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陳可辛是最能捕捉中國大陸時代神韻和生活細節的香港導演。

可惜,他只是監製,沒法取代導演做全部工作。

真正的導演許宏宇,生於香港,在好萊塢待過,長於剪輯,執導的上部電影是氣質飄忽的浪漫愛情喜劇《喜歡你》。他感性而細膩,充滿奇思妙想,最大問題,是如何把這部主旋律氣質濃厚的歸鄉創業的故事,接上地氣。

地氣不光是素人演員和方言,也不光是支付寶和普洱茶,還有對地方文化、語言、氣質的捕捉和呈現。但在接地氣這件事上,“到家”顯然沒做好,它只是找了個地方,住了進去,然後就開始自說自話一個憑空而來的故事。

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電影有套漂亮的陣容,劉昊然、彭昱暢和伊眆都是青年一代中公認有演技的好演員。特別是彭昱暢,在這個國慶檔簡直無處不在,且真的越來越有黃渤味了。

從完成度論,這也是部製作水準頗高,故事完整、表演出色、畫面漂亮、音樂好聽的娛樂片。它可以帶給觀眾足夠歡樂,也並不缺乏觸動人心的煽情時刻。

唯一問題,還是不接地氣,香港導演想象的雲南農村太過烏托邦,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想當然的浪漫,幾乎鏈接不上任何關於鄉村和貧窮的真實,自然讓電影的角色和故事,無法真正踏上泥土,混入煙火氣。

喜劇也好,煽情也好,不過是讓觀眾以無比出離的狀態去欣賞表演。他們可以清楚地感受自己與舞臺的距離,欣賞演員們賣力的表演,卻也一刻也不曾忘卻自己作為觀眾的身份,或有觸動,卻無法共情。

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對於真正的貧窮而言,這樣粉紅色的浪漫難免輕浮。

鄉村題材當然也可以清新,但這種清新不能脫離泥土,羅曼蒂克式的小清新在中國鄉村是格格不入的。在這方面,推薦導演去看《平原上的夏洛克》,看看屬於農民們的浪漫,如何在泥土中展示輕盈。輕盈和輕浮,一字之差,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電影用了漫畫式的誇張表達,對應青春主題,確實也傳達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機。這個故事如果完全架空,不那麼去貼靠某個形而上的主題,或許會有另一番精彩。

遺憾的是它偏偏揹負著鄉村振興和扶貧這樣的命題,又是具名可查的某時某地,電商、物流、創新創業,各種觀眾熟悉的現實元素一再出現,就是奔著真實而去。

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這種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拿捏的功夫實在太考手藝,非得陳可辛這樣的天才,才能做出不違和的時代浪漫感。而對於更年輕的許宏宇,最後做出的結果就不盡如人意——浪漫滿村,卻又莫名違和,青春衝散了現實,也消解了創業的艱辛和嚴肅。所有昇華與抒情,都是可以清晰洞察的刻意而為,且煽情明顯過度,有濫情之嫌。

可以把這部電影看作是一部降級版的《中國合夥人》,電影裡對“合夥人”的致敬或是揶揄確實也是非常有趣的處理。

可無論是人物的厚度,電影的深度,現實的力度,“到家”都完全及不上“合夥人”。如果非要比較的話,“到家”更商業化,更爆米花,適合觀眾們過節哈哈一樂,或者為廉價的抒情擠幾滴眼淚。

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於我而言,真正的感動只有素人阿婆在寥落衰落的集市懷念自己的亡夫與過往時光,這或許是電影唯一的真誠和深刻所在,而這樣的內容在電影裡太少了。

電影的前半部分要好過後半部分,喜劇的部分甚至頗有幾分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的神韻,也顯得輕快。但越往後拍越拖泥帶水,到了最後的結尾部分幾乎垮掉。

從另一方面講,互聯網、電商、移動支付,生活越來越便利快捷,一方面是因為技術賦能,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廉價供給。

新的經濟形式在摧毀著傳統商業,如同電影中三個年輕人輕而易舉地用電商幹掉了鄉村市集,而那些被時代和技術的衝擊而丟了飯碗的人,卻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的出路。未來,這些進入城市的打工者同樣面臨被機器取代的風險,他們也會有面臨淘汰的那天,從某種程度講,種咖啡豆或是回家幹快遞並不能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

一點就到家:終究沒有接地氣

城市人大可以面對銀幕,看著電影裡的年輕人打雞血式的呵呵一樂,各種雞湯臺詞噴薄而出,治癒又體貼。旦稍微對這個社會,對貧困的實際有一些瞭解和認識,就很難對這樣的歡樂給與足夠的共情,只會覺得輕浮。說到底,這部所謂“鄉村”電影,也不過是獻給城市社畜的心靈雞湯,而與真正的農村農民無關。

這是可以拍也應該拍好的故事,只可惜,選的人不對。

導演還是適合拍一些浪漫都市愛情喜劇,離現實越遠,效果越好,從這點來說,許宏宇或許並不適合拜入陳可辛門下,如果要真正拍好現實題材,他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