動脈高壓、肺癌等肺血管疾病的介入診治中不斷修煉“內功”,掃清“盲區”,打造了一張“立體救治網”。

2012年,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在肺血管介入方向率先起步,成為全國第三家、中部地區首家由呼吸內科醫師開展呼吸病血管介入治療的科室。

2017年加快發展步伐,在全國率先成立“咯血中心”,當選全國呼吸病血管介入組副組長單位,躋身國家隊。並聯合省內64家醫院組建成立湖北省呼吸病血管介入聯盟,在呼吸內科醫生中普及呼吸病血管介入技術。

2019年,肺血管介入再上新臺階,依託江漢大學強大的學術背景支撐,成立“江漢大學肺血管病研究所”。

據瞭解,目前全國能做肺血管介入治療的團隊不多。作為其中的翹楚,市六醫院肺血管介入組是全國唯一一家可獨立開展肺血管全領域(體動脈、肺動脈、肺靜脈、腔靜脈)介入探索的團隊。年診治肺血管疾病患者1000餘例,肺血管介入手術量居國內前列,獲益的患者輻射周邊省市。最高齡的患者93歲,一次同時栓塞21支“管湧”血管。

從2013年開始,連續7年成功舉辦國家級、省級、市級“血管介入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學習班,邀請國內肺血管領域的知名專家,講授肺血管疾病領域的最新進展,每次會議均得到省內外同行的熱烈歡迎,場場爆滿。

最值得一提的是,市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著力打造的王牌亞方向學組“肺血管介入組”與“呼吸內鏡組”強強聯合,將血管介入和內鏡介入技術完美結合,雙劍合璧,在全國首創了“雙介入技術”(血管介入+氣管鏡介入)。這項安全、有效、痛苦少的雙鏡聯合微創技術,止血成功率高達99%,為大咯血和肺部腫瘤的危重症患者帶來了治癒新希望。

採用“4D技術”(血管介入+支氣管鏡+內科胸腔鏡+經皮肺穿刺血管)對肺部結節進行早期診斷;對中晚期肺癌患者利用血管介入優勢,採取全身化療聯合局部灌注化療、呼吸內鏡介入相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完成醫院首例載藥微球對肺癌的介入栓塞術以及肺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去年一年,完成30餘例肺癌患者的氣道支架、上腔靜脈支架。“目前全國呼吸專業只有我們醫院能夠做。”市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承紅教授說,今年還為一例60歲的上腔靜脈綜合徵合併氣道狹窄的病人,成功植入上腔靜脈支架和氣道支架,同時打通氣管、血管,國內外全網檢索為全球首例。

腦卒中急救不斷暢通綠色通道

腦血管介入“加速提質”

作為武漢市卒中中心、湖北省卒中急救地圖推薦醫院,市六醫院神經內科一直致力於打造最優的“卒中急救模式”。

“暢通急性腦卒中綠色通道,開展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與國內外腦卒中診療先進技術接軌。”神經內科主任陳小奇介紹,作為武漢區域卒中聯盟醫院,市六醫院整合院前120、急診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等部門,開通卒中患者急救綠色通道,採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式不斷優化卒中急救流程:

開展急診科醫生和120急救醫生腦卒中專項培訓,快速識別腦卒中;

與120急救站點聯動,120醫生在救護車上將病人情況第一時間與急診團隊對接;院內暢通“卒中綠色通道”,患者一到醫院,先治療後交費,一路綠燈優先完成所有檢查……

患者從院前急救到院內救治無縫對接,形成了立體、多維、全覆蓋、跨專業的急診醫療體系。在急診腦卒中綠色通道團隊的默契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僅用1年時間就將卒中病人入院到靜脈溶栓平均時間縮短到45分鐘,最短的只用23分鐘。

卒中中心還建成了一支“7×24小時”全天候待命的介入團隊。目前腦血管所有治療均能獨立開展,包括腦血管造影、動脈取栓、頸動脈支架、椎動脈支架、鎖骨下動脈支架等,讓患者能在“黃金時間窗”內得到快速精準的聯合診治,大大降低了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為腦卒中患者生命搶救“加速提質”。

陳小奇稱,心腦血管疾病就像是“一根藤上的兩個瓜”,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全面的診治,市六醫院打破學科間壁壘,神經內科“牽手”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在武漢市率先推出了“心腦聯合造影”。

一個穿刺通道,檢查完心臟血管後,再看頸動脈、椎動脈和顱內血管的病變情況,同時完成患者心腦血管的全面評估,用“全人管理模式”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既減少耗材支出,降低了患者的檢查費用,又避免了重複穿刺帶來的疼痛,是市六醫院推出的又一便民措施。


武漢市第六醫院:介入診療中心打造“立體救治網”

神經內科建成從院前急救到院內救治無縫對接急診醫療體系

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未到,醫生先到

心血管介入打造“救心高速路”

突然胸痛,大汗淋漓,以為是天太熱中了暑,躲進車裡吹了一會空調,33歲的魯先生的不適絲毫沒有緩解,8月27日中午12︰30,同事開車將他送到了武漢市第六醫院急診科。

簡單問詢後,接診的心內科醫生餘信強高度懷疑是急性心梗病人,急診科立即啟動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床邊心電圖、快速心肌鈣蛋白檢測、吸氧等,一系列流程猶如自動化流水線,高效運轉起來。
心電圖報告提示急性心梗。餘信強一邊打電話通知家屬,一邊開啟綠色通道,安排手術。

抗血栓、增加冠狀動脈供血……幾乎同時,急診冠脈介入團隊已經在導管室集結,做好了手術前的準備。

12時50分,魯先生被送往心導管室。介入團隊的劉波醫生給他做冠脈造影,發現左側前降支完全閉塞,植入一枚藥物支架,僅用38分鐘就開通了堵塞的血管。13時30分,魯先生推出導管室送往心臟監護室。

從患者入院,到血管開通,用時58分鐘,比國家胸痛中心推薦的90分鐘標準時間快了32分鐘。這一切,均得益於胸痛急救快速通道的建立。

“急性心梗患者從進醫院到血管開通平均時間縮短至70分鐘左右。最快的一例,我們只用了48分鐘。” 市六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蘇川說,胸痛中心整合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不斷優化各項規章制度和診治流程,打通科室間壁壘,通過心內科、急診科、胸外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科等多學科協作的方式,讓胸痛中心運行標準化、規範化。

為了縮短救治時間,市六醫院心內科與120聯動,通過微信、遠程網絡等方式,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綠色通道的無縫鏈接。在患者到達醫院之前,將胸痛患者心電圖、症狀、體徵、化驗單上傳到微信群中,胸痛中心醫生快速診斷鑑別並做好手術準備,救護車送來病人後直接進入導管室手術,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到,醫生先行”。

張蘇川介紹,早在2011年,心血管內科就成立了介入診療團隊,團隊成員多次赴省內外頂尖的心臟介入中心進修學習,臨床經驗豐富。能獨立開展包括冠狀動脈造影、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和鈣化旋磨、藥物球囊、慢性閉塞病變等複雜冠脈病變的介入治療,輔助血管內超聲、血流動力等腔內影像學檢查;外周動脈造影、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房顫、室上性心動過速及室性早搏等各類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臨時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等手術,年手術量超過2000臺。

“我們團隊以複雜冠脈病變的介入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規範治療和頑固性心衰治療為特色。” 張蘇川稱,介入團隊曾創下一天18臺介入手術的記錄,最高齡的是為94歲患者放支架、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下一步,還將開展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的介入診療。

2019年11月,胸痛中心順利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成為“國家級胸痛中心”。今年將創建“心衰中心”“高血壓中心”“房顫中心”“心臟康復中心”,打造以多中心聯合、各亞專業交叉的立體“救心高速路”。

武漢市第六醫院:介入診療中心打造“立體救治網”

心血管介入團隊

做支架、用球囊、放濾器

外周血管介入疏通淤積的“管道”

“去年我們做了300臺外周血管介入手術。今年,我們可能突破400臺。”鍾若雷掌管的血管外科,是武漢市第六醫院“最年輕的科室”。在他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這個剛“出道”2年的科室,手術量節節攀升,在病人中留下了極佳口碑。

目前,介入手術佔了鍾若雷科室手術的半壁江山。在他看來,隨著腔內治療材料和特殊血管裝置的不斷推陳出新,血管介入技術的禁區正在逐漸縮小,這種創傷小、恢復快的手術方式,未來勢必會成為血管外科的主流。

鍾若雷介紹,血管外科是外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集外科技術、腔內技術和雜交技術為一體的外周血管疾病綜合治療學科。目前,科室形成了以下肢動脈閉塞、下肢靜脈曲張、肝血管瘤和肝癌等腹部實體腫瘤、深靜脈血栓的介入為治療特色。

今年6月底的一個週末,一名88歲的武漢阿婆輾轉找到鍾若雷。她有很嚴重的下肢動脈栓塞,腳趾已經發紫。兒子在深圳工作,阿婆在當地看了好幾家醫院,醫生都表示無能為力,建議她儘早截肢。

鍾若雷仔細檢查後,發現阿婆可以通過介入手術打通閉塞的血管,不需要截肢。儘管當天是週六,鍾若雷還是決定立即手術。手術操作對象是直徑約1.5毫米、長度達2米的血管,難度可想而知。最終,鍾若雷憑藉過硬的技術,保住了阿婆的腿。

“膝關節以上的動脈血管閉塞放支架重新建立通道,膝關節以下的動脈用球囊擴張狹窄的血管。”若是遇上動脈血管太細,穿刺針過不去怎麼辦?“順著穿刺過不去,我們就逆向穿刺,在血管中間匯合。”面對棘手的難題,鍾若雷總能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

對於深靜脈血栓,藥物溶栓、機械取栓、吸栓、放濾器……十八般武藝使出,目的只有一個: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血流通暢。

除了疏通血管,還能通過掐斷腫瘤的營養補給,即堵住供養血管來餓死它。鍾若雷以醫院優勢學科普外科為依託,開展了各種實體腫瘤的續貫性治療。根據腫瘤大小、位置、深度,量身定製介入治療方案。不願意做放射治療,或是因腫瘤部位深,放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通過植入放射性粒子來殺死腫瘤細胞。

“這是目前對付惡性腫瘤的新技術。”鍾若雷透露,這種局部放療的放射距離小,對其他部位傷害更小,副反應也更少,大大提高了晚期腫瘤患者的就醫感受。”目前在介入診療中心,已經開展了肝癌、肺癌等多種腫瘤的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

武漢市第六醫院:介入診療中心打造“立體救治網”

血管外科團隊通過介入直達病灶,精準擊滅腫瘤

針尖上的舞者

超聲介入開拓腫瘤治療新思路

面對結腸癌合併肝多發轉移的患者,在胃腸外科手術後,超聲影像科劉愛華團隊運用微波針在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消融術將肝臟上4個轉移病灶逐一消融,術後2年來,患者一直享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市六醫院超聲影像科劉愛華主任介紹,若換成肝轉移癌、腸癌同臺外科手術,高齡患者幾乎不可能耐受。好在超聲介入消融的得力補充,讓患者同步消滅腫瘤變成了現實。

多年來,科室在超聲引導下介入診療腫瘤上拓寬了新思路,超聲引導下介入消融直擊腫瘤病灶,通過高溫、藥物共同作用,將腫瘤精準打擊,可謂“定位爆破”,風險小且收效高,“針眼”創面僅在毫釐間。目前,超聲介入在甲狀腺結節熱消融,子宮肌瘤熱消融,巧克力囊腫、肝、腎巨大囊腫硬化治療可達到與外科手術同等效果;同時,超聲引導的熱消融對肝轉移癌、甲狀腺微小癌等惡性腫瘤收效顯著。 (撰文:劉璇 袁莉 羅瑤 劉望 李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