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陈可辛是最能捕捉中国大陆时代神韵和生活细节的香港导演。

可惜,他只是监制,没法取代导演做全部工作。

真正的导演许宏宇,生于香港,在好莱坞待过,长于剪辑,执导的上部电影是气质飘忽的浪漫爱情喜剧《喜欢你》。他感性而细腻,充满奇思妙想,最大问题,是如何把这部主旋律气质浓厚的归乡创业的故事,接上地气。

地气不光是素人演员和方言,也不光是支付宝和普洱茶,还有对地方文化、语言、气质的捕捉和呈现。但在接地气这件事上,“到家”显然没做好,它只是找了个地方,住了进去,然后就开始自说自话一个凭空而来的故事。

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电影有套漂亮的阵容,刘昊然、彭昱畅和伊眆都是青年一代中公认有演技的好演员。特别是彭昱畅,在这个国庆档简直无处不在,且真的越来越有黄渤味了。

从完成度论,这也是部制作水准颇高,故事完整、表演出色、画面漂亮、音乐好听的娱乐片。它可以带给观众足够欢乐,也并不缺乏触动人心的煽情时刻。

唯一问题,还是不接地气,香港导演想象的云南农村太过乌托邦,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想当然的浪漫,几乎链接不上任何关于乡村和贫穷的真实,自然让电影的角色和故事,无法真正踏上泥土,混入烟火气。

喜剧也好,煽情也好,不过是让观众以无比出离的状态去欣赏表演。他们可以清楚地感受自己与舞台的距离,欣赏演员们卖力的表演,却也一刻也不曾忘却自己作为观众的身份,或有触动,却无法共情。

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对于真正的贫穷而言,这样粉红色的浪漫难免轻浮。

乡村题材当然也可以清新,但这种清新不能脱离泥土,罗曼蒂克式的小清新在中国乡村是格格不入的。在这方面,推荐导演去看《平原上的夏洛克》,看看属于农民们的浪漫,如何在泥土中展示轻盈。轻盈和轻浮,一字之差,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电影用了漫画式的夸张表达,对应青春主题,确实也传达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这个故事如果完全架空,不那么去贴靠某个形而上的主题,或许会有另一番精彩。

遗憾的是它偏偏背负着乡村振兴和扶贫这样的命题,又是具名可查的某时某地,电商、物流、创新创业,各种观众熟悉的现实元素一再出现,就是奔着真实而去。

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这种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拿捏的功夫实在太考手艺,非得陈可辛这样的天才,才能做出不违和的时代浪漫感。而对于更年轻的许宏宇,最后做出的结果就不尽如人意——浪漫满村,却又莫名违和,青春冲散了现实,也消解了创业的艰辛和严肃。所有升华与抒情,都是可以清晰洞察的刻意而为,且煽情明显过度,有滥情之嫌。

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降级版的《中国合伙人》,电影里对“合伙人”的致敬或是揶揄确实也是非常有趣的处理。

可无论是人物的厚度,电影的深度,现实的力度,“到家”都完全及不上“合伙人”。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到家”更商业化,更爆米花,适合观众们过节哈哈一乐,或者为廉价的抒情挤几滴眼泪。

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于我而言,真正的感动只有素人阿婆在寥落衰落的集市怀念自己的亡夫与过往时光,这或许是电影唯一的真诚和深刻所在,而这样的内容在电影里太少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要好过后半部分,喜剧的部分甚至颇有几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神韵,也显得轻快。但越往后拍越拖泥带水,到了最后的结尾部分几乎垮掉。

从另一方面讲,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生活越来越便利快捷,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赋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廉价供给。

新的经济形式在摧毁着传统商业,如同电影中三个年轻人轻而易举地用电商干掉了乡村市集,而那些被时代和技术的冲击而丢了饭碗的人,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出路。未来,这些进入城市的打工者同样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他们也会有面临淘汰的那天,从某种程度讲,种咖啡豆或是回家干快递并不能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一点就到家:终究没有接地气

城市人大可以面对银幕,看着电影里的年轻人打鸡血式的呵呵一乐,各种鸡汤台词喷薄而出,治愈又体贴。旦稍微对这个社会,对贫困的实际有一些了解和认识,就很难对这样的欢乐给与足够的共情,只会觉得轻浮。说到底,这部所谓“乡村”电影,也不过是献给城市社畜的心灵鸡汤,而与真正的农村农民无关。

这是可以拍也应该拍好的故事,只可惜,选的人不对。

导演还是适合拍一些浪漫都市爱情喜剧,离现实越远,效果越好,从这点来说,许宏宇或许并不适合拜入陈可辛门下,如果要真正拍好现实题材,他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